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补肺导浊祛凝法治疗慢性鼻炎的临床观察.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374835 上传时间:2021-12-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健脾补肺导浊祛凝法治疗慢性鼻炎的临床观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健脾补肺导浊祛凝法治疗慢性鼻炎的临床观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健脾补肺导浊祛凝法治疗慢性鼻炎的临床观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健脾补肺导浊祛凝法治疗慢性鼻炎的临床观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健脾补肺导浊祛凝法治疗慢性鼻炎的临床观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健脾补肺导浊祛凝法治疗慢性鼻炎的临床观察.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健脾补肺、导浊祛凝法治疗慢性鼻炎的临床观察【摘要】 目的 研究慢性单纯性鼻炎的临床治疗,尽早消除慢性鼻炎鼻塞、流涕、嗅觉丧失的症状,防止其反复发作,从而达到根治慢性鼻炎。方法 辨证属肺脾气虚,痰浊凝滞者,用补中益气汤合玉屏风散、千金苇茎汤加木香、辛夷治疗。结果 通过临床观察对比,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未发现不良反应。两组性别、年龄、病情、治疗时患病天数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总有效率89.5%,对照组总有效率69.4%,经卡方检验,两组疗效差异显著(2=4.59,P0.05)。结论 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于肺脾气虚,肺气虚,宣发失司而鼻窍不利;脾气虚不能运化,水津不布

2、,痰浊内生,阻滞鼻窍,痰凝日久,痰瘀互结,致使本病顽固难愈。本治疗方法切中病机,故疗效显著。 【关键词】 慢性鼻炎;补气活血;防止复发慢性单纯性鼻炎是鼻黏膜由于局部性、全身性或环境性因素所致的可逆性炎症。西医认为主要病理改变为鼻黏膜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黏膜血管扩张,通透性增高;血管和腺体周围有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细胞浸润;黏液腺功能活跃,分泌物增多。主要症状表现为鼻塞、多涕和嗅觉减退。检查见鼻黏膜肿胀,鼻甲肿大,以下鼻甲为主。中医称本病为鼻窒。余国俊先生中医师承实录1中以健脾补肺、导浊祛凝法,用补中益气汤合玉屏风散、千金苇茎汤加味疗效显著。自2006年以来笔者用本方法治疗慢性单纯性鼻炎与传统

3、辨证论治相比较,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观察对象 所选病例均符合临床常见病诊疗标准2。治疗组38例,男22例,女16例,年龄1375岁,平均32岁;肺虚寒滞型24例,脾虚湿阻型8例,气滞血瘀型6例;患病月数平均3.5个月。对照组36例,男21例,女15例,年龄1473岁,平均31.5岁,肺虚寒滞型21例,脾虚湿阻型9例,气滞血瘀型6例;患病月数平均3.2个月。两组性别、年龄、病情、治疗时患病天数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无统计意义。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辨证分型治疗3(肺虚寒滞治疗用保元汤合温肺汤加减;脾虚湿阻治疗,健脾益气,升清化湿,用补中益

4、气汤;气滞血瘀型治疗,活血化瘀,行滞通窍,用通窍活血汤合苍耳子散加减)。治疗组通用以健脾补肺、导浊祛凝法,用补中益气汤合玉屏风散、千金苇茎汤加味治疗。 1.3 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用药后12周鼻塞通畅,流涕消失;1年之内不复发。好转:用药后12周鼻塞缓解,流涕消失,1年内偶有复发。无效:经35周治疗病情无好转。 2 结果 治疗组治愈11例,有效2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9.5 %,对照组治愈8例,有效17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69.4 %,经2检验,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59,P<0.05)。 讨论 慢性单纯性鼻炎为鼻腔黏膜下层的慢性炎症,可反复发作,间歇期不能恢

5、复正常,无明显季节性及性别差异。本病与中医学的“鼻窒”类似。本病病因繁多,急性鼻炎反复发作或治疗不彻底;或慢性化脓性鼻窦炎,长期受脓性分泌物刺激;或因职业或环境原因,长期吸入粉尘或有害化学气体;或有全身性慢性疾病、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内分泌失调等均可导致本病。中医认为本病系外邪屡犯肺鼻,或久病体弱,致肺气虚弱,寒袭滞鼻;或因饮食偏嗜,病后失养,致脾胃虚弱,水湿不化,湿浊内生,上犯鼻窍;邪毒入里壅阻气血,则气滞血瘀,鼻塞加重,反复发作。西医对症治疗疗效较差。传统分型治疗,辨证复杂,其实本病三病机相互间杂,不能截然划分,所以疗效也不理想,易反复发作。余国俊先生开治疗本病之先河,提出健脾补肺、导浊

6、祛凝,针对本病病机双管齐下,切中病机,故疗效显著,并能防止复发。笔者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有如下体会:(1)本治疗方法避免了传统辨证分型论治辨证复杂,并只能针对单纯病机,提高疗效。(2)本方法增强患者体质,可以防止本病的复发。(3)本方治疗价格便宜,药源丰富,可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可作为治疗慢性单纯性鼻炎有效方法推广运用。【参考文献】 1 余国俊.中医师承实录.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304.2 陶天遵.临床常见病诊疗标准.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423.3 肖家翔.中西医结合五官科学.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2,152.4 / 4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