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了阅读理解附答案.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345069 上传时间:2021-12-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来了阅读理解附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我来了阅读理解附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我来了阅读理解附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我来了阅读理解附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我来了阅读理解附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来了阅读理解附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来了阅读理解附答案.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我来了阅读理解附答案一门语言的阅读理解都是文本读者从文章中提取意义、进行有效层面分析的过程,它包括将书写符号译码为声音,使读者具有相应的心 理词典、从语域维度和语义记忆中体验书写词的意义以及将这些词的 意义进行认知、整合、顺应与图式化。那么关于我来了阅读附答案是 怎样呢?下面是 整理的我来了阅读理解附答案,欢迎阅读。我来了阅读材料我来了 南屿 我老家的东面有一座山,也许,是因为远远看去那山头形似一 面大铜鼓,所以它的名字叫铜鼓帐。 小时候,常听村里的大人说,肉眼看到的铜鼓帐只是一个圆圆 的山头,其实上面大得很,比村里的打谷场大好几百倍,甚至上千倍。 山头上有很多奇形怪状的石头,有一座响石有一间

2、房屋那么高大,只 要用石头或者铁器敲打,它就发出“当当当”的声音,方圆几十里都能听见。阳光晴好的时候,站在山顶还可以看到茫茫的大海上白帆随 风飘荡。在大人们口口相传的描绘下,铜鼓帐在我们小孩子的心目中 真是一座神奇的山。 记得我五六岁时,有一天,我听见比我大几岁的姐姐跟她那帮 姐妹说,等采完竹笋后再到铜鼓帐上面去看大海。 我就央求姐姐带上 我,姐姐就瞪着眼睛说:不成!我说为什么不成?我自己会走路,不要 你背我。姐姐口气更坚定地说,没有为什么,不成就是不成。姐姐上 山后,我就尾随她们而去,但还没走多远被她们发现了。我又哭又闹 死活不肯回去,我姐姐就吓唬我说,你去 !竹笋山里有很多青竹蛇, 藏在竹

3、叶底下你根本看不见,在你不注意的时候就咬死你。姐姐伸出 一根指头模仿青竹蛇的模样,撮圆了嘴巴“嘘”的一声,把手指捅在 我的脸上,我一听青竹蛇就害怕了,也不敢哭了。 我读小学一年级时,重阳节就要到了,据说学校准备组织同学 们登高,地点就是铜鼓帐。我听到这个消息后好兴奋。那些天我天天 盼望重阳节快点到来,但是,重阳节那天早晨,校长突然宣布说,二 年级以上的班级才能参加登高。听到这个消息后,我们一年级的同学, 个个都像泄了气的皮球。那一整天,我都失落地坐在家门口,呆呆地向铜鼓帐的方向眺望。登山的队伍在弯弯的山道上时隐时现, 最后只 看见一个个模模糊糊的影子在铜鼓帐上慢慢晃动。太阳下山的时候, 姐姐她

4、们才从山上回来,她没有一点疲劳的样子,还从衣袋里掏出活 动奖品向我炫耀。我不知那来一股邪乎劲,抓过那些糖果全撒到地上, 并用脚狠狠地踩踏,然后哇哇地大哭起来。姐姐知道我发泄的原因, 她一边捡拾地上被我踩扁了的糖果, 一边气急败坏地责骂我说,又不 是我不给你去登高,是校长不给你去的,你有能耐去找校长说去啊! 我登上铜鼓帐是在四年级的时候。 那天,我和村里的十几个放牛的伙伴,把牛群赶到铜鼓帐去放牧。我们花了两个多小时才把牛赶 到了铜鼓帐。登上铜鼓帐时,简直让我们惊呆了,连绵起伏的山头一 望无际,山顶上绿草如茵,有的如足球场上的草皮平坦如毯;有的草长到了脚脖,我们那帮顽童欢喜若狂,打滚,奔跑,叫喊

5、……让我更加惊异的是,原来以为只有铜鼓帐是最高的 山,但登上山头后,才发现远处群峰叠嶂,真是山外有山。不知谁大 叫一声,你们看那是什么?我们顺着手指的方向,目光的极处,只见 天边涌动着白茫茫的一片, 哦,那就是传说的大海吗?我们手搭喇叭, 向着传说的大海呼喊。直到喊累了,个个都睁着惊奇的目光呆坐在山 头上。 那个被大人们渲染得神乎其神的响石,就屹立山顶的最高处, 它足有一座房子那么高大,它的另一边是悬崖,脚下是万丈深渊。我们用随身带的柴刀猛烈地敲打响石, 响石立即发出当当当的响声,那 声音洪亮悦耳,随风飘向很远很远。 太阳慢慢西坠,我们的牛也吃饱了,

6、牛角挑着散淡的阳光,牛 脖下的木梆轻轻地发出沉闷和舒慢的声音,显得飘渺和寂寥。不知是 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我用柴刀在响石上“嚓嚓嚓”地刻下三个歪歪扭扭的字:我;来;了。这才恋恋不舍离开铜鼓帐,离开了响石,呼唤着 那些调皮的牛儿向山下走去。 三十多年前,我从乡村走进了城里,从一个放牛仔变成了一个 城里人。除了那次以后,我再没有登上过铜鼓帐。那么多年过去了,那三个字不知是否在岁月的风雨打磨下蚀去 ?过了知天命的年龄,面 对人生道路上的无数的高山,我扪心自问,你什么时候真正攀上去了, 你儿时只是攀上了家门前的一座山,你有什么资格说我;;来;了 ?记得许多年前,我曾读到一个关于德国大诗人歌德的一段轶事,

7、 说年轻的 歌德心高气傲,他曾在一座城堡的墙壁上写下了他的名字。 很多年以 后,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故地重游来到了那座城堡,他看见墙上歌德 二字依旧清晰如昨,他记起了年轻时的轻狂,为年轻时的冲动感动脸 红,然后轻轻在擦掉了自己的名字。 是啊,远离故乡的我,有时真想回去,重新登上铜鼓帐,把刻 划在响石上“我来了”那三个歪歪扭扭的字擦掉。但愿那三个字早已 在岁月里蚀去!(本文有删改)我来了阅读习题11.简析文章第二段的作用。(3分)12. 文中画线句分别表现了 “我”怎样的心理。(4分)(1)我不知那来一股邪乎劲,抓过那些糖果全撒到地上,并用脚 狠狠地踩踏,然后哇哇地大哭起来。(2)太阳慢慢西坠,我

8、们的牛也吃饱了,牛角挑着散淡的阳光,牛脖下的木梆轻轻地发出沉闷和舒慢的声音,显得飘渺和寂寥。13. 文章前七段与后两段,“我”的心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试概 括说明。(4分)14. 文章第8段为什么要插入歌德的故事?(4分)15. 联系全文解读题目“我来了”的内涵。(5分)我来了阅读答案11.写出了铜鼓帐在小孩子心目中的神奇, 引出“我”两次渴望登山都未能成行的经历,与下文“我”登上铜鼓 帐后看到的风景形成照应。12. (1) 一系列动作描写,反映了“我”对姐姐去铜鼓帐登高并炫 耀奖品的羡慕嫉妒恨。(2)环境描写,渲染了美好而又飘渺寂寥的气氛,暗示游玩已接近尾声,表达了“我”铜鼓帐之游尽兴后的一种满足感。13. 文中的“我”,从一个年少轻狂但同时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好 奇心和探索欲望的小孩子,变成了一个懂得谦卑、反思的成年人。14. 与“我”在响石上刻字的行为作类比,表达了“我”对自 己曾经年少轻狂行为的反思;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可 读性。15. “我来了”刻画了我登上期待已久的铜鼓帐之后满足和骄傲 的心情,象征着对童年的美好时光怀念;“我来了”还意味着作者人 生路上登上山峰实现理想开阔眼界的一次经历,象征着作者的成长“我来了”还包含着作者晚年对人生的思考和反省, 象征着作者的成 熟和智慧。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