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湘教版地球表面形态导学案.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333428 上传时间:2021-12-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地理湘教版地球表面形态导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一地理湘教版地球表面形态导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一地理湘教版地球表面形态导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一地理湘教版地球表面形态导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一地理湘教版地球表面形态导学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一地理湘教版地球表面形态导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地理湘教版地球表面形态导学案.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运动与地形的关系。2.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实践意义。学习过程【自我学习】一、 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请阅读P36分类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 , 活动,地震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盆地等外力作用 和重力能风化 , 、 ,固结成岩把高山削低,凹地填平,使地表趋于平坦小结: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阅读课本P36,结合图归纳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1. 全球的 (被构造带)分为 板块。 2. 板块处于相对 的状态。3.

2、 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 处的地壳比较活跃【合作探究】探究一:试用“板块构造学说”理论解释喜马拉雅山以及红海是怎样形成的。探究二:观察课本P37,讨论太平洋,大西洋与地中海的面积是在增大还是减小。 小结: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宏观地貌)【自我学习】- 1 - / 5请同学们认真阅读38页最上面一段话,完成下表。板块移动边界类型形成地貌举例板块碰撞陆陆相碰 边界形成巨大的 和 喜马拉雅山 陆海相碰大陆板块形成 和 ,大洋板块形成 板块张裂 边界形成 和 红海 (三)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1. 什么是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指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变形变位,称为地

3、质构造,所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从外部形态看,背斜的岩层一般是 ,向斜的岩层一般是 。【合作探究】探究一:如果要在褶皱这种地貌开凿隧道,你认为是向斜合适还是背斜合适?为什么?探究二:如果要开采地下水,你认为是向斜合适还是背斜合适?为什么?探究三:如果开采石油,你认为是向斜合适还是背斜合适?为什么?探究四:如果你要建一个采石场,选址是在向斜还是背斜?为什么?【自我检测】1.地球表面宏观地形的形成与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 ) A 板块运动 B 外力作用 C 人类活动 D 火山地震2.澳大利亚大陆,所属板块应为( )A 美洲板块 B 太平洋板块 C 印度洋板块 D 亚欧板块3.读“某地的地质剖面

4、图”,试着当一位地质工程师,对下面的问题作简要的分析说明。(1)判断甲、乙两地的地质构造:甲为           (2)岩层物质坚实而不易被侵蚀的是 4下列板块中,几乎全在大洋上的是( )A印度洋板块 B太平洋板块 C非洲板块 D美洲板块5下列板块之间属于消亡边界的是( )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 B南极洲板块与非洲板块C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 D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6在板块的生长边界往往形成( )A海沟 B孤岛 C海岭 D海岸山【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学后反思】第二节 地球表

5、面形态(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 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实践意义。2. 理解外力作用的影响【自我学习】1.读课文中图214、215图,背斜由山岭变成于谷地,而向斜由谷地变成了山岭,这是怎么回事呢?2.判断背斜还是向斜不是看山岭或山谷。关键是看岩层的新老关系。背斜: 老, 新。向斜: 老, 新。(中间两侧)3.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断层构造图,结合课本P40归纳地垒和地堑的基本特征。典型类型地垒地堑岩层位置两断块之间,相对 处两断块之间,相对 处典型地貌 、 代表地区 4.阅读课本P40活动(三),思考火山喷发和地震对地形各有什么影响?5.外力作用的形式有 6.侵蚀和沉积作用作用因素流水作用风力作用

6、侵蚀作用形成地貌举例沉积作用形成地貌举例【自我检测】1.下列地址作用中,属于外力作用的是( )A地壳运动 B.沉积作用 C.岩浆活动 D.地震2.读“地貌示意图”,回答:由于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是 ,由于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是 ;由于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是 ;由于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是 。3.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B、C、D、E五处,属于背斜的是 ,地垒的是 。(2)从地形上看C处是 ,形成原因是 。(3)华山的成因与图中 处一致;地震多发地带位于图中处 。(4)图中五个部位宜建地下隧道的是 ,良好的储水构造是 。【学后反思】 -温馨提示:如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可联系文库删除处理,感谢您的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