新岭南文化视域下的学校德育途径创新.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219049 上传时间:2021-12-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岭南文化视域下的学校德育途径创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新岭南文化视域下的学校德育途径创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新岭南文化视域下的学校德育途径创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新岭南文化视域下的学校德育途径创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岭南文化视域下的学校德育途径创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岭南文化视域下的学校德育途径创新.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新岭南文化视域下的学校德育途径创新摘要:新岭南文化是我国南方地区的一种地域文化, 蕴含着深远的德育思想。学校要想创新德育途径,提高德育 实效,首先应借助新岭南文化中的德育思想,打造新岭南文 化阵地,形成文化育人的良好校园环境;然后通过打造正能 量传播高地,丰富学校德育途径;最后结合学校、家庭和社 会之力建设文化育人场地。关键词:新岭南文化德育途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把传统文化与新岭南 文化相结合,能增强传统德育思想的时代性。重情意、通达 理是德育目标的导向,敛于内、择善从是德育的价值取向, 重实干、敏于行是德育实践的走向。在新岭南文化视域下, 学校应积极响应国家“文化育人”的号召,积

2、极创新德育途 径、完善学校德育体系,提高广东地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 养高层次、高素质、高技能、适合我国未来发展的人才。一、打造新岭南文化阵地德育途径主要有四种, 即课堂教学途径、生活指导途径、 实践活动途径和环境营造途径。这四种德育途径既涵盖了目 的明确的显性途径,又囊括了潜移默化的隐性途径,在受教 育者的品德和人格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显性文化要素与隐性文化要素共同构成了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环境。虽然广东省的许多学校都是在岭南文化的熏 陶下建立并不断发展的,但是随着多元化文化的影响,广东 省的岭南特质开始逐渐减弱。重塑富有新岭南文化特色的学 校形象,有利于学校重新找准自身定位,挖掘校园文化资

3、源,创新文化育人途径,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二、创设正能量传播高地传统教学思想对我国各类学校的课堂教学有着深远影 响,以至于很多学校的德育沿袭了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主 的三中心教学模式。一般而言,“灌输式”传统教学法简单而直接,态度鲜明而强硬,容易给学生造成压迫感,制约了 学生对德育内容的理解和内化。十八大报告着重强调了“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 任务”,可见,现阶段加强学生德育工作刻不容缓。新岭南 文化作为本土文化中的靓丽风景,蕴含了很多积极的思想观 念,符合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 符合对教育民族认同感和追求的理性思考,它作为一种地方 文化,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一些极具

4、地域色彩的价值取向, 为新时期德育以及德育途径创新带来了新思考。三、建设文化育人场地在校内进行德育的空间性和时间性都受到极大的限制, 必然导致方式、方法上受限。要想发挥良好的德育效果,就 需要结合学校、家庭和社会之力建设文化育人场地。然而, 当下的德育任务是由学校一肩承担,学生身上出现的道德问 题、心理问题等都被视为学校德育的失误和缺失,使得学校 德育工作陷入窘境,孤立无援。学校、家庭、社会作为对学生实施德育的三大重要场所, 为使德育工作取得最佳效果,三者在德育方向上务必保持一 致,在德育方式上取长补短,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互动的 “德育场”(如图 1 所示)。学校应充分利用本地德育资源,因地

5、制宜地开辟校外德 育基地。首先,教师要注重利用地方优质、特色资源教育学 生,使学生自觉融入地方文化中;其次,教师要积极探索与 地方长期合作共建德育基地之道,定期开展各种活动,促进 德育养成与学校实际相结合。对于新时期的德育工作,首先,教师既要重视占主导地 位的显性教育,又要意识到隐性教育的重要性。道德渗透要 求广大教师和学生家长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提高自身道德修 养,完善个人道德水平,给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 教师应以新岭南文化为德育内容和载体,引导学生形成积极 健康的价值取向;其次,教师应注重采用理论灌输与实践体 验相结合的德育方式,营造知、情、意、行多方位体验式平 台,推动学生从被动德育文化接受者走向主动德育文化感知 者;最后,教师应高度重视社会在学生德育养成过程中所发 挥的重要作用,携手共建以学校为主导的家、校、社会“合育”平台,构筑富有新岭南文化魅力的区域德育体系。 参考文献:1 郑红莺美国学校德育途径方法借鉴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 2005.2 邵文英,雷彦广.构建学校、 家庭、社会三位一体互动 德育场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4).(作者单位: 刘社欣 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卢 薇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