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洞书院揭示.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403466 上传时间:2021-12-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白鹿洞书院揭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白鹿洞书院揭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白鹿洞书院揭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白鹿洞书院揭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白鹿洞书院揭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白鹿洞书院揭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鹿洞书院揭示.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白鹿洞书院揭示原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 已。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右为学之序。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别如左: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右修身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右处事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右接物之要。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 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今人之为学者,则

2、既反是矣。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 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则夫规矩禁防之具,岂待他人设 之而后有所持循哉?近世于学有规,其待学者为已浅矣。而其为法,又未 必古人之意也。故今不复以施于此堂,而特取凡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大端,条列如右, 而揭之楣间。诸君其相与讲明遵守,而责之于身焉,则夫思虑云为之际, 其所以戒谨而恐惧者,必有严于彼者矣。其有不然,而或出于此言之所弃,则彼所谓规者,必将取之,固不得 而略也。诸君其亦念之哉。白鹿洞书院揭示详解如下一、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

3、,即此是也。解:五教之目出自中庸章句第二十章【原文】“天下之达道五,日: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 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朱熹注曰:“孟子所谓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五教”就是进行五个方面的伦理关系的教育。“五伦”即五常: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 有信。这在礼记昏义和孟子滕文公上中皆有论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意思 是:父子之间应该有亲情,君臣之间应该有道义,夫妇有内外之别,长幼 尊卑次序,朋友有诚信。也就是说为父要慈、为子要孝、为君要仁、为臣 要忠、为夫要义、为妻要从、为长要惠、为幼

4、要顺、为友要相互讲诚信。二、为学之序学者学此而已。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右为学之序。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解:为学之序,出自中庸章句第二十章:【原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 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 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意思是:广博地 学习,详细地请教,勤勉地思考,明确地辨别,忠实地行事。三、修身之要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别如左: 言忠信。行笃敬。

5、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右修身之要。解: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出自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原文】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MO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 则见期倚于衡也;夫然后行! ”。“言忠信,行笃敬”的意思是:言语忠诚老实,行为敦厚严肃。“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出自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原文】“君子乾乾,不息於诚,然必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而后至。 乾之用其善是,损益之大莫是过,圣人之旨深哉! ”乾损益动第三十一 指压抑自己的欲望和怒气,改正自己的错误而向善。“惩忿窒欲,迁善改过”的意思是:压抑自己的欲望和怒气,改正自 己的错误而向善。四、

6、处事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右处事之要。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 -对胶西王越大夫不得为仁中提出:“仁人 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汉书 -董仲舒传则云:“夫 仁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朱熹所制白鹿洞学规即引后一条,但“不计其功”与“不急其功”实 际上颇有相差。“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意思是:做任何事情都是为 了匡扶正义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都是为了明辨真理而不是为了一己的 功名。五、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右接物之要。解:接物之要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颜渊第十二。【原文】“仲弓问仁。子日: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

7、祭。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这是孔子经典妙句之一,亦 是儒家文化精华之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孔子所主张的处世原则。 孔子的弟子子贡曾经请教说,有没有这样一个原则,它是我们终身都应该 遵守执行的。孔子说,有的,这就是宽恕。宽恕的意思是说“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也就是说,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也不要强加给别人。与 这个原则相伴随,孔子主张: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也要帮助别人达到; 不愿意别人以某种方式对待自己,自己就首先不要用这种方式对待别人。 孔子曾经对他的学生说过,他的所有主张中贯穿着一个基本原则。学生们 都不理解这个原则是什么,只有曾参理解,曾参说,就是忠诚和宽恕

8、。“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宽恕原则的表现之一。孔子认为,这个原则,是实行仁义的重要途径。如果每个人都从这里入手,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具 有仁义道德的人。这个原则发展到近代,就是要设身处地地替别人着想的 意思。一个人要办什么事,首先要想一想,假如自己处在这样的地位,将 会怎么做?这样思考问题,就可能使问题得到比较正确的处理。因而,这个儒学提倡的原则在今天仍有它的生命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是: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 别人。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 是仁的表现。“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 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所阐释

9、的仁以“爱人”为中心,而爱人这 种行为当然就包括着宽恕待人这一方面。论语中提到:夫子之道,忠 恕而已矣。“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出自孟子离娄章句上【原文】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 答,反其敬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 言配命,自求多福。”【译文】孟子说:“爱别人却得不到别人的亲近,那就应反问自己的仁 爱是否不够;管理别人却不能够管理好,那就应反问自己的管理才智是否有问题;礼貌待人却得不到别人相应的礼貌,那就应反问自己的礼貌 是否到家一一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反过来检查自己,自身 行为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就会归服。诗经说:长久地与天命相

10、配合,自己寻求更多的幸福。”“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意思是: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 应该反过来检查自己。白鹿洞书院揭示背景及其解释本学规白鹿洞书院揭示,即白鹿洞书院学规。白鹿洞书院在今江西 省九江市境内,位于庐山五老峰南麓后屏山下,唐李渤读书其中,养一白 鹿自娱,人称白鹿先生。因此地四山环合,俯视似洞,由此得名。南唐升 元年间,白鹿洞正式辟为学馆,亦称“庐山国学”,后扩为书院,与湖南 的岳麓书院、河南的嵩阳书院和应天书院并称为“四大书院”。是朱熹为了培养人才而制定的教育方针和学生守则。它集儒家经典语句而 成,便于记诵。首先,它提出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明确“义理”, 并把它见之于身心

11、修养,以达到自觉遵守的最终目的。其次,它要求学生 按学、问、思、辨的“为学之序”去“穷理”、“笃行”。再次,它指明 了修身、处事、接物之要,作为实际生活与思想教育的准绳。白鹿洞书院揭示意义朱熹在学规文本之后,做了这样的解释,他说:“熹窃观古昔圣贤所 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 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今人之为学者,则既反是矣。然圣 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苟知其 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则夫规矩禁防之具,岂待他人设之而后有所 持循哉!近世于学有规,其待学者为已浅矣;而其为法,又未必古人之意 也。故今不复以施于此

12、堂,而特取凡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大端,条例如左, 而揭之相间,诸君相与讲明遵守,而责之于身焉。则夫思虑云为之际,其 所以戒谨恐惧者,必有严于彼者矣。其有不然,而或出于此言之所弃,则 彼所谓规者必将取之,固不得而略也。诸君其亦念之哉!”(朱文公文集白鹿洞书院揭示)从这段解释我们可以看出,朱熹讲学或教人为学的目的,不是要人们 学到杂乱的知识,写得出华丽的文章,借以沽名钓誉,谋取利禄,而是为 了要人们按儒家经典,读书穷理,修己治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他 规定了封建社会“大学”教育内容的核心,是讲明道德的所以然,这既是 教育内容,也是教育目的,把世界观、政治要求、教育目的与学习修养的 途径融而为一。这种教育理论,以及由它引申出来的一些实际教学措施, 对巩固封建秩序能起很大的作用。它出现之后,很快就成为南宋书院统一 的学规,也是元明清各朝书院学规的范本,并影响到各级各类官学,成为 封建社会后期办学的准则。明代大教育家王阳明亦对这个学规给予了高度 评价:“夫为学之方,白鹿之规尽矣”(阳明全书紫阳书院集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