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缝间的生命》说课稿.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313654 上传时间:2021-12-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缝间的生命》说课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石缝间的生命》说课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石缝间的生命》说课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石缝间的生命》说课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缝间的生命》说课稿.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石缝间的生命说课稿石缝间的生命我从说教材与学情、教法与学法、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评 价五个方面来谈谈这篇课文教学的设想。一, 说教材与学情(一)说教材石缝间的生命 是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本单元所选四篇 议论性散文,关注的是生命,是社会、是人生。阅读这类散文,要进入到作 者描述的情景与氛围中, 激活自己的联想与想象, 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 去 领会作者的所感所悟,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石缝间的生命是作家林 希写的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字里行间涌动着对顽强生命力的赞颂。 作者运 用象征的手法, 借讴歌石缝间的生命, 把从自然现象中得到的启示延伸到了 人类生活,用石缝间的生命象征了困

2、境中人类的拼搏精神。本文文质兼美, 有很强的感染力。(二)学情分析1, 认知水平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在这以前已经多次接触了写景散文 ,对于散文 的阅读方法都有了一些自己的认识 ,对散文中的“形”与“神”都有了一定的把 握。2, 情感结构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可能即将步入社会, 可以并且愿意把 目光更多的转向自然,社会 ,关注人生和人性,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这种知情结构和认知意愿为本文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也是文本和 学生心理结构的一个最佳契合点。二, 说教学目标 在课程标准的要求下,结合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三维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我拟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3、如下:(知识与能力)1、把握课文内容 ,欣赏石缝间的三种生命形象 ,理解它们所揭示的人生寓意 2、学习并理解象征手法,感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难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圈画、讨论,认识石缝间三种生命的顽强生命力。 (重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培养学生在逆境中奋勇拼搏的精神。 三, 说教学方法本课我将采用如下教学法 :1,诵读法 采用自由诵读 ,小组诵读 ,全班齐读等方式 ,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野 草、山花、松柏的外在形象 ,品味石缝中的生命在困境中努力拼搏 ,自强不息的精 神 , 实现读者、文本与作者的沟通与交流。2,情境教学法 在教学中引入自然景观和人生百态

4、,以创设特定的情景氛围 ,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 ,关注社会 ,培养他们在自然和社会中主动学习 ,不断汲取的良 好习惯.3, 合作探究法 . 在教学中设置问题 ,引导学生共同解决 ,培养他们的共同目标 感和协作能力 .四, 说教学过程这是一篇主题鲜明的文章,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喊口号、 说空话, 在教学 中要引导学生沉浸到文本的字里行间, 通过圈画和反复诵读, 真正领悟文字背后 作者要传递的信息,对“面对逆境要顽强”有深刻的感受。 1,用课件来展示大自然丰富的景观, 让学生打开视野, 欣赏自然界壮美的景色。 领略自然界的精彩,感悟生命的美好与无处不在,为下面课文的学习创设一 个良好的环境,使学生

5、以主动积极的心态投入对课文的学习中。2,整体感知课文,发现生命。学生通过快速浏览课文,跟随作者的目光,发现 石缝间三种生命具有共同的性格特点:倔强。以“石缝间倔强的生命” ,为什 么“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为本堂课的主问题,引出对课文内容的探讨和 思考。3,精读课文,认识生命。学生圈画出作者着力表现生命倔强的句子和关键词语, 反复有感情地诵读,认真品味。如描写野草,文中抓住了叶子的特点“三两 片”、“长长”、“细微”、“瘦”、“自己生长”等等,学生反复诵读,然后去挖 掘、去讨论这些文字背后所具有的内涵。 (合作探究法) 4,联想迁移,拓展思维,感叹生命。教师可以让学生交流自己所知道的逆境中 拼

6、搏者的事迹。这个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由文本解读走入生活,在 生活中学习和体会。5,交流学生积累的有关名言警句。出示有关名言,全班齐读、感悟。6,练习请学生用“面对困境,我会”的格式写一段话。整篇课文,通过对“撒落到天涯海角”的石缝间的生命的描述,赞美了石缝 间的生命倔强和崇高的品格, 阐述了生命的内涵就是拼搏, 启示我们要做驾驭生 活的强者。六、 板书设计 无名的野草 生命的尊贵 石缝间的生命 苦苦的蒲公英生命的拼搏 礼赞 倔强的生命 参天的松柏 生命的顽强综观整个教学设计, 我将以文本为起点, 以生活为范畴, 以学生主体活动为 手段,充分体现学生在教育中学会生活,在生活中学会教育的大语文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