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毒蕈中毒60例临床分析.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378755 上传时间:2021-12-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急性毒蕈中毒60例临床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急性毒蕈中毒60例临床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急性毒蕈中毒60例临床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急性毒蕈中毒60例临床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急性毒蕈中毒60例临床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急性毒蕈中毒60例临床分析.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急性毒蕈中毒60例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毒蕈中毒的临床治疗措施。方法对60例急性毒蕈中毒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毒蕈中毒病例痊愈50例(83.3%),好转5例(8.3%),死亡5例(5.3%)。结论对山区、丘林地区农村夏秋季广泛开展卫生常识宣传,不进食野生蕈。对中毒病人早期行催吐、洗胃、导泻、口服活性碳及使用二巯基丙磺酸钠是提高救治成功率的有效措施。 毒蕈又称毒蘑菇,广泛分布于我国山区、丘林地区农村,在夏秋季发生中毒事件十分常见,年年都有死亡病例发生,是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因素之一。由于毒蕈种类繁多,有毒与无毒难以辩认,一种毒蕈可含多种毒素,多种毒蕈可含同一种毒素,因而临床表现十

2、分复杂,特别是内脏毒素潜伏期长,部分病例有假愈期,症状隐匿,待出现肝、肾、心等脏器损害时已经失去了有效治疗措施,如何早期治疗,如何有效治疗是众多医务工作者研究的课题。本组对我院内科2010年6月7月收治的急性毒蕈中毒60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60例患者,男,32例,女,28例。年龄6岁78岁,平均年龄58岁(±2.2岁)。全部患者均有明确进食野生蕈史,多为3人或3人以上同食。潜伏期0.528小时,早期或首发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昏、头痛、发热、乏力等。 1.2临床症状及体征:全部病例均在进食后0.528小时出现头昏、头痛、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100%)。潜伏

3、期越短上述症状越重,越长则上述症状越轻。发热15例(25%),黄疸、肝区腹痛,双肾区叩痛30例(50%),嗜睡、昏睡、昏迷、惊厥、烦躁15例(25%),血尿、蛋白尿、少尿10例(16.6%)。 1.3鲜蕈毒素鉴定:对5户鲜蕈进行毒素鉴定,发现有毒红菇、红网牛肝菌、丛树菌(含胃肠毒素及毒蕈碱毒素),白毒伞菌,鳞柄毒伞菌(含毒伞毒素及鬼笔毒素)。 1.4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WBC)正常15例(25%),白细胞计数异常45例(WBC1020×109/L30例,WBC2045×109/L15例)。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

4、LI),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尿素氮(BUN),肌酐(CYEA)等正常24例(40%),轻度异常(正常值13倍)20例(33.3%),中度异常(正常值36倍)8例(13.3%),重度异常(正常值6倍以上)8例(13.3%),其中5例在正常值20倍以上。 1.5心电图检查:正常心电图26例(43.3%),心电图异常34例(56.6%),主要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房性及室性早搏,STT改变,室速及室颤等。 2、临床类型:根据进食野生蕈史及毒物鉴定,结合临床症状及体征和实验室检查,本组病例分为胃肠炎型30例(50%)、神经精神型6例(10

5、%),中毒性肝炎型24例(40%)。 3、治疗措施:在中毒后24小时内入院病例均进行催吐、洗胃、导泻及口服活性碳等处理,每日观察血液常规,小便常规、心电图、肝功能、心肌酶、肾功能检查。给予补液,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护肝及心肌保护治疗,及早肌肉注射二巯基丙磺酸钠(0.25g每日三次,三日后改为每日二次,共57天),急性肾功能衰竭者行血液透析治疗。 4、疗效标准: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实验室检查正常。好转: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实验室检查未完全恢复正常(正常值2倍以内)。无效:临床症状,体征进行性加重,实验室检查持续恶化、病人死亡。 5、结果:痊愈50例(83.3%),好转5例(8.3%)

6、,死亡或无交效5例(8.3%)。 6、讨论 6.1在夏秋季山区、丘林地区广大农村因误食毒蕈中毒十分常见,大多数为同时进食后多人发病,严重者发生死亡,因而是危害广大农民生命安全的因素之一。因毒蕈所含毒素不同、进食量及种类不同,临床表现差异较大,潜伏期长短不一,潜伏期越长毒物吸收越多,治疗越迟病情越重,特别是毒伞素,鬼笔毒素导致肝、心、肾、脑严重损害,死亡率高达50%以上,本组死亡病例均为白毒伞中毒,由于有毒蕈和无毒蕈临床无法分辨,因而在夏秋季广泛在农村开展卫生知识宣传,不进食和采集野生蕈是预防毒蕈中毒的最好措施。 6.2由于中毒性肝炎型死亡率达50%以上,且早期症状隐匿,部分病例有假愈期,因而对

7、所有中毒病例应严密观察肝肾功能及心肌酶变化,有条件时应及早将剩余蕈行毒物分析。对所有中毒病例都应按中毒性肝炎型告知病情及预后,进行催吐、洗胃(24小时后),导泻、口服活性碳等排毒治疗。及早护肝和心肌保护治疗。 6.3由于毒蕈中毒目前缺乏有效解毒剂治疗,从本组治疗经验认为在中毒24小时内进行血液滤过吸除毒物和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肝功能严重损害时及时行血液透析是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6.4由于毒伞肽与体内心、肝、肾、脑含巯基酶结合,严重影响实质性脏器功能,使大量细胞变性,死亡而引起一系列功能障碍的损害,而含巯基类药物能与毒肽、毒伞肽相结合,阻断其分子中的硫巯键,使其毒性减弱,同时能恢复部分已与毒素,结合的酶的活性1。因而早期、足量使用二巯基丙磺酸钠是目前临床最有效的治疗措施,本组30例早期使用二巯基丙碘酸钠无一例死亡,未用或72小时后使用的5例中毒性肝炎病例均发生死亡亦说明巯基解毒药临床使用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灏珠,丁训杰.廖履坦等实用内科学(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701702.4 / 4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