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良性增生性病变手术分析.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313741 上传时间:2021-12-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消化道良性增生性病变手术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上消化道良性增生性病变手术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上消化道良性增生性病变手术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上消化道良性增生性病变手术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消化道良性增生性病变手术分析.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上消化道良性增生性病变手术分析关键词】 上消化道【摘要】 目的 总结分析上消化道良性增生性病变的组成,为镜下手 术治疗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采用高频电凝切除法 121 例,其中食管 40 例, 贲门 16例,胃底 7例,胃体 12 例,胃窦 22 例,幽门管 2 例,十二指肠球部 19 例,降部 3例。结果 炎性息肉 28 例,增生性息肉 14 例,乳头状瘤 7 例,乳头状增生 7 例,黄斑瘤 4 例,炎性增生 33例,食管鳞状上皮增生 7 例, 腺瘤样息肉 3 例,不典型增生 8 例,肠上皮化生 4 例,胃黏膜十二指肠异位 2 例。结论 上消化道增生病变其特点是黏膜上皮局部浅表隆起,与黏膜下无

2、粘 连,管腔的连续性、活动性无异常改变。以炎症、息肉、乳头状瘤、不典型增 生多见,镜下切除增生性病灶可以解除患者心理压力,对增生性病变向恶性肿 瘤发展有积极的预防作用。关键词】 上消化道;增生;手术;分析上消化道息肉、乳头状瘤、黄斑瘤等,是内镜检查时最常见的突出于黏膜 表面局部增生性病变。我院 20032005年对 121 例上消化道增生性病变行镜下 手术治疗,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 121 例男 76例,女 45 例。年龄最大 66 岁,最 小 19 岁,平均 41 岁。病程 115 年,平均 56 年。1.2 术前诊断 息肉 97 例(食管息肉 23 例,贲门息

3、肉 16 例,胃底部息肉 7 例,胃体部息肉 12 例,胃窦息肉 例)。食管乳头状瘤 14 例,食管黄斑瘤 肠异位 2 例。单发息肉 76 例,多发息肉 0.51.0cm 50 例, 1.0cm 11 例。20例,球部息肉 16 例,降部息肉 3 2 例,胃窦黄斑瘤 2 例;胃黏膜十二指 21例,息肉直径 0.5cm 36 例,1.3 合并症 慢性浅表性胃炎 69 例,胃溃疡 8例,球部溃疡 13 例,胆 汁反流性胃炎 7 例,反流性食管炎 6例,合并率 85.1%。合并 Hp感染 66例 ( 54.5%),合并其他部位的增生性病变见表 1,合并率 20.6%。1.4 治疗方法 对1.0cm

4、增生病灶采用活检钳钳除法或高频电凝切除 法,对带蒂的增生病灶,视蒂长短、多寡、部位采用高频电热圈套切除等方 法。食管增生性病变大多小于 1.0cm,手术操作过程中,钳取较大的增生灶组 织供病检需要,一般只需电灼,功率调节在 35W,以表面变白即可。除环绕食管一周的环状灶外,应争取一次性完成对所见病灶的电切电灼治 疗。为防止损坏内镜,对胃底贲门侧息肉或增生,先于病灶基底部注射 110000 肾上腺素盐水,使病变更加隆起,调整好角度安全切除或灼除。球、 降部增生病变的电凝切除也按上述方法进行,以防肠穿孔。表 1 合并增生部位分布 (略)2 结果2.1 病理诊断 黏膜慢性炎 27.3%,息肉 38.

5、8%,鳞状上皮增生 5.8%, 不典型增生 6.6%,乳头状瘤和乳头状增生 11.6%,胃肠上皮化生 5%,黄斑瘤 3.3%。分布情况见表 2。表 2 病检分布 (略)2.2 诊断对比 术前术后诊断符合率:息肉 48.5%,包括:食管息肉 39.1%,贲门息肉 50%,胃底部息肉 71.4%,胃体部息肉 58.3%,胃窦息肉 30%, 球部息肉 50%,降部息肉 100%;食管乳头状瘤 50%;黄斑瘤 100%。2.3 观察 术中出血约 12ml,术后表现:烧灼感、隐痛;少数患者吞 咽不适,黑便 02次,无呕吐,呕血情况。上述症状 1 周后基本消失。2.4 复查 随访 0.51 年,胃镜复查

6、96 例,复查率 79.3%。手术部位 无复发, 9例在其他部位出现局灶性增生性病变占 9.4%,其中食管 5 例、球部 2 例、胃窦 2 例,病检:食管息肉 1 例,黏膜慢性炎 8 例。3 讨论息肉、乳头状瘤、黄斑瘤、食管黏膜局灶性增生均属于上消化道黏膜的病 变,因局部隆起,向腔内突出,检查时易于发现。息肉:黏膜表面见长蒂、亚 蒂、广基增生性肿块,大小不等,色泽各异,部分表面糜烂或血管透现。乳头 状瘤:黏膜表面见乳白色带蒂分叶状或锯齿状肿块。黄斑瘤:黏膜表面见黄色 斑块状肿块。对检查中发现的增生性病变只能在形态上做临床诊断,而区分或 鉴别浅表隆起性病变是属于息肉、乳头状瘤(增生)、炎性增生、

7、不典型增生 抑或良性、恶性或是否有恶性倾向则需要病理学诊断。由于胃肠道增生性病变 癌变率尚无确切的资料,即癌变的几率、时间、方式、自愈的几率、时间、方 式等都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内镜活检对消化道肿瘤的鉴别或诊断已普遍用于临床,但因为取材的大 小、部位、深度均存在局限性,所以在某些情况下活检并不能代表或反映病灶 的全貌和真实性 1。炎症与增生:胃肠道慢性炎症与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增生关系密切,长期 慢性炎症刺激导致细胞基因的改变,如基因信息的传递、调节。其中Hp 是炎症、癌变的主要因素, Hp菌株具有细胞空泡毒素基因和细胞毒素相关蛋白基 因,具有较强的致病力。 Hp感染能引起胃黏膜上皮细胞过度增殖

8、和凋亡,可导 致胃黏膜淋巴组织增生。上消化道增生病灶的组织结构、形态、代谢发生了异常的变化。是否需要 手术治疗或手术时机的选择是临床面临的问题之一,由于炎症在增生性病变中 所占的比率,往往诱导药物治疗成为首选方法。另外对此类病变的癌前病变或 癌前状态的认识所抱的态度,也给镜下手术治疗带来一定的阻力。目前,对消 化道增生性病变采用高频电凝切除、黏膜切除术( EMR)、分次黏膜切除术 (EPM)R 、微波、 He-Ne激光等方法。高频电凝切除术应用最广泛,如热活检 钳、高频电圈套器等,基本可以满足上消化道增生性病变手术要求。本组病例 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疗效显著,可作为上消化道增生性病变的首选治

9、疗方 法。虽然内镜手术不能改变引起增生的内因,但切除了可能恶变的增生病灶。 复发或再生是术后关注的问题,涉及到手术的效果和必要性。本组术后复查病 例手术部位无一例复发,说明手术的效果显著;而 9 例在其他部位出现增生病 灶,说明黏膜上皮潜在微小病变。所以,术后定期复查实属必要。上消化道增生性病变常合并其他消化性疾病,术后继续药物治疗,特别是 制定和落实根除 Hp方案也极其重要 2。【参考文献】1 徐莉,张亚历,黎卫,等 . 内镜活检与外科病理在上消化道恶性肿瘤诊 断上的差异 .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0,8(6): 658-660.2 姜杰新 . 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断治疗的现状与预防展望 . 医师进修杂志, 2003,26(12):45-47.作者单位:528412 广东中山,中山市坦背医院( 编辑:江 枫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