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的主要生理功能备课讲稿.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355220 上传时间:2021-12-0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8.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脾胃的主要生理功能备课讲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脾胃的主要生理功能备课讲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脾胃的主要生理功能备课讲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脾胃的主要生理功能备课讲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脾胃的主要生理功能备课讲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脾胃的主要生理功能备课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脾胃的主要生理功能备课讲稿.docx(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脾胃的主要生理功 能。精品文档脾胃的主要生理功能。脾系理论与临床。一、脾胃的主要生理功能。脾与胃以膜相连,同居中焦,互为表里。内经称 脾胃为仓縻之官。脾和胃是机体对饮食进行消化、吸收并 输布其精微的主要脏器,人生生之后,机体生命活动的延 续和气血津液的生化,都依赖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因此 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在体合肉,主四 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液为涎,在志为思。二、脾胃的病理变化。脏象学说的学习脾胃系?水运工程施工规范。脾胃的功能主要为受纳和运化,所以其致病因素多系 饥饱劳倦、七情所伤,影响水谷的消化吸收,使脾胃之受 纳、腐熟、运化、转输等功能失调而产生一系列病理变

2、 化。脾胃之为病,其症候不外虚实寒热等方面。如脾阳虚 衰、中气不足属虚证;寒湿困脾、湿热内蕴属实证,胃病 有胃寒、胃热、胃虚、胃实之分。三、理论阐要与临床应用。(一)脾运化水谷。理论阐要。脏象学说的学习脾胃系?水运工程施工规范。脾运化水谷的过程可分为 3个阶段:帮助胃肠将饮食 物分解成精微和糟粕两个部分;帮助胃肠道吸收水谷精 微;把吸收的水谷精微运输到全身,使全身脏腑组织都 能得到充分的营养,而进行正常的生理功能。若脾运化水 谷的功能减退,则饮食物得不到很好的消化,水谷精微不 能很好地吸收和输布,就会由现腹胀、便漉或完谷不化, 食欲减退,以至倦怠、消瘦等症状。临床应用。脾的运化关系到饮食的消化

3、及精微物质的吸收和输 布,所以在临床上遇到消化不良,精微物质不能吸收和输 布的患者,可以从健脾入手进行治疗。(二)脾运化水液。理论阐要。脾运化水液是指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是 脾主运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饮食物中营养物质的吸收,多 属于液态状物质,所谓运化水液的功能,即是对被吸收的 水谷精微中多余水分,能及时地转输至肺和肾,通过肺、 肾的气化功能,化为汗和尿排由体外。因此,脾的运化水 液功能健旺,就能防止水液在体内发生不正常停滞。反 之,如果脾的运化水液功能减退,必然导致水液在体内的 停滞,而产生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甚则导致水肿。所以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有“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之说。临床应用

4、。正因为脾有运化水液的作用,而当脾虚不运而造成水 湿痰饮,并引起一系列病症时,即可从治脾人手。(三)脾气主升。理论阐要。脾的运动特点,以上升为主。脾主升包括两方面的内 容:一是指脾将运化的水谷精微向上转输至心、肺、头 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若脾不升 清,则水谷不能运化,气血生化无源,可由现神疲乏力、 头晕目眩、腹胀、泄泻等症。二是指脾气主升,对维持腹 腔内脏位置的相对恒定有重要作用,若脾气不升,中气下 陷,则可见久泄脱肛,内脏下垂等病症。临床应用。临床上对脾不升清而致的头晕目眩,腹胀泄泻,以及 由脾气下陷而致的内脏下垂、久泻脱肛等病症,可采用补 脾气、升清阳的方法进行治疗。(

5、四)脾统血。理论阐要。脾统血指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之中流行,防止逸生脉 外的功能。脾统血的主要机理,实际上是脾通过运化水谷 化生气血,气的充沛则能行固摄之功,而统摄血行,即“气 能摄血”作用酌体现。脾气健运,气血充沛,则血行正常,若脾的运化功能减退,气血虚亏,气的固摄功能减退,而 导致由血。临床上称之为脾不统血。临床应用。脾不统血所致之由血,通常有以下特点:由血量少 色淡,但持续时间较长;以下部的尿血、便血、月经淋 漓不净及肌魁等为多见;多伴有疲乏无力,纳呆腹胀等 脾气虚弱之象。因脾性主升,脾虚则无力升达而下部易生 血;脾主肌肉,故肌魁多与脾失统血关。(五)脾在志为思。理论阐要。脾在志为思,思即

6、思考、思虑,是人体精神意识思维 活动的一种状态。如灵枢本神篇说:“因志而存变谓之 思”。思,虽为脾之志,但亦与心主神明有关,故有“思发于 脾而成于心”(甲乙经)之说。正常的思考问题,对机体 的生理活动并无不良影响,但在思虑过度、所思不遂等情 况下,就会影响气的正常运动,形成气结,所以素问举 痛论篇说:“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 故气结矣。”由于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气结于中, 使脾气不行,导致脾的运化升清功能失常,常可由现不思 饮食,皖腹胀闷,眩晕健忘等症。故说脾“在志为思”,过度 思虑则伤脾。临床应用。临床见到由于过度思虑而导致的不思饮食,皖腹胀 闷、眩晕、失眠、健忘等症可

7、从脾论治。案例。失眠、纳呆。刘某,女,32岁,1992年4月1日就诊。半年前,丈 夫由国,遂相思不已,茶饭不思,神疲体倦,懒于言语, 渐至失眠,心悸气短,精神恍惚,大便不畅,舌淡苔薄 白,脉濡细。证属心脾两虚证,用归脾汤加味。处方:党 参15g,白术12g,黄黄15g,当归12g,茯神15g,炒麦芽 15g,龙齿20g,远志6g,酸枣仁30g,木香10g,龙眼肉 12g,鸡内金15g,合欢皮30g,甘草6g,生姜3片,大枣5 枚,3齐L水煎服。服药后,食欲稍增加,精神状态和失眠 均有好转照上方继续加减服用12剂后,诸症悉除。【按语】本案失眠,纳呆,病机为心脾两虚。本例因 思虑过伤及于脾气,暗耗

8、于心血,心血不足不能上奉心 神,以致心脾两故用归脾汤加味,以健脾益气,养心安 神,用药与病机相合,故能获得较好的疗效。(六)脾在液为涎。理论阐要涎为口津,唾液中黏稠而少沫的部分称作 涎。它具有保护口腔黏膜,润泽口腔的作用,在进食时分 泌较多,有助于食品的吞咽和消化。素问宣明五气篇 说:“脾为涎”,故有涎由于脾而溢于胃之说。在正常情况下,涎液上行于口,但不溢由口外。若脾胃不和,则往往 导致涎液分泌急剧增加,而发生口涎自由等现象,故说脾 在液为涎。临床应用正因为脾与涎关系密切,所以临床上见到口 涎异常。可从脾论治,辨证须分清虚实寒热,以便在治疗 时区别对待。案例。多涎症。例1。王某,男,45岁,咸

9、阳市某校教师。1980年11月2日 初诊:唾液增多2月,加重2周。患者平素饮食不节,两月 前原因不明地由现唾液增多,未予在意,诸证渐次加重。 两周来,每分钟即要唾四五大口之多,说话、吃饭时,更 是涎液不断外涌,以致不能讲课,饮食几废,曾经中西医 治疗,服用西药维生素 Bo谷维素等以及利咽开胃之中药多 剂,皆无效验,难明所以,患者痛苦异常,特来求诊。现 症:唾液如涌,诉说病情时唾涎涟涟不绝,色清且冷,夹 有白痰,咽喉干燥,四肢乏困,食欲不振,大便稀漉,小 便色白不利,舌质淡嫩,苔薄白滑润,脉沉细无力。证属 喜唾,由脾阳亏虚不能摄涎所致。治宜健脾温中燥湿化 痰,方用理中汤加味:党参 15g,炙甘草

10、6g,干姜8g,白 术15g,半夏12g,茯苓12g,陈皮9g,桔梗9g,焦楂14g, 5齐L水煎服。服上药后唾液较前减少,脉仍沉细但 较前有力。上方加黄黄 15g,麦芽15g,去焦楂。6剂,水 煎服。服上药后,除小便有时不畅外,余证基本消失,现 只四五分钟唾一次,量亦减少,宗上方加车前子10g,减干姜2g。6齐L水煎服。服后遂愈。半年来多次随访未见复 发,病者已恢复正常教学工作。例2。刘某,女,52岁,农民,陕西旬邑县人。1982年4且7日初诊:频吐涎沫 40余天,上腕部疼痛,在旬邑县医院 住院半月,治疗无效,4天前转来我院,以“呕吐待查及肾 结核(?)”收住院。经用补液、抗结核、支持疗法及

11、黄黄建中 汤、旋复代赭汤等治疗 20余日,效不著。于 4月7日邀我 会诊,查患者仍频频呕吐白稀涎沫,恶心不欲食,时而呃 逆,每日仅进食二两左右,口不渴,头昏微痛,卧床不 起,声低懒言,二便尚利。脉沉细,舌淡红无苔而润,体 瘦,面色萎黄少华,胃皖部柔软有轻度压痛。证属肝胃有 寒邪,脾虚失运,反聚液而为痰涎,随寒邪上逆致呕吐涎 沫,因治未得法,病延日久,气阴亏耗,治当温暖肝胃, 化饮降逆,兼益气阴,用吴茱萸汤加味。方药:党参 14g, 吴茱萸5g,半夏15g,生姜15g,公丁香2g,陈皮9g,茯 苓15g,炙甘草6g,沙参15g,炙枇杷叶15g,川连2g。5 剂,水煎服。服上药后,呕吐涎沫次数及量

12、均明显减少,已不恶心及呃逆,头不痛但昏,小腹部时胀满,午后微觉 手足心热,余如前,舌淡红苔少,脉沉细。药已中病,守 原方继服3齐股呕吐涎沫已止,小腹不胀,胃院仍有轻度压 痛,精神食欲仍欠佳,脉沉细较前有力,舌红苔少。拟宗 前法,减少温药,增入健脾开胃之品,用吴茱萸汤合枳术 丸化裁。处方:党参14g,吴茱萸2g,半夏12g,茯苓 15g,枳实10g,白术12g,炙甘草6g,陈皮9g,公丁香 lg,沙参15g,焦楂15g,麦芽15g。3齐L水煎服。未再呕 吐涎沫,食欲复常,今晨早饭即进主食3两,食后胃皖略胀,余无不舒,可下床走动。守三诊方再服6齐L以冀巩固,遂痊愈由院。【按语】此二例皆为多涎症。例

13、1病机为脾寒,例2病机为脾胃寒凝,脾虚失运。以喜唾为主构成病症者,遍览 古今,尚不多见,乍遇斯疾,颇费踌躇,亦属一奇。涎为脾之液,由脾所主,是故,唾涎之异,当责之于 脾,此其大要。然临证析机,常多因而一果,不可单一论 之,于治之时,尤当明辨。是二案皆以喜唾为突生症状, 貌似同一,仔细玩味,内自有隙。前案喜唾无呕,且唾涎 涓涓,伤寒论第 395条云:“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 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是例虽非起于 大病之后,但以喜唾,久不了了为主症,且患者平素饮食 不节,脾胃为之而伤,并伴见四肢困乏,食欲不振,大便稀漉,唾液清冷,舌淡嫩苔薄白滑润,脉沉细无力等,脾 阳亏虚之象极明,

14、细析其机,实由脾阳不振,中焦虚寒, 水湿不运,聚而为涎,上泛为唾。惟咽喉干燥一症,似属 结结而为,若与上症合参,其机不难理解,当是因脾虚水 精不化,粗微不升,无以上奉,咽失其养而为。前医误断 其机,以此下手调理,投以清热利咽,开胃消积之剂,药 机不符,冰上加霜,是以无效。由斯,该案虽与仲景所述 病因有别,而病机恰合,是以投以理中汤化裁,温中散 寒,健脾摄涎,以治其本,藉二陈汤合焦楂,化痰复津, 消食转脾,以治其标,加桔梗一可助二陈化痰利水,一则 升脾气,载药上达,启肺气以宣散布化,故5剂之后,脾阳得复,水运归常,诸症大减,故增黄黄补气升阳,以壮健 脾之力,山楂虽可健胃开滞,毕竟为酸品,久服不利

15、水散,故以麦芽易之,继进 6齐L病衰八九,随症稍动,终剂 而痊,以收全功。后案之唾,每伴呕恶而作,且与头昏头痛,胃皖疼痛 相兼,实由肝胃寒凝使然,张仲景所谓“干呕、吐涎沫、头 痛者,吴茱萸汤主之”,此之谓也,亦是本病关键所在。初 视是案不欲食,声低懒言,面黄少华,体瘦不起等一派脾 虚之象,似为该病之主机所在,无怪乎前医竞投黄黄建中 汤,健脾以治。其实不然,患者虽备上症而大便不漉,脉 沉细而非虚弱无力,脾未致极虚以明。细究之,上症皆由呕恶而起,呕恶之作,食必难入,日久精微不继,虚生必 然。病之根本,在于寒滞肝脉,横逆克士。寒邪犯胃,浊 气上逆,而见呕恶呃逆,寒邪循肝经上扰而致头痛,肝阳 不振,寒

16、浊乘脾,脾阳不化,水湿不散,聚而生涎,随胃 气上逆,吐涎不止。然治未得法,病久不除,气阴又为之 亏耗。治当温暖肝胃,化饮降逆,兼益气阴,方以吴茱萸 汤加味,温肝散寒,降逆化浊,以二陈汤化痰利水,沙 参、杷叶养阴益气,理胃通降,少佐黄连,以防温药为里 格格拒而难入,同时又有坚胃厚肠,收浮热以止呕之妙, 守法守方,终致寒祛浊消,精布唾止,康复由院。唾虽为脾所主,然喜唾之疾病因难一,病机自异,除 上两案之外,临床尚有因食积胃皖,中焦壅滞而为者;有 脾经湿热,唾涎不收者;有肺中寒饮较甚所致者;有肾气 不足下焦水邪上犯而生者。其见证同中有异,仔细辨证, 针对其因机立法施治,自有效验。(七)脾主肌肉四肢。

17、理论阐要素问.痿论篇说:“脾主身之肌肉”,这是 由于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全身的肌肉,都需要依靠脾胃 所运化的水谷精微来营养,才能使肌肉发达丰满,四肢同 样也需要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等营养,以维持其正常的生 理活动,因此,脾气健运,则肌肉、四肢能得到充分的营 养,而肌肉壮实,四肢轻劲有力。若脾失健运,运化功能障碍,肌肉、四肢的营养缺乏,必然肌肉瘦削,四肢软弱 无力,甚则萎弱不用。临床应用临床对重症肌无力、进行性肌痿缩、肌营养 不良等症,均可从健脾入手。案例。重症肌无力。刘某,女,27岁,1977年5月5日初诊。一年来四肢 无力,手不能举抬,足不能履地,眼睑下垂,视物成双, 晨轻暮重,少气无力,面色

18、苍白少华,语言低沉,肢体肌 肉松弛,握力明显减退。注射新斯的明上述症状立即缓 解,经常应用,缓解时间越来越短。脉沉细无力,舌质胖 嫩色淡,舌苔白腻。证属脾虚气弱,清阳敷布不足,肌肉 四肢失养。治以益气健脾。方药:炙黄黄 6g,党参30g, 白术18g,当归身15g,升麻6g,柴胡6g,陈皮9g,炙甘 草9g,大枣30g o上方服1个月,病情控制发展,服至 2个 月,无力症状消失,停止注射新斯的明,继服 1个月以巩固 疗效。(脾胃学说及其临床应用1979, 64)。【按语】本案重症肌无力,病机为脾虚气韵,肌肉失 养。本案患者患痿证年余,观其脉证,四肢无力,手不能 举抬,足不能履地,且少气乏力,面

19、色无华,一派脾虚气 弱之象,遵内经“治痿独取阳明”之旨,健脾益气,守法 坚持服用,顽疾得愈。(八)脾在窍为口,其华在唇。理论阐要脾开窍于口,口腔是消化道的最上端。开窍 于口,系指饮食口味等与脾运化功能有密切关系。口味的 正常与否,全赖脾胃的运化功能,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 若脾失健运,则可由现口淡无味、口甜、口腻、口苦等口 味异常的感觉,从而影响食欲。口唇的色泽,与全身的气 血是否充盈有关。由于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所以口唇的色 泽是否红润,不但是全身气血状况的反映,而且也是脾胃 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状态的反映。临床应用根据上述理论,临床上对口味异常,口腔溃 疡,口唇疾患等可从脾进行论治。案例。脾痒

20、(口甘)。李某,男,患“冠心病”多年,经中药治疗后病情大有好 转,惟“口中甜”难除。此为脾瘴,证属脾热,湿浊不化,治 以兰草汤。佩兰10g,泽兰10g。7剂J,沏水代茶饮,每日1 剂量。数日之后,口甜尽去。(黄帝医术临证切要1993, 149)。【按语】本案脾瘴,病机为脾热,湿浊不化。素 问奇病论篇云:“有病口甘者病名日脾瘴治之以兰j 除陈气也。"瘴同疸,其本意为热,即脾热运化失司而谷精 上溢,以致口中发甜不除。治疗当“除陈气”。陈气,当是湿浊之气。兰,即后世所谓“一味兰草汤”。但对兰草究为何 药,历来有不同见解:或谓佩兰,以具有芳香化湿醒脾之 功;或谓泽兰,因具有行血祛湿之力。本人

21、虽未及详考, 但两药对脾热而湿浊停留之证,均可有治疗作用,故皆用 之。此二物沏水代茶饮,治口甘为主症者多例。(九)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以降为和。理论阐要胃能接受和容纳饮食物,并对饮食物进行初 步的消化。然后,将其精微经脾之运化而营养全身。所 以,胃虽有受纳与腐熟水谷的功能,但必须和脾的运化功 能配合,才能使水谷化为精微,以化生气血津液,供养全 身。脾胃对饮食水谷的运化功能,对于维持机体的生命活 动,至关重要。故素问玉机真藏论篇说:“五藏者,皆 禀气于胃”。素问平人气象论篇也说:“人无胃气日逆。 逆者死”。所以,历代医家在临床诊治中十分重视“胃气”, 常把“保胃气”作为重要的原则之一。胃主通降,

22、借通降把初 步腐熟的水谷下行送入小肠,以作进一步消化,并把食物 残渣下输大肠。在胃的受纳、腐熟和通降失常,便为病理 状态。前者可称为胃气不和,症见胃皖胀痛、纳呆食少 等,后者称作胃气上逆,症见恶心、呕吐、暧气、呃逆, 甚或便秘等。临床应用临床上见到胃院胀痛、纳呆、食少及恶心呕 吐、暧气、呃逆等可从胃论治。胃痛、便秘。案例。孙某,男,1976年2月17日初诊。胃痛多年,发作时 不能纳食,甚则水浆不进,频频暧气,有习惯性大便秘 结,最后又发病10天,每日静脉滴注10%葡萄糖500ml加 入普通胰岛素24u,方能进少量饮食。平时怕寒憎风。脉沉 弦,舌苔薄净,证属土虚木侮,肝胃不和,治以温中和 胃,佐

23、以疏肝理气。方药:党参 15g,炒白术10g,当归 10g,枳壳10g,醋柴胡3g,法半夏10g,陈皮6g,砂仁 3g(后下),合欢皮10g,炙甘草3g。服上方后,胃气渐苏, 每天能进食250g(且停用胰岛素),暧气已除,精神亦振,睡 眠尚佳。脉濡细,弦象已平。胃气初复,但命火不力,原 方去柴胡,加熟附片、肉灰蓉,调理而愈。(脾胃学说与临床应用1979, 27)。【按语】本案胃痛、便秘,病机为上虚木侮,肝胃不 和。患者年高近8旬,胃不受纳,频频暧气,脉弦,系土虚 木侮,肝胃不和所致,平素怕寒畏风,大便秘结,乃命门 火衰,不能豉动胃气而致。故用温中和胃,疏肝理气,温 肾助阳之法治之。本型临床上较

24、少见,但也说明了脾胃和 肾的密切关系。脾与胃。脾胃属土,位居中央,互为表里,官拜“仓,为人。身气机升降之枢轴。士分戊己,脾为己土,属足太 阴,为生血之本,其性喜燥而恶湿,胃为戊土,属足阳 明,为化气之源,其性喜润而恶燥。脾主升清阳,胃主降 浊阴。脾升,则肝肾随之亦升,因而水木不郁;胃降,则 心肺随之亦降,所以火金不滞。火降以温癸水则下温,水 升以济心火则上清,上清下温,是为平人。胃主受盛,脾 主消磨。脾以湿土主令,故其性湿;胃从燥金化气,故其 性燥。平人燥湿不偏,相互既济,所以中气健旺,胃气顺 降则善纳,脾气升运则善磨,水谷精华,化生气血,养五 脏而灌四旁,精盈神旺,身体健强,病无由生。内外感

25、伤,多致燥湿偏胜,偏胜则不能互济,致使中 气。衰而升降失司。脾之清阳不升,则运化迟滞,而病食 纳不。消,皖肤胀满;脾之清阳下陷,则脾家虚寒,而病脐 腹隐痛,。下利不收。脾土不升,则肝肾也郁。肝木左郁,则失 其疏泄。之常而血病,症见皖腹痛坠,月事不调;肾水下润则 下寒,。下寒则肾失统摄之权而精病,症见遗精宫寒,腰膝冷 痛。胃之浊阴不降,则气滞胸皖,而病厌食纳差,胸皖胀 闷;胃之。浊阴上逆,则其气上冲,而病恶心呕吐,噫气呃逆。 胃土不。降,则心肺也滞。肺金右滞,则失其清肃之常而气 病,症见咳逆痰喘,痞塞不通;心火上炎则上热,上热则 宗气不固而神病,症见心悸心烦,多梦失眠。所以心肺肝 肾之病,多因脾胃燥湿之偏胜,气机升降之逆乱所致。脾 胃为后天之本,人之既生,多赖后天,根本既病,焉能不 旁及四维?!犹如树。之根干既瘁,未有枝叶之不摇者也。脾以湿土主令,胃从燥金化气,化气谓之从令。从令 不。敌主令之强,因而胃家之燥不敌脾家之湿,所以人之 湿气恒。长而燥气恒消。湿气旺,因而病于脾阴旺而胃阳衰, 症见纳。差运迟,腹胀便漉,神疲乏力,面色无华,虚烦懒言 者,比。比皆是,而病于胃阳胜脾阴虚者,除伤寒阴阳承气证 外鲜见。之。至于温热、疫历诸疾,邪异而途殊,阳气恒长而 阴气恒。消是其常,自当另作别论。本文地址:脏象学说的学习脾胃系?水运工程施工规范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