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环境与幼儿互动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390220 上传时间:2021-12-0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8.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园教育环境与幼儿互动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幼儿园教育环境与幼儿互动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幼儿园教育环境与幼儿互动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幼儿园教育环境与幼儿互动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幼儿园教育环境与幼儿互动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教育环境与幼儿互动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一、问题的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 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新纲要强调给幼儿创设一个丰富多彩、多层次,具有选择性和自由度的,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触到的环境,使孩子通过自己的方式在与环境主动积极地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将环境的教育价值摆在了整个教育的重要位置。但从现状看却存在许多要解决的问题:环境创设内容上追求精致美观, 缺乏教育性;布置的形式上单调, 缺乏多样化;布置方法上,主要以教师的设想、愿望出发,没有考虑到幼儿的兴趣,需要和现有发展水平,失去了影响和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

2、价值。因此,我们应创设与幼儿互动的环境,让幼儿用环境记录、描述自己一日生活,使环境成为“会说话”的环境,成为幼儿展示自己的舞台,从而发挥其教育作用,体现环境的价值。二、研究目标1、幼儿园层面创设平等、宽松、和谐的幼儿互动环境。促进教师与幼儿的互动、幼儿与环境、材料的互动;通过文化环境的创设形成我园浓郁的民间艺术氛围。2、幼儿层面尊重幼儿的兴趣 , 萌发幼儿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提供适宜、适度的各类材料;提供足够的、开放的时间、空间,支持、引发幼儿主动参与环境创设。3、教师层面通过课题研究改变教师观念, 建构创设意识的内容、 途径、指导策略。 提升教育理念,改善教育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在不断

3、地反思中提高经验总结与分析能力。三、研究对象、研究时间与方法(一)研究对象云龙区教育实验幼儿园托班大班全体幼儿。(二)研究时间2005 年 4 月 2007 年 6 月(三)研究方法本实验采用行动研究法,并根据研究需要综合运用理论研究法、观察法、比较法和调查法等,具体采用总体设计、分步实施、阶段推进、逐步调整、不断完善的策略。四、研究过程综述(一)概念界定教室环境是幼儿园教育赖以进行的条件之一。包括室内活动室的主墙面及区角,是幼儿学习的地方。扎染又称扎缬,绞缬或染缬。是中国一种古老的防染工艺,其加工过程是将织物折叠捆扎,或缝绞包绑,然后浸入色浆进行染色,目的是对织物扎结部分起到防染作用,使被扎

4、结部分保持原色,而未被扎结部分均匀受染。从而形成深浅不均、层次丰富的色晕和皱印。它既可以染成带有规则纹样的普通扎染织物;又可以染出表现图案的复杂构图及多种绚丽色彩的精美工艺品,稚拙古朴,新颖别致。“互动”是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完全不同的全新教学模式,它积极提倡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 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双向沟通, 鼓励被教育者积极参与, 反应和创造。教师与幼儿的互动,即是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环境创设过程中教师和幼儿都应是师生互动的主体。新纲要新思想告诉我们:教师不仅是幼儿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指导者,更是幼儿各项活动的支持者、参与者和帮助者,只有让幼儿感到教师是自己的合作伙伴,才能

5、真正激发幼儿学习的欲望和内在动机,形成有效互动。幼儿与环境的互动,幼儿不仅仅是在环境中成长,也是在环境里探索和学习。因此也可将“环境视为幼儿的老师”,互动式的教育环境可让幼儿体会到自己是环境的主人,有利于萌发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二)研究内容幼儿园环境包含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物质环境分为文化环境的创设、教室空间的合理运用、区域活动、科学活动等方面。心理环境指教师的态度、观点,指导原则、方法。本课题研究重点是文化环境的创设与教室空间环境的创设。研究内容分为两个子课题:第一、文化环境的创设与幼儿的互动;第二、教室空间环境与幼儿的互动;其中贯穿着教师的态度、观点,指导原则、

6、方法。幼儿园文化环境与幼儿的互动研究内容:1、指导幼儿欣赏扎染布艺。2、研究扎染的基本方法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扎染活动。3、研究教师如何运用指导策略,引发幼儿主动与文化环境互动。教室空间环境与幼儿的互动研究内容:1、在环境创设中,引发幼儿主动提出创设的意愿和动机。2、研究在师幼互动地创设环境中培养幼儿主体性、积极参与性为主线,选择与安排相关合理、有趣的内容。3、研究教师如何运用指导策略,引发幼儿主动与教室环境互动。(三)研究过程20014 年 4 月 2014 年 11 月 第一阶段:调查幼儿对现有教育环境的反映、认知、写好观察记录及实验方案。我们制定前测观察记录表,针对子课题幼儿园文化环境与幼儿

7、的互动研究进行前测,调查幼儿对扎染作品的兴趣。观察后,反映幼儿对于我们文化环境的创设(扎染)是十分感兴趣的。首先我们在一间屋子里挂上了扎染的书包、衣服、桌布、手帕。由于这是第一次组织幼儿欣赏这些美丽的扎染物品,孩子们十分兴奋,一边观看,一边三五成群地议论:“这是扎染的衣服,我妈妈有好几件呢。”“我爷爷还给我买过这样的书包呢!” “我跟爸妈去过云南,那儿扎染的东西又多又漂亮”。由此可见,我们搜集的在日常生活中就可见到的扎染物品是深受幼儿喜爱的。接着,有大部分幼儿提出了“扎染的衣服是怎么做出来的,我们也想做一做”。根据中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动手能力,亲手扎染对他们来说是既能完成又具有挑战的性的活动

8、,因而当教师亲自示范扎染过程后, 90的幼儿已迫不及待地自己动手扎一扎, 染一染了。孩子们看着自己扎染的虽然不是很漂亮的手帕、桌布(有的甚至上色都不均匀)却十分开心。我想在以后的实验过程中,我们教师再教给幼儿一些扎染的技能技巧,并运用正确的指导策略逐步引导我们文化环境的创设应该很成功的。我们还于 2014 年 5 月,针对子课题教室环境与幼儿互动的研究采用观察法进行前测,调查幼儿与现有环境的互动情况。观察后,反映现有环境不能与幼儿互动。原因:幼儿没有参与。墙饰都是建园师教师设计布置的, 幼儿只对色彩鲜艳的卡通形象感兴趣,对画面的主题结构、 内容不了解。 墙饰内容不是幼儿关注的问题, 与幼儿的生

9、活无联系。墙饰创设之后, 一成不变,并没有根据孩子的需要而不断丰富与变化。 因此整个过程中,只有 30的幼儿发言, 50只是看看,还有 10的幼儿追逐、打闹,对墙饰内容毫不理睬。在观察过程中,中大班幼儿年龄稍大,语言表达也较丰富,经过教师引导,有 50的幼儿在观察中表达了自己的一些见解:如这幅音符图再增添点音符,这幅小猪拿着泳圈去游泳,如果变成在大海里,小动物都用各种姿势在游泳就好了等等,虽然和托小班观察结果的数据不太一致,可这也更从侧面说明幼儿强烈需要能与之互动的环境。因此,我们应创设与幼儿互动的环境,让幼儿用环境记录、描述自己一日生活,使环境成为“会说话”的环境,成为幼儿展示自己的舞台。那

10、要达到教育环境与幼儿的互动,首先应为幼儿提供一个平等、安全、自由、能鼓励探索与创造的心理环境,他们才能思维活跃、主动、自信地学习和游戏。其次,还要营造具有启发性和可参与性的物质环境。提供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经验、能力和需要相适应的材料,才能激起幼儿对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发挥环境教育作用,体现环境的价值。于是,我们进行了具体实验研究阶段。2014 年 6 月 2014 年 11 月第二阶段:进行具体的实验研究阶段。为了解决环境的创设没有幼儿的参与、内容的选择不是幼儿关注的问题,与幼儿生活无联系以及在环境创设时,教师如何运用指导策略,引导幼儿与环境的互动等问题,我们进行为期一年半的实验研究,积累了一些

11、经验,较好地解决了以上问题。现总结如下:(一)、教师积极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引导幼儿主动参与环境创设。我们营造和谐、互助、合作的师幼氛围,为幼儿提供平等、自由、能鼓励探索与创造的心理环境,让他们活跃思维、主动、自信地在与环境互动中学习和游戏。1、教师要充分“放权”。 以往我们总是担心幼儿不行,做得不够美观,或是看到孩子未能达到教师设计的效果,便给予指责,从而大大地抹杀了孩子原有的创作想法,久而久之地服从老师安排,由老师包办代替。课题研究中,我们改变幼儿“被动式”参与,多支持、鼓励幼儿与环境互动,与教师互动,让幼儿在各种活动中自由地与环境充分接触,与环境产生亲近感。改变以往活动室墙面均由教师统一布

12、置设计,只许看,不可触摸的做法,把教室环境放手交于幼儿,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想法与需求选择墙面展示自己的作品与所收集的材料。刚开始,不尽如人意,可是我们用一颗平衡的心态,不急于制止,而是先让幼儿参与尝试,给予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积累一定的布局的技能技巧,发展成为具有自我建构环境的想法,实现让幼儿自主创设环境。2、教师要学会“装傻”。 在创设环境和改变环境时,我们不急于说出自己的想法,更多的是与孩子对话交谈,“你看该怎么办?”“你有什么好点子吗?”去打开孩子的思路。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幼儿积极性,他们对“老师也有不懂的地方要向我们学习”这一点感到高兴,觉得自己真的很能干,总以更高的热情把活动深入下去。开

13、放的环境使孩子产生努力探索的愿望,并发现新事物,产生新想法。3、教师要作好角色定位。在幼儿主动参与创设环境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很重要,它决定着活动中幼儿自主的程度和创造想象的开发,以及教育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当幼儿完全有能力自主创设时,教师是“观众”;当幼儿需要及时的增添物质材料时,教师是“后勤部长” ;当幼儿需要帮助时, 是“顾问” ;当创设需要成人参与时, 是“伙伴” ;创设完成后,又是幼儿交流的对象。因此,教师这时的指导是间接的,随机的。可看似简单的角色定位,却将幼儿的活动转化为探索和发现性的学习,促进幼儿边玩边动脑,玩中求发展。4、教师要慎重评价。 在评价孩子的行为时要慎重,要让

14、孩子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信任和尊重。采用关怀、接纳的口吻与孩子平等交往,“请你试试看。”“还想做什么?”用这样亲切的语言引发孩子们的愿望。 如有的幼儿性格内向、 能力较弱、自我表现机会少,教师要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有意识的创造机会,并可用“老师相信你能行”、“你真聪明”等方法不断鼓励他们。充满尊重、鼓励的话语使幼儿消除紧张心理,充满自信地去进行下次创设活动。(二)、教师营造具有启发性和可参与性的物质环境。引导幼儿主动参与环境创设。材料是幼儿活动的对象,是他们主动参与物质环境创设的一个重要途径。提供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经验、能力和需要相适应的材料,能激起幼儿对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主

15、动观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达到与环境的互动。我们主要做到以下几点:低投入高收益:即以最少而恰当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教育效益。低成本高效能:即以最经济而安全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教育效益。低结构高效用:即以最自然而开放的材料获取最大的教育效益。鉴于以上几点原则,我们的策略是:1、家园配合准备材料。在我们每个教室内,都布置有一个“百宝箱”,请家长帮忙,里面收集了幼儿从家里带来的各种瓶、盒、罐、小挂历、旧包装纸、塑料泡沫板、吸管等废旧材料,也有蟹壳、蛋壳、西瓜子壳、开心果壳等自然物和废旧物品材料。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孩子们用小树叶粘贴成小动物、叶子拓印、制成“书签”;捡来的小石头、小树枝当成计算材

16、料;小石头染色,当成飞行棋子;叶子当成小伞、做成扇子、帽子、牙膏盒做成了高楼、汽车,把易拉罐装饰成了各种小动物,让蛋壳变成了许多可爱的小娃娃,用果壳拼贴出漂亮的图案。用这些作品来布置我们的环境,孩子们变地更积极主动了,在随心所欲的玩乐中得到了自由的体验和创造的乐趣,增强了想象力和合作能力, 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2、根据幼儿兴趣投放材料。教师投放材料丰富程度直接关系到幼儿活动质量,能否使幼儿尽兴尽情地“研究”他们的世界。然而,丰富的材料并不等于越多越好,多则滥,滥则泛。幼儿注意力具有不稳定性,过多过杂的材料投放,尽管能吸引幼儿投放活动,但也易造成幼儿玩得分心,玩得眼花,显然这与我们投放材料的初衷

17、是相悖的。因此,在投放材料时,应考虑材料与环境创设的关系,做到有的放矢,加强材料投放的针对性、目的性和科学性,并依据对幼儿活动的观察,进行定期更换与补充。 例如:计算区,初期我们为幼儿投放了可用于推拉的 “数字火车”,孩子们可自行根据其上的数字进行操作,只要能认真地完成操作,即可牵动火车环绕教室一周。刚开始,孩子们兴趣浓厚,积极投入地参与其中。实物上的数字暗示,使孩子们正确地认识了数字,学会了顺数、倒数。物体数量的相应关系。逐渐地孩子们已不满足停留于实物的桌面操作,如何引发他们对枯燥无味的学数活动的再次深入探索呢?随后,我们将火车上墙,并增添了一些衣服、挂钩与小房子,这时既没有数字卡片也没有点

18、数,只是一节节的车厢、车轮、衣服模型与挂钩,孩子们便又会新奇地在其上摆弄,从而发现它们的多种功能:排序、认识数量与序数、顺数、倒数等。3、提供层次性与多样性的活动材料,满足不同幼儿发展需要。材料的投放要根据幼儿不同的需要、能力,尽可能多地提供有较强操作性、趣味性、可变性的材料吸引幼儿的主动探索。众所周知的“水桶”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不可能是整齐划一的。 不同的幼儿, 有着不同的兴趣、 爱好和个性, 甚至同一年龄的幼儿,他们之间也存在着能力上的差异,而且发展速度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在提供材料时,既考虑“吃不了”的幼儿,还要兼顾到“吃不饱”的幼儿,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在适宜的环境中获得发展。

19、(三)、教师关注幼儿的兴趣点及与幼儿生活相联系的内容,引导幼儿主动参与环境创设。1、我们在幼儿的兴趣点上不断生成有益的教育内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动力。当孩子感兴趣时,他们就会在环境创设过程中不断地发现一些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我们只要善于发现、分析孩子的兴趣,提供活动的条件和创设相关的环境,并在他们需要时给予帮助,就会促进他们与环境的互动。如拖班的“学穿鞋”,小班的“好孩子”,中班的“游戏比赛”,大班的“成长的足迹”等,这些墙饰的内容都是孩子每天生活活动的具体体验,是孩子感兴趣的问题。托班幼儿在墙上粘贴多种多样的小鞋子,多次操作后,探索找到穿

20、对“鞋子”的办法。小班孩子的照片贴在了共有六层的火箭上, 大家共同讨论, 今天谁表现的好, 谁就可以上升一层。中大班墙面以“我长大了”“升班了”为主题布置,配以自己穿衣服、系鞋带等画面,可以激发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愿望。2、我们根据孩子的需要不断丰富与变化。 皮亚杰理论主张教育环境创设要根据幼儿发展需要,适合不同逻辑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因此我们把尊重个体差异,关怀每个孩子发展的教育价值作为教育环境与幼儿互动内在要求,进行环境创设。如幼儿对各种各样的汽车感兴趣,于是,孩子们开始收集、储存、整理、交流与分享信息,环境创设“汽车展览”产生了。游戏时,总有一部分幼儿拿着画笔在汽车前画一画,抓住时

21、机,组织幼儿进行写生,我们选择造型简单的“汽车”(如小轿车、面包车等)作为写生对象,引导幼儿观察汽车的侧面,分清汽车由几部分组成,车头上有什么、车身像什么、车厢上有什么、有几个轮子等。接着,我们不作任何示范,鼓励幼儿锻炼用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画出侧面的汽车。最后,我们着重以观察是否仔细这个角度来评价幼儿的作品。第二天,孩子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有特殊用途的汽车 ( 如大吊车、救护车、消防车等 ) ,这些车的造型结构比较复杂。写生前,我们把这些“汽车”吊置在活动室四周,让幼儿重点观察它们各种细微特征,然后请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汽车画,要求幼儿用单线描绘再涂色,并建议他们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汽车作为绘画对象。

22、评价时,着重评价幼儿是否抓住了所画汽车的主要特征。紧接着,组织幼儿写生车头和车尾,我们先把玩具车的正面展示给幼儿看,让幼儿观察车头上有什么 ( 大玻璃窗、大光灯、方向灯、雨刮器、把光镜等 ) ,接着让幼儿观察,分析各种汽车的车头,找出它们的共同之处。然后让幼儿观察车厢和车尾,知道车的用途不同,其造型也有细微的差异。经过三次写生,环境创设 “我画的汽车”展示在教室四周。看孩子们的兴趣丝毫未减,于是组织幼儿设计未来的汽车。我们和幼儿一起分析汽车的主要组成部分,找出各种汽车的主要结构特征。 如车身因作用不同而造型各异。 为便于贮水,洒水车的车身制成了圆筒形;为便于消防队员站立,消防车的车身两旁有站人

23、的地方幼儿根据这些特征,发挥丰富的想象,设计出一系列未来的汽车能飞的汽车、能在水中行驶的汽车、防弹车、观光车等。孩子们用他们自己的作品装饰了我们教室的两面墙 “汽车加工站”和“热闹的马路”。(四)、教师运用适当地指导策略,引导幼儿主动参与环境创设。教师、幼儿与环境的有效互动,不应是“传授灌输”或“放任自流”的模式。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比较肤浅, 只停留于表面, 常常无法深入研究, 这就需要教师 “助”幼儿一臂之力,适当指导、点拨,这样才能让幼儿积极地在环境中探索、表现。直接性指导: 当幼儿在与环境互动中遇到一些技能技巧方面的困难,教师可直接指导。如:“会飞的昆虫”。在折叠“蝴蝶”中由于步骤较为

24、复杂,单凭口头讲解演示幼儿难以记忆,因此我们可直接地采用图示讲解法以帮助理清每个折叠步骤,以满足幼儿学习需求。间接启发性指导: 当幼儿在创设环境中进行操作与探索时,教师应作为一个细心的观察者。当孩子发现问题、出现错误或是未能达到教师心中预期效果时,教师不要过早地介入,提供现成答案,这样将可能抑制幼儿自主发现、探索、解决的机会。如:“神奇的几何体圆柱体”活动中, 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如积塑、 纸筒、瓶罐、电池、玻璃珠等。但由于“纸筒”是幼儿共同收集的,因此在操作中多数幼儿选择了“纸筒”,并只将注意力集中于“纸筒会将玻璃珠包围在圈内,这样珠子就不能滚动了”,而这与我所预设的目标毫无关系,

25、 “要制止吗?怎么办呢?” 此时,间接地利用材料给予启发: “其它的圆柱体也能将珠子包围起来吗?寻找还有什么不一样的秘密?”帮助幼儿迁移思维。接下来,孩子发现了“球体可以放在积塑(圆柱体)上”,“圆柱体有两个平面”,借助启发性问题:“这两个平面的形状、大小是怎样呢?”等,适时地间接点拨,逐步扩展思维。2007 年 2 月 2007 年 6 月 第三阶段:完成实验研究报告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展示成果(教师观察指导个案、教养笔记、论文的发表、课题的相关资料、照片等)。五、课题研究结果1、通过课题研究 , 我园的教育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现在我们环境创设的内容均来源于幼儿生活或关注的问题,而且能根据幼

26、儿的需要不断丰富和变化,孩子们经常贮足于环境前积极讨论。环境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 , 发挥了教育作用,同时,在与幼儿的不断互动中促进了环境的动态发展。如;当福娃成为 2008 年奥运会的吉祥物后,我们带领小朋友利用废旧材料制作了五种福娃,五连环、天安门,丰富了孩子们奥运知识,大家的不断讨论,拓展了环境,增添了福娃代表的各种运动,环境再一次成为有效的教育资源。 更值的一提的是,形成了我园浓郁的文化艺术氛围。 我园文化环境创设充分发掘民间扎染工艺和民间手工艺人资源,营造一个具有民族、民间传统艺术特色的海洋,其丰富的文化蕴含、鲜明的民族精神和独特的艺术审美意味之中。我们将民间扎染工艺作为幼儿园文化环境

27、创设内容,促进了孩子们的主动学习。艺术长廊上,孩子们的扎染作品做成了“十二生肖”的头巾、帽子、肚兜;走廊墙面上布置了“我的扎染作品”,孩子们扎染的衣服、头巾等展示其中;娃娃家的窗帘、桌布,全是孩子们扎染的;幼儿园的床单、枕套,图书室的图书袋、都是幼儿集体扎染、布置的;“三八”节,孩子们把扎染的裙子、围巾、手套等挂在了走廊上,下面的爱心卡片写上了对奶奶、妈妈、阿姨们的祝福;地球日,孩子们扎染的布袋悬挂在了长廊上,布袋下的卡片写出了我们的呼吁:让我们携手告别白色污染,使用环保布袋吧!大一班的孩子还把他们的扎染布袋送给了菜市场的人们;爱鸟周,我们把扎染布包装好的鸟笼挂在了教学楼前的大树上, 给小鸟营

28、造了一个美丽的家; “六一” 节,孩子们把幼儿园发的短袖衫扎染出了美丽的图案,穿在了身上;总之,幼儿园的走廊、墙面上、孩子们的衣服上,展示了智慧的结晶,焕发出民间艺术的生命活力,以独特的视觉性、直观性、悦目性,形成了一个充满民族精神和民间艺术的文化氛围。2,通过课题研究,确立了教师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创设环境的观念。 以往,我们已习惯于一种惯例:教师先确定主题,然后寻找各种相关的活动,收集相关资料,最后创设环境,为了追求环境精致、美观,我们剥夺了孩子参与的权利,创设是从我们的设想、愿望出发,没有考虑到幼儿的兴趣、需要。开展课题后,我们的做法是:随时扑捉幼儿生活或学习中关注的问题,与幼儿共同商讨创设

29、环境的主题,再共同去收集各种资料,不过于强调环境创设的美观性, 而是去探讨 “开展怎样的活动能让孩子体验到与环境互动的快乐。 ” “这样的环境能被我们所用吗?”、“这一环境中还有可挖掘的教育资源吗?”等等,就在学习实践中的不断反思, 提高了教师经验总结与分析调整能力,促进了自身的专业成长。3、促进了幼儿的快乐发展。 幼儿从教师包办代替地环境中走了出来,由环境创设时的“被动式”参与变成“主动式”的创造。宽松、和谐的精神氛围,丰富、开放的操作性材料和内容为幼儿提供了展现自我的平台,使学习变得愉快(1) 幼儿的观察力和探索力有大幅度的提高。在家长的座谈会上 , 几乎每一位家长都说自己的孩子“更积极了

30、”、“胆子变大了”、“爱问为什么了”、 “观察变得仔细了” 等等,而作为课题研究小组的成员们也同时发现,幼儿们越来越关注身边的各种环境,对周边的教育环境资源变得非常敏锐。例如大中班的孩子们在阳光下嬉戏,他们发现了自己脚下的影子,立即被吸引了,一个对影子展开研究的小主题就这样形成了,教师与孩子们一起“收集”着不同物体的影子,辨别着不同时刻的影子的变化,探索着影子的形成,在那段日子里,幼儿园的操场上到处可以看到孩子们描绘下的形状各异的影子,时常可以看到教师与孩子们进行着有趣的影子游戏(2)幼儿的自主性与交往能力有较大的发展。幼儿在创设环境中,获得了与他人交往的机会,他们从起初的被动交往逐渐转变成积

31、极主动地去搜集材料, 去参与创设环境, 交往能力更得到了发展。 例如在“我的家乡活动”中,孩子们手拿地图沿着上面的线路寻找着家乡,教师则退到了孩子的身后,让孩子学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而当还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想到了向同伴求助,他们清楚地讲述自己的困难,索要自己希望得到的帮助。活动最后,孩子们在寻找家乡过程中所获得的那些经验,真让他们受益终身!五、课题研究结论两年多的课题研究充分证明:“环境与幼儿互动”确实给幼儿园带来生机,给幼儿园教育注入了活力,让幼儿、家长、教师变得积极、主动,为我园教科研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如何利用教室环境与文化环境资源,实施“幼儿园教育环境与幼儿的互动”课程方面积

32、累了宝贵的经验。1、幼儿园教育环境资源是可开发、可利用的。通过研究,我园在教室空间环境、幼儿园文化环境中都寻找到了可利用的教育资源,教师们都认识到“教育环境资源”无处不在,只要教育者懂得并学会去观察、选择、筛选或改造,教育环境资源绝不是空洞的名词,它完全是可以被开发并能为我们的教育课程所利用的。2、课题的开展对幼儿的发展是极具意义的。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幼儿参与课题研究后,情感体验明显增强了,他们对周边事物的关心和热爱越来越强烈,这说明幼儿在课题中,不仅在各方面能力上有进一步地提高,在情感上也获得了新的认知,他们在互动的体验中快乐地成长。3、我们教师是有能力参与课题研究的。从本次研究活动中体现出

33、: 我们教师具有极大的智慧潜能, 完全有能力参与课题研究。我们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实践,开发出了以往没有被关注到的教育资源,生成了一系列的基于教育环境的课题活动。课题组成员在经历中有了体验,在反省中取得收获,在创新中得到锻炼,在锻炼中得以成长。幼儿园更是经历了走近教科研、体验教科研、深入教科研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之路,真正达到了“以研促教、以研强师、以研兴园”的办园目标。4、教育环境与幼儿互动必须遵循的原则与策略。参与性原则 幼儿园环境的教育性不仅蕴含在环境之中, 而且蕴含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过去的环境创设使幼儿的思维和行为依附于教师的思维和行为。而今,环境创设无论从内容来源、主题的产生等多方面都生动

34、、直观、真实的再现了师幼之间近距离的对话;幼儿与教师之间亲密的关系;幼儿与幼儿之间的情感氛围。幼儿园环境创设是教师与幼儿合作,幼儿以小主人的身份亲自参与的教育过程。这一过程将向幼儿传递一个对其终身成长都极为重要的信息: “我们能影响自己的生活。我们的力量能使环境发生改变。”因此,在实践工作中,我们在环境创设方面重视师生共同参与,坚持师生共同讨论主题,共同设置布局,真正发挥了幼儿的主体性和参与意识,达到教育环境与幼儿的互动。过程性原则在强调教育环境与幼儿的互动中,尤其强调“过程”,环境创设不苛求结果,而重在过程、重在幼儿的参与。在幼儿自主参与的过程中培养幼儿体验、实践、发现及质疑的能力。生成性原

35、则教师要协调好幼儿日常生活环境与教育环境之间的相互利用和转换,协调好已有环境和其所具有的可发展性之间的关系,协调好幼儿对环境、生活的兴趣、需要与教师利用其兴趣、需要创设的教育环境之间的关系。这种种关系的相互协调互动,显示了该课题研究所必须的生成性原则。拓展性原则在环境创设中,幼儿之间经常会提问与讨论,在这过程中会派生出许多问题,教师就应该助幼儿一臂之力,满足他们对知识的需求,在教育内容上尽量拓展。如:一次春游中,幼儿吃完所带食品后把包装袋到处乱扔。于是,我们及时组织幼儿现场讨论:“这样随意扔会出现什么情况?我们该怎么做?” 结果大家讨论的答案非常多,幼儿纷纷说:“大家乱扔垃圾,空气会臭的”;“

36、汽车乱排气,空气也会臭的”;“对,我爸说,大气污染,臭氧层都被破坏”;“老师,什么臭氧层?”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非常激烈,没想到一个扔垃圾的行为生成这么多的问题,接着,教师就幼儿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回到幼儿园后,还继续把幼儿的话题生成课程以进一步拓展,大家分别查找有关大气污染的知识,共同布置墙饰:“我们的家园怎么了?”这样的环境有助于幼儿探索兴趣的培养,同时幼儿利用环境也展示了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探索过程,做到了与环境对话。六、不足与讨论在课题研究中,我们花费了相当大的精力引导、支持幼儿去创设适宜他们学习和发展的环境,不可否认,环境的改变对于学习氛围的营造、幼儿活动中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都起到了极大

37、的推动作用,使幼儿在与环境的积极互动中自主地学习,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了发展。可是,随着课题临近结题阶段,我们认为仍有极大的研究空间,在下一阶段仍然需要进一步挖掘。如: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如何根据幼儿的需要不断的调整环境,以促进环境的动态发展,更好地发挥环境的教育价值;周边的环境不光幼儿园园所环境,凡是有助于创造出幼儿主动学习和和谐发展的资源都应该加以开发和利用,因此我们如何整合利用教育环境资源(如有目的地选择和利用社区与自然教育环境资源、改善与发挥家庭教育资源的功能)让社会、世界都能成为幼儿学习的 “课堂” ,正如美国课程论专家泰勒所说: “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的资源、加强校外课程、帮助学生与学校以外的环境打交道”。充分利用教育环境资源,实现园内与园外教育环境资源的相互转化,这为我们以后的课题研究指明了方向。以便继续深入挖掘此课题,使研究更加科学、深入、细致,我们准备申报2 3 个与此相关的课题进行研究。课题的结题不代表结束, 而是一个新的开始, 我们将迈上新征途去开创一个新的里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