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胆囊切除术Calot三角的解剖变异及处理.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383424 上传时间:2021-12-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Calot三角的解剖变异及处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Calot三角的解剖变异及处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Calot三角的解剖变异及处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Calot三角的解剖变异及处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Calot三角的解剖变异及处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Calot三角的解剖变异及处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腹腔镜胆囊切除术Calot三角的解剖变异及处理.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腹腔镜胆囊切除术Calot三角的解剖变异及处理【摘要】 目的:总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中Calot三角解剖变异的处理经验,以减少LC手术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146例中Calot三角的解剖变异及处理方法。结果:胆囊管变异占2.7%,胆囊动脉变异占11.6%,胆囊缺如占0.69%,例成功实施,成功率为98.6%,中转开腹例(1.4%)。结论:胆道变异极常见,正确分析处理胆囊管和胆囊动脉解剖变异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关键词】 胆囊切除术,腹腔镜;Calot三角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

2、y,LC)以患者损伤小、康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逐渐成为治疗胆囊良性病变的首选方法,但行LC初期,严重并发症及较高的中转开腹率引起了医师的重视。2004年11月至2006年11月我们共为146例患者行,疗效满意。通过对Calot三角处理方法的选择,减少了手术并发症,降低了开腹率。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46例中男50例,女96例,1879岁,平均52岁,病史长3d20年,发作次数110次,无梗阻性黄疽及胆源性胰腺炎病史,术前B超诊断为胆囊结石101例,胆囊息肉44例,1例为单纯性急性胆囊炎。 1.2 术中探查 本组均为胆囊管汇入胆总管右侧,其中短胆囊管2例,占138%;胆囊管汇入

3、低位胆总管2例,占1.38%。单支胆囊动脉131例,占89.7%,其中走行于胆囊管下方3例,占2.3%,走行于胆囊管上方128例,占97.7%。多支胆囊动脉14例,占9.6%。胆囊缺如1例,占0.69%。 2 结 果例中2例中转开腹,1例系先天性胆囊缺如中转开腹,术中证实确无胆囊;1例为胆囊动脉出血。3例术中放置引流管,3d后拔除。144例术后顺利康复,术后住院17d,平均3.5d,随访3个月,无并发症发生。 3 讨 论LC术中损伤胆管及胆囊动脉是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且胆管及胆囊动脉的变异较多,应引起重视,正确辨认胆囊管及胆囊动脉的变异,正确处理Calot三角,是LC手术成功的关键。 3.

4、1 准确辨认胆囊管变异并正确处理是避免损伤胆管的关键 胆囊管是胆囊颈的延续部分,直径0.20.3cm,极限0.30.9cm,长2.54.0cm。胆囊管与肝总管汇合主要有种类型,即角型、平行型和螺旋型。此外有短胆囊管型和长胆囊管型,长胆囊管型即“胆总管缺如型”。80%的病例胆囊管与肝总管汇合点在十二指肠上段,从肝总管右侧汇入最为常见,约占75%,而且几乎都是锐角。其余25%可以是平行型、螺旋型等汇入,极少数患者胆囊管也可汇入肝总管左侧或右肝管。一般情况是:(1)处理成角型胆总管相对容易,在看清胆囊管注入肝总管之前钳夹切断;(2)平行型及螺旋型胆囊管,LC强调只要认准胆囊壶腹与胆囊管交界处即可,如

5、果解剖困难,不必强求完全解剖出胆囊管,以免损伤肝外胆管,导致严重的手术并发症,此时可以留有较长的胆囊管2;(3)短胆囊管或胆囊颈直接开口于胆总管时,切勿将胆总管误认为胆囊管,可在胆囊管与胆囊壶腹交界处上一枚钛夹,紧贴胆囊壶腹剪断胆囊管,也可包括部分胆囊壶腹,胆囊壶腹断端钳夹,防止胆汁漏入腹腔;(4)如果患者左右肝管分别开口在胆囊颈,胆囊管直接注入十二指肠,相当于胆囊管及一部分胆囊代替了胆总管,应果断开腹,行保留胆囊颈及胆囊管的胆囊大部切除术;(5)分离Calot三角最好能见到肝总管、胆囊管、胆总管及胆囊壶腹,如不能看到上述结构,必须充分游离胆囊管及壶腹四周,游离Calot三角只剩胆囊管、胆囊动

6、脉并露出肝床底部(完全辨认结构),则所见管道只能是胆囊动脉、胆囊管3;(6)如果Calot三角解剖关系显示不清,宜从胆囊底部开始,逆行切除。LC时一般不放置腹腔引流,但以下情况应放置:()急性胆囊炎术中胆囊破裂,污染了腹腔;()腹腔粘连严重,剥离面大,术后可能渗血;()胆囊管残端与钛夹距离太短或部分胆囊自肝脏撕脱,术后可能发生胆漏。 3.2 正确辨认和处理变异的胆囊动脉是防止术中、术后出血,减少中转开腹的关键 典型的胆囊动脉发自肝右动脉,有时也可起自异常的肝右动脉,胆囊动脉多为1支,通常经三角区至胆囊颈部左缘分为深浅两支,87%属此种类型。胆囊动脉变异较多,有时可呈二支或三支,少数人胆囊动脉起

7、自肝管左侧的右肝动脉并从胆管前方通过进入三角区,极少数人胆囊动脉起自肝左动脉。也有少数起自肝固有动脉或胃十二指肠动脉。本组1例胆囊动脉出血就是因为胆囊动脉过早分为两支,导致损伤后支引起出血而中转开腹。处理胆囊动脉应遵循以下原则:(1)先处理胆囊管,后处理胆囊动脉;(2)如果胆囊动脉位于胆囊管下方或前方,则先处理胆囊动脉;(3)紧贴胆囊处理胆囊动脉;(4)胆囊动脉的走行和分支变异很多,切忌处理一支而忽略了其他分支;(5)如果胆囊动脉与胆囊管粘连紧密,切断胆囊管时可与胆囊动脉一起钳夹切断;(6)若胆囊动脉出血,呈喷射状,应头脑冷静,吸净血液,仔细辨认出血部位,钳夹或结扎,必要时可插入第5个套管持续

8、吸引血液,若失败应及时中转开腹。有学者将腹腔镜下胆囊动脉的解剖归纳为以下几种:()前位胆囊动脉,即正常胆囊动脉;()后位胆囊动脉,相当于胆囊管和胆囊动脉变换位置;()弯曲的肝右动脉:肝右动脉完全靠近胆囊管和胆囊,并可能发出多个小分支至胆囊,在腹腔镜下,肝右动脉位于正常胆囊动脉位置,但管径粗得多,一定要辨认清楚,切勿将肝右动脉误认为胆囊动脉;()肝右动脉走行至胆囊°转入肝脏,无真正的胆囊动脉,肝右动脉发出56小支供应胆囊。一些罕见的胆道变异虽然少见,也应时刻警惕,本组例先天胆囊缺如,术前B超证实为胆囊结石且有胆囊炎症状,术中无法找到胆囊,开腹后证实胆囊缺如。【参考文献】 黄志强.现代腹腔镜外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4:73. 陈训如.微创胆道外科手术学.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175. 王秋生,张阳德.内镜腹腔镜外科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268. 胡三元.腹腔镜临床诊治技术.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2001:94. 裘法祖.腹部外科临床解剖学. 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2001:211213.6 / 6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