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学案例.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367738 上传时间:2021-12-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学案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学案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学案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学案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学案例.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学案例 习水一中语文组 :钟林辛 本堂课所学习的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是宗白华先生的一篇美学论文, 牵涉的内容较抽象,对于高中生来说 ,是一篇较难的文章 ,所以我选择了多媒体教 学,能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课文内容并懂得迁移运用。 是一节公开课, 在多媒体 教室进行,听课教师主要是习水一中的部分语文教师。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如下 : 教学目标1. 了解什么是艺术表现里的虚实。2. 把握全文的主旨,通过文中例子体会作者所阐述的道理。3. 触类旁通,用课文中的观点阐明其他问题。教学重难点理解虚实的关系和作用,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教学方法讨论法、问题研究法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与

2、步骤:、导入 :(一堂课的开始是决定整堂课成功的关键, 所以在课的开始就要先激 发学生听这堂课的兴趣,因此我进行了如下导入。 ) 师:同学们, 今天来班上听课的老师有点多, 可能你们都有点紧张吧?其实 我也有点紧张(学生笑) ,为了缓和一下我们这个紧张的气氛呢,在上课之前我 们先来听一段音乐(播放小提琴曲梁祝见课件,大约 1 分钟)。师:(音乐结束)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乐曲名称是什么? 生:梁祝)。师:这支曲子是著名的小提琴曲梁祝 。同学们听后,你们联想到了什么 呢?生:想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 师:对,这首曲子给人以无限遐想, 我们好像看到了梁山泊与祝英台同窗共 读的愉悦,又似乎看到了

3、他们抗击命运、化蝶而飞的悲壮,极具艺术魅力!从美 学上讲,这就是音乐中虚实相生所产生的绝妙效果。二、展示教学目的:(见课件) 师: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的目的主要在于: (展示课件)(学习每篇文章都必须 要有个明确的学习目标, 否则整堂课下来老师是讲得口干舌燥, 而学生却云里雾 里,因此在讲解本片文章之前, 我就明确了学习本文的目的, 让学生明确的向着 目标走。)1. 了解什么是艺术表现里的虚实。2. 把握全文的主旨,通过文中例子体会作者所阐述的道理。3. 触类旁通,用课文中的观点阐明其他问题。 (学生埋头做笔记)三、作者简介:师:学习每篇文章呢,我们最先要了解的什么呢?生:作者。师:对,作者,

4、那么我们现在就来了解一下宗白华先生。 (展示作者简介的课件) : 宗白华 (1897 一 1986)原名之木魁字伯华。哲学家、美学家、诗人。江苏常熟虞 山镇人。在曾任中华美学学会顾问和中国哲学学会理事。 宗白华是我国现代美学 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 。著有宗白 华全集及美学论文集美学散步 、艺境等。 宗白华于 1986年12月 20日 在北京逝世,享年 90 岁。师: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和艺境这两部作品同学们可以看看,它们的 特点在于不像一般的美学理论那么枯燥,而是浅显易懂的很多美学思想。 (目的 在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建议其提升自身的美学修养)三、初读课文、

5、整体感知:师:昨天我要求同学们下去预习了这篇文章, 并思考文章的结构, 那么下面就来 检查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 哪位同学来说说文章的结构是怎么样的? (鼓励学生 发言)学生 1:我认为文章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3)作者提出观点。第二部分:(4 12)作者距离说明“全”和“粹” 、虚和实的关系。 第三部分:(1314)作者概括中国艺术中的虚和实。学生 2:我认为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 1-6 自然段:主要是提出文章的观点。第二部分: 7-12 自然段:主要阐述中国绘画、戏曲空间表现方法第三部分: 13-14 自然段:主要说明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里的空间感和 空间表现,都是由舞

6、蹈动作延伸,展示出虚灵的空间。师:这两位同学都说文章划分 为三个部分,只是文章的段落划分不一样,不知 道同学们赞成那一种分法?生:第二种。 师:我也比较赞成第二种,当然,这不是一定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嘛,语文, 只要你能够自圆其说,并且不脱离中心都可以。 (主要是为了鼓励学生充分发挥 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善于思考。 )课件展示文章结构:1、文章结构划分:第 1-6 自然段:主要是提出文章的观点,即“全”和“粹” 、“虚”和“实” 辩证地统一、结合,是中国传统中的重要的表现手法。第 7-12 自然段:主要阐述中国绘画、戏曲空间表现方法:虚实结合、虚实 相生。第 13-14 自然段:主要说明中国绘画

7、、书法、戏剧、建筑里的空间感和空间 表现,都是由舞蹈动作延伸,展示出虚灵的空间。(为了能让学生迅速的抓住重点学习,我直接给出了本篇文章的学习重难点) 师: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要重点解决的三个难点为: (展示课件)2、提出文章要解决的三个难点:(1)关于谈龙录选段中的美学思想。(2)关于中国舞台空间布景的美学依据。(3)中国艺术的共同特征是什么?什么是舞蹈精神?四、师生共同简要分析全文: 师:下面我们就先来解决第一个难点:关于谈龙录选段中的美学思想。但在 学习这段文字之前我还得问同学们一个问题:1、艺术需要表现美,文章开头哪句话,点明了这一点?(见课件)生:“不全不粹之不足以 /为美也。” 师:那这

8、句话想阐明的观点是什么呢?生:不是既全面丰富地表现生活, 又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现生活, 就不能称之为美。 所阐释的观点是:“全”“粹”结合才能形成艺术美。师:总结得很好,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就来看看谈龙录里究竟包含了些什 么美学思想?同学们先齐声朗读这个选段,一会儿找同学来翻译翻译这段文字。( 1 分钟)师: 大部分同学读得很好,但有的同学还不认识“鬣” li è。下面哪位同学来疏 通一下文意? 生:浙江杭州人洪昉思很久以来就在山东桓台人王渔洋门下, 同我是朋友。 有一 天,洪昉思与刑部尚书王渔洋一起议论诗, 他痛恨当时流行的诗歌没有章法, 说: “诗好像龙,头、尾,身上的鳞片,颈上的

9、长毛,一个不具备,就不是龙。 ”刑 部尚书笑他说:“诗好像神龙,见头不见尾,或者在云雾中露一个爪子一个鳞片 而已,怎么会露出全体?那是雕塑绘画 ! ”我说:“神龙屈伸变化,固然没有固定 的身体,恍惚望见它的只是它的一鳞一爪,而龙的头尾完整,所以好像都在。假 如拘泥于所看到的,以为龙的全体都在这里,那么雕塑绘画者反而有话说了 !” 师:翻译得很好, 可能有些同学还有点不明白, 那么我们再来看一看, 展示课件, 谈龙录选段的译文。 (1 分钟) 师:接下来我们就来总结这个选段中的美学思想: 生 1:第一种洪眆思(洪昇) :诗要求“完整”,即“实”, 第二种司寇(王渔洋) :诗要求“精粹”,也即“虚

10、”, 第三种作者(赵执信)“完整”、“精粹”缺一不可,应诗写出一鳞半爪而不 支离破碎,这就是虚实结合! 师:这位同学总结得非常到位, 那我们现在就直观一点来看看这三位文人言中的 龙都应该是什么样子。 (展示三种龙的图片,目的在于学生能够将抽象的东西形 象化。) 师:宗白华先生的观点又是什么呢? 生:从一鳞一爪里显示全体: 这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全” “粹”统一、结合,“虚” “实”相生、相成这是艺术创作的最高成就。 师:第一个问题我们解决了,现在来进行第二个难点,而要解决第二个难点,最 关键的还是什么呢?生: 了解文章中关于笪重光画荃中的选段。 师:回答得非常准确, 就是要了

11、解这个选段才能让我们理解舞台空间布景的美学 依据,那么请同学们再次齐声朗读该选段。 并给 2 分钟思考一下该选段的中心是 什么?(1)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 画处多属赘疣。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生译后总结并通过课件展示译文) : 意思是, 虚空本来就难以画出来,实在的景物清晰,那么虚空的景显露出 来了。精神、神气很难画出来,实在的境界逼真了,神奇的境界就产生了。虚和 实位置相反,画的景物不和谐, 有画的地方大多属于多余的累赘。 虚和实互相作 用、生发,没有画的地方也能构成奇妙的境界。所阐释的观点是:虚实结合、虚 实相生是中国绘画处理空间的方法。

12、 (课件展示八大山人的鲶鱼图和齐白石 的画来理解)(2)结合文章中演员和舞台布景中的虚实表现讲解。 (课件展示图表)4、中国艺术的共同特征是什么?什么是舞蹈精神? 明确: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的美学原则。贯穿着舞蹈精神,所谓舞蹈精神,是指 由舞蹈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 (展示张旭狂草和京剧中的趟马视频让学生更深刻 的理解从舞蹈中体现出来的虚实相生。 )五、课件展示一些图片, 让学生谈谈中间的虚实结合与虚实相生。 (步 辇图、女史箴图等)师:不知道同学们听了一堂课下来对虚和实的理解究竟怎么样,下面呢, 我们就来观赏几幅图,并说说你的理解,当然,要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出发。( 2分钟) 学生进行讨论并发言

13、。六、课堂总结:师: 刚刚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可以看出你们对虚实也有了较深刻的理 解,而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在表现空间方面有什么共同特征 ?作者是把 这些艺术中的哪些材料融会贯通起来,阐述这个共同特征的 ?有人把中国绘画和 中国舞台艺术处理空间的方式概括为 16 个字: 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 以虚为用。第一: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等艺术表现空间的共同特征,就是运 用了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的美学原则。第二:中国绘画:列举一些画为例, 引用笪重光的一段话为根据,来说明 中国画处理空间的方式。中国戏曲: 列举一些戏曲中的人物虚拟动作, 来说明中国戏曲表现空 间的方式。中国书法:

14、以张旭观看公孙大娘剑器舞而悟书法为例, 来说明中国书 法的虚实结合。中国建筑:以诗经·斯干用舞的姿势来形容周宣王的宫室,来说 明中国建筑处理空间的审美原则。作者把上述材料融会贯通在一起,比如用论画面空间的话来论戏曲, 在论戏曲时又举齐白石画的例子,尤其是阐释了中国绘画、戏剧、书法、建筑等 艺术中贯穿着舞蹈精神,从而得出它们虚实相生的共同特征。七、布置作业:师:当然,中国艺术不仅仅包括绘画、建筑、书法,还有中国诗歌,那在中 国诗歌上的虚实又是怎样进行结合与相生的呢?同学们这堂课结束后结合课后 练习题三来谈谈中国诗中的虚实结合。教学反思:本堂课结束后, 语文组的部分老师对我的课进行了评析

15、, 从中我学习到了几 点:1、预习工作要做好,这样既可以节省课堂时间,又可以给学生很好的地理 解课文打下好的基础。比如赵执信的谈龙录和笪重光画筌中一些词语的 意思,完全可以让学生借助文言知识和词典去自己解决。文章的思路也很清晰, 把握起来难度不大,也可让学生在课下解决,学生在自己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 能对课文有个大概的了解, 这样就可以节省出更多的时间去解决难度大的一些问 题。2、在教学过程中要设计好一些问题,这样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去思考,做 到有的放矢,不至于让学生感到无从下手。3、让学生分组讨论的方式很好,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很多问题在讨论的 过程中就已经得到解决了, 一般还会有新的发现, 也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 解决 问题,讲清问题的能力。课堂的引导、订正也很重要, 学生的看法有时会有不同或有失客观, 这时老 师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订正,不可模棱两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