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综合治疗虚证痿躄.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353930 上传时间:2021-12-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药综合治疗虚证痿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医药综合治疗虚证痿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医药综合治疗虚证痿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医药综合治疗虚证痿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医药综合治疗虚证痿躄.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药综合治疗虚证痿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药综合治疗虚证痿躄.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医药综合治疗虚证痿躄 【摘要】目的:观察运用中医药综合治疗虚证痿躄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内服中药,配合针灸、酒剂推拿按摩治疗。结果:效果明显,疗效高,痛苦小,易于接受。结论:多种方法合用,使气血充足、经脉流通而病自愈。 【关键词】虚证痿躄;中医药治疗;五子衍宗丸;芍药甘草汤 痿躄属于中医痿病,虚证痿躄是由于各种致病因素,耗伤内脏精气,致精、气、血、津液无以化生,日久气血亏耗、精津不足所引起筋脉肌肉失养,关节不利所致。笔者运用中药五子衍宗丸、芍药甘草汤加减内服配合针灸、酒剂推拿按摩综合治疗虚证痿躄,效果明显,疗效好,痛苦小,易于接受,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本病患者68例,其中

2、:男26例,女42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83岁,平均年龄65岁;病程最短11个月,最长5年,平均2.5年。 .临床表现:68例均有不同程度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活动,其中有6例有肌肉萎缩,弛纵瘫痪,舌淡、少苔或苔腻,脉沉细。 2治疗方法 2.1中药:以补脾健中、益气行血、滋补肝肾、强筋健骨为治疗原则,首选五子衍宗丸、芍药甘草汤加减,基本方:枸杞、五味子、菟丝子、覆盆子各15g、车前子10g(布包)、当归10g、枣仁各10g、仙灵脾6g、龟版12g(先煎)、杭白芍3040g、炙甘草30g、黄芪20g、白术12g、砂仁6g、丹参12g。文火煎30分钟,煎两次混合内服,每日2-3次,每日

3、1剂。 2.2针灸治疗 2.2.1选穴:上肢: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外关、颈胸夹脊。下肢:环跳、髀关、风市、丰隆、足三里、阳陵泉、委中、三阴交、腰夹脊、昆仑。 根据病情酌加:脾俞、胃俞、肝俞、肾俞、章门、中脘、太溪、太冲。 2.2.2操作:脾俞、胃俞、肝俞、肾俞、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手三里、合谷、章门、中脘、太溪可用补法,余穴平补平泻,同时可取3长艾条置于针上点燃进行温针灸;肌肉萎缩明显时,可选手足阳明经穴应用排刺法治疗。每次3040分钟,每日1次或隔日1次。 2.3推拿疗法:在针刺完毕后,取针灸所选经络和局部进行推拿,并用先准备好的药酒(红花、桃仁、田七、当归、蜈蚣、泽兰、白芍、伸筋

4、草、透骨草、丹参等),取液沿上述经脉、穴位进行按摩,手法均应由轻到重,手三里、合谷、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委中等穴可根据病人的情况实施强刺激,每次20分钟,每日2次。 2.疗程:20天为1个疗程,休息1周后再进行下一个疗程。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治愈:经5个疗程治疗,病变肢体随意运动恢复,肌肉丰满,神经系统及实验室检查正常;好转:经5个疗程治疗,病变肢体功能基本恢复,症状改善,神经系统及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未愈:经5个疗程治疗,病变肢体功能无改善。 3.2治疗结果:本组68例,治愈24例,占35.3%;好转33例,占

5、48.5%;未愈11例,占16.2%。总有效率为83.8%。 4病案举例 韩某,女,34岁,农民,住院号2004002901,四肢痿弱无力,不能行走2年,于2002年5月12日入院治疗。来诊时见神清,言语低弱,面色萎黄,形体消瘦,查体合作,四肢痿弱无力,肌肉消瘦,腰脊酸软,肌力1级,肌张力低,活动受限制,但未引出神经系统阳性体征;T36.8,P62次/分,R20次/分,BP18/9kPa。入院诊断:痿躄(肝肾亏虚型)。运用中药五子衍宗丸及芍药甘草汤加减内服配合针灸、推拿治疗2周后,患侧自觉肢体原有症状有所改善,2个疗程后左上肢肌力2级,左下肢肌力1级,继续治疗近3个疗程时患者在家人的帮助下可以

6、站立,6个疗程治疗后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而康复出院,随访一年未见复发。 5体会 5.1张景岳云:“元气败伤则精虚不能灌溉,血虚不能营养.”。内经云:“肝主筋”、“肝藏血”、“肝为罢极之本”,筋痿与肝的功失调密切相关。素问·痿论云:“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又云“脾主身之肌肉”。素问·太阴阳明论云:“四肢不得禀水谷之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以生化,故不用”。中医认为病久必伤及脾胃、肝肾,致气血、津液生化无源,可致筋脉、肌肉失养而弛缓无力、痿弱不用而成痿病。故治宜以补脾健中、益气行血、滋补肝肾、强筋健骨为大法。 5.2五子衍宗丸可滋补肾气,补

7、脾益胃。重用芍药、甘草又成为芍药甘草汤,既可滋肝阴补肝血,又能补肝脾肾三脏;丹参,本草便读云:“丹参,功同四物汤,能祛瘀以生新,善疗风而散结,性平和而走血调理血份之首药”;黄芪、白术,补气健脾、补中行气血;砂仁,“醒脾调胃之要药”,可防滋补药碍脾胃之弊。合用可达补而不滞、健脾补肝肾、流通血脉、濡养经脉,强筋骨、复津液、调宗筋、利关节,痿躄自愈。 5.3针灸治疗,根据“阳明,多气多血,又主润宗筋,利关节”和“治痿独取阳明”的理论取穴,以手足阳明经俞穴和夹脊穴为主。夹脊穴又位于督脉旁,可调节脏腑阴阳,通行气血;外关、风市,辅助阳明经通行气血;阳陵泉为筋会,可补益骨髓、强筋健骨;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下

8、合穴,人体强身壮体要穴;三阴交为脾经下合穴,又为足之三阴交会穴,刺之能调理脾胃,补中、益气、行血,滋养阴血;中脘、章门分属腑会、脏会,调理脏腑功能,达补益之力。肝俞、肾俞、太溪、太冲滋补肝肾。余穴可调节经络气血。共用能补益气血、流通经脉,且加灸可借助热力作用治疗效果直达病所,达到温通经脉、气行血通的目的。同时排刺,增大针刺强度、激发经气,加强血脉流通。 5.推拿治疗,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通过一定推拿手法配合活血、通络药酒治疗,酒能助药、推拿活血通络之力,达到舒筋活络、温通气血、疏畅经脉、改善病变肌肉组织的血液循环。 5.中药内服配合针灸、温针灸、药物推拿,共凑调节脏腑功能、补阳明以壮脾土、培脾土以生肝木、肝肾同补、补后天以滋先天不足、调理气血、温通血脉之功,达到精血充足、髓海得滋、经脉流通,病变肢体自愈。参考文献 1陈佑邦.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324 2陈圆桃.2010年新编中医病证诊疗常规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121123 3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第二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6365 4姜卫国,周东年,白炳森,等.成方新用治疗经验大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168,2702715 / 5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