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训练10咏物.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399778 上传时间:2021-12-0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复习训练10咏物.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复习训练10咏物.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复习训练10咏物.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复习训练10咏物.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复习训练10咏物.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复习训练10咏物.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复习训练10咏物.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训练10咏物·记事·咏怀(时间:80分钟分值:80分)1.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题龙阳县青草湖唐温如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注】 青草湖:位于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青草湖”与洞庭湖一脉相连,所以,诗中又写成了“洞庭湖”。湘君: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为湘水女神。(1)首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作简要分析。(3分)答:_(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4分)答:_答案(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融情于景,生动传神。不仅洞庭湖被西风吹老,诗人自己也被无情的时光吹老,一夜发白,写出了诗人因

2、秋风而生发的悲秋之意,迟暮之感。(2)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一、二句写悲秋,未必不伴随着生不逢时、有志难伸的感慨;三、四句记梦,写出对梦境的留恋,从而流露出作者在现实中的失意与失望。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7分)谒荆公不遇方惟深春江渺渺抱樯流,烟草茸茸一片愁。吹尽柳花人不见,春旗催日下城头。(1)诗歌在写景时使用“渺渺”和“茸茸”,请分析它们的作用。(3分)答:_(2)从情景关系的角度鉴赏此诗。(4分)答:_解析(1)解答此题,不仅要分析“渺渺”和“茸茸”两词在诗句中的表达效果,还要写出它们在全诗中起到的作用,以及对体现作者观点态度或感情的作用等。最后,从“诗”2 / 16本身

3、追求音律美的特点来分析它们增强表达效果的作用。(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题目已限定了鉴赏的角度,即“情景关系”。那么,解答此题时,考生首先要分析诗中写了什么景,通过对“景”的描写抒发了什么“情”。最后再说诗中“景”和“情”的关系,如“以景写情”“情景交融”等。答案(1)“渺渺”写出了春江水面的辽阔,“茸茸”写出了花草的柔密茂盛,水面愈宽阔,花草愈繁茂,愈透露出作者的孤寂、忧愁之感。另外,这两个叠音词使整首诗音韵和谐,增强了表达效果。(2)本诗采用以景写情的手法,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全篇无一字直接明写作者的心境,但通过春江、烟草、柳花、春旗、落日等渲染的苍茫迷离的氛围,无不渲染或反衬

4、出作者访友不遇的怅惘之情。3阅读下面一首五言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咏怀(其一)阮籍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1)本诗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塑造了怎样一位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简要说明。(3分)答:_(2)这首诗化无形为有形,表达了诗人“忧思独伤心”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答:_答案(1)这首诗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下忧愤、苦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起坐弹琴、孤鸿哀鸣、飞鸟盘旋、忧思徘徊是动写,明月朗照、夜色茫茫是静描。这些动景集中反衬出了夜的死寂与深重,映衬了诗人不寐而弹琴的孤影,突出内心的焦躁与

5、悲凉。(2)诗人将无形的“忧思”化为直观的形象,将内心忧愤、悲凉等感情寄托在冷月清风、旷野孤鸿、盘旋的飞鸟、深夜不眠的弹琴者中,月明风清,衬托了诗人高洁不群;写“薄帷”、写“吹我襟”,让人感觉冷意透背,而鸿雁哀号、翔鸟徘徊正是诗人看不见希望和出路的忧愤、苦闷的形象写照。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江乡故人偶集客舍戴叔伦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1)“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一句描绘了怎样的夜色?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分)答:_ _(2)“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一句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6、)答:_答案(1)这两句通过乌鹊的惊动和秋虫的悲鸣表现了夜色的沉寂和凄凉。抒写了诗人的身世飘泊之感和宦海浮沉之痛,寓有怀乡思亲的悲凉况味。(2)“长”、“畏”。“长”意即永远沉醉不愿醒来,只有在这样的境界中,才能忘却飘零之苦,暂得欢愉,侧面表现了流离的痛苦。“畏”是说害怕听到报晓的钟声,曲折地表达了不忍与朋友分别的心理,传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飘泊在外的痛楚。5阅读下面一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江上阻风 宋琬睡起无聊倚舵楼,瞿塘西望路悠悠。长江巨浪征人泪,一夜西风共白头。【注】 宋琬在顺康年间,因被人诬告曾两次下狱,释放后长期赋闲。康熙十一年,年近花甲的宋琬又被起任四川按察使,这首诗就是赴任

7、途中所作。(1)请简要分析“瞿塘西望路悠悠”一句所蕴含的深层含意。(3分)答:_(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奇妙之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答:_答案(1)此句一语双关,明写过了瞿塘峡这险要之处,西行之路还十分漫长;实写未来的仕宦之路,正如这瞿塘峡西面的水路一样险恶,一样漫长。(2)诗人将“巨浪”与“征人泪”作类比(或以“巨浪”比喻“征人泪”),征人的泪水竟如长江水一样可以随风作浪,并且以江上的如雪白浪来比喻白发(或用拟人手法表现诗人和长江都为西风阻行而愁白了头发),更是新奇之至。抒发了诗人在高压统治之下惊惧惶恐、愤懑悲凉的思想感情(或突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羁旅生活的厌倦)。6阅读下面两

8、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春雪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夜雪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1)试比较韩诗“二月初惊见草芽”中的“惊”字与白诗 “已讶衾枕冷”中的“讶”字在表现诗人情感上的差异。(2分)答:_(2)虽然都是写雪,但两首诗的表现角度并不相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答:_答案(1)虽然“惊”和“讶”都有“惊讶”“惊异”的意思,但韩诗中的“惊”字表达的是诗人在经历新年已到、“芳华”却“未有”的失望之后,见到代表春意的“草芽”时的欣喜之情;而白诗中的“讶”字,则表达出落雪之初,诗人未知雪落却感到衾枕寒冷的诧异之情。(2

9、)在写雪时,韩诗采用的是正面描写,不管是“却嫌”“故穿”的拟人,还是“作飞花”的化静为动,都把笔触直接对准“白雪”;而白诗采用的则是侧面烘托,通过“衾枕冷”的触觉、“窗户明”的视觉、“闻折竹声”的听觉等方面来表现“夜雪”之大。7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过杨村杨万里石桥两畔好人烟,匹似诸村别一川。杨柳荫中新酒店,葡萄架下小渔船。 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麦际天。政尔清和还在道,为谁辛苦不归田。【注】 “政”通“正”,正当的意思;“清和”指农历四月。(1)试从“绘色”的角度对这首诗的中间两联进行赏析。(3分)答:_(2)结合你对尾联的理解,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主旨的。(3分)答:_

10、答案(1)绿色的杨柳和葡萄,红白相间的鲜花,金黄的麦田和碧蓝的天空,浓墨重彩,色调对比强烈。诗的中间两联勾画了一幅田园风光的美丽图画。(2)尾联是作者的感想,意思是说,在这农历的四月天,我还在赶往异地做官的路上,农村是这样的美,何不回家种田?出去辛辛苦苦做官,究竟是为了谁呢?这首诗的前三联描写农村的美好风光,目的就是这最后一句。在主旨上,作者是用自然美来表现对理想生活的追求,用田园乐趣来衬托辞官归隐的愿望。8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6分) 小园清黎简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注】 寒花,菊花。(1)你认为诗的

11、首联中哪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3分)答:_(2)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3分)答:_答案(1)“窥”。角度巧,不说小园里的人越过短墙能看见墙外山光,却说“山光窥短墙”,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这小园中的景物,巧妙突出了小园景物之富于魅力;拟人化,以物拟人,写活了“山光”的意态神情,与王安石“两山排闼送青来”有异曲同工之妙。“动”。小园中池水澄清,树木倒映其中,本是静止的,傍晚微风乍起,水中树影也随风婆娑荡漾,这样静动结合,画面更美。“深”。“深树”本谓茂密的树林,从水中倒影能看出树林茂密扶疏的深浅层次,更突出了水之深,之清。(2)幽

12、竹寒花(菊花),是孤傲贞美的意象;新月新霜都是高雅圣洁、白璧无瑕的象征。幽竹静立亭亭,秋菊凌霜傲放,显示出诗人的劲节高风,一片冰心。此时诗人小立于这幽竹、寒花、新月之中,他高尚的节操,澄明的胸怀,与周围景物浑融一体,一个孤清高洁的形象跃然纸上。9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6分)访隐者宋郭祥正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寒云抱泉石。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注】 坞:山坳。 山翁: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_。 (2分)(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4分)答:_解析(1)本题重点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要求结合全诗,把握题目与内容的关系,

13、找出诗中能够揭示“访隐者”的词语。从全诗来看,主要写自己访隐者的过程,但遍观全诗,会发现其重点描写的是隐者所居住的环境,偏僻而幽静,生活的闲适与隐逸。由此可推知,首句的“踏”字能恰如其分地表现出这一特点。若答成其他字,是对诗歌理解不到位,对词语的表现力不敏感。(2)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整首诗创设的意境来分析鉴赏。答案(1)踏(2)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打扫、无人造访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意思对即可)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7分)八月章孝标徙倚仙居绕翠楼,分明宫漏静兼秋。 长安夜夜家家月,几处笙歌几

14、处愁。(1)诗歌讲究炼字,“分明宫漏静兼秋”中的“静”字好在哪里?(3分)答:_(2)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主人公的“愁”的。(4分)答:_【答案示例】 (1)静,既是写夜阑而静,也更深一层地表现出了宫禁之幽深与冷清。(2)宫女的愁怨之情主要是通过对其情态和所处环境的刻画表现出来的。开篇起笔写宫女往来徘徊,即微露愁情,写出了其心绪的波动不安。接着以楼阁的华美冷清、宫室的寂静无人、天上的明月、别处的笙歌烘托出宫女愁怨之情的浓厚。【诗歌鉴赏】 这是一首宫怨诗,写中秋之夜,一个宫女踟蹰在殿阁旁边,仰望明月,发出深深的哀怨。首两句诗人用一组特定镜头描绘宫廷内部的情景,既点明了人物和人物

15、活动的场所,还描绘了时令特点和人物内心的愁怨。后两句具体写出了宫女的愁思,她不只想到个人的不幸,还由自己、自家的不幸,想到了千家万户的遭遇,这样,诗篇就具有普遍意义了。此诗还涉及一个政治问题:怎样才能使天下太平,国家富强,老百姓都能安居乐业?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它不仅是在写一个宫女的宫怨,宣泄她个人的幽怨,也是在宣泄许许多多流离失所的人们的幽怨。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二月二日李商隐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万里忆归元亮井注,三年从事亚夫营。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注】 元亮井:东晋陶渊明字元亮,辞官归隐后赋诗“井灶有遗处,桑竹

16、残朽株”。(1)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诗歌的景物描写与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有关。就此诗而言,诗人写的是乐景,即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但抒发的却是愁绪,所以,景物描写的作用是反衬。考生只要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即可。【答案示例】 描绘了一幅初春时节生机盎然的画面。到江上游春的游客很多,到处是笙箫之声,洋溢着暖洋洋的春意。人们乐在春天,就连花柳、蜂蝶也都在满怀喜悦地欣赏与享受着春天的美好。诗人把春天描写得如此美丽,是为了反衬后两联自己挥散不去的浓浓思乡之情。(2)尾联中的“游人意”具体指的是

17、什么?请根据全诗内容简要分析。(4分)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及思想内容的能力。根据颈联中的“三年从事亚夫营”可知,“游人”指过着宦游生活的诗人自己,而“意”则要根据颈联中关于陶渊明的典故来理解,由陶渊明的典故可知诗人已厌倦宦游生活,希望归田隐居。考生据此即可得出答案。【答案示例】 “游人意”实际上指的是诗人自己的心意,即责怪那流水不但不解自己的思乡之苦,反而不断撩动自己的羁旅之愁。因为诗人希望能早日结束宦游生活,像陶渊明一样回家隐居,可是思归不得,只能做天涯羁旅客。12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咏菊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满纸自怜题

18、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注】 本诗选自红楼梦第三十八回,为林黛玉所吟。欹:通“倚”。沉音:低声吟咏。秋心:合写即为“愁”字。陶令:陶渊明,曾做过八十多天彭泽县令。平章:评说、议论,亦借指吟咏。(1)这首诗是怎样写菊的?(4分)答:_(2)这首诗抒发了所吟之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答:_【答案示例】 (1)与一般的咏物诗不同,本诗并未直接状菊,而重点刻画咏菊之人,构思巧妙,写法独到。一是妙用衬托手法,先以吟诗之人的感受和动作来侧面烘托菊之迷人,然后以霜与月来衬托菊的丰姿和神韵。二是用典,以陶渊明事,突出菊的高洁风骨。(意思对即可)(2)诗歌前两联描写咏菊

19、之人的感受和动作,流露出对菊花的喜爱之情;颈联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的哀怨凄苦之情;尾联借典明志,流露出坚守高洁的情趣。【诗歌鉴赏】 这首诗是红楼梦中海棠诗社所作菊花诗中的一首,为林黛玉所写。此诗首联就刻画出一个全身心沉浸在诗情之中的少女形象。颔联“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人美、花美、月美、情美、诗美,再加上花香、墨香,集众香众美于两句诗中,构思巧妙,对仗工整,确实是精彩的咏菊诗句。“满纸自怜题素怨”写出了黛玉平素多愁多病、自怨自艾的情状;“片言谁解诉秋心”道出了自己满怀愁怨却无人理解的苦闷。这一句,感情真挚,更有感染力。尾联“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借用陶渊明的典故,歌咏菊花不畏风霜、孤标自傲的高风亮节,同时也流露出黛玉坚守高洁的情趣。 -温馨提示:如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可联系文库删除处理,感谢您的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