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培土制水法.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429712 上传时间:2021-12-0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76.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60;培土制水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160;培土制水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160;培土制水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160;培土制水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160;培土制水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60;培土制水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60;培土制水法.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五节   培土制水法第五节 培土制水法(概述 培土制水法,即实脾制水法。脾主运化水湿,脾虚失运,聚湿为水,则为肿为胀,故本法即为脾虚不能制水的水肿而没。此类病证,临床常表现脾虚和水肿两个方面,因而在治疗时若只培土,不利水,则已停之水不能去,然只利水,而不培土,则水虽暂去,而又会复生。惟有以培土制水两个方面有机结合的方法,才能恰中病机,与证合拍。故本法常选用温阳补脾的干姜,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和利水消肿的防己,大腹皮,以及通阳化气的桂枝等组成方剂, 以治土不制水, 水湿泛滥所致诸证。诚如丹溪心法)云: 。水肿因脾虚不能制水,水渍妄行,当以参苓补脾, 使脾气得实, 则自能转输

2、升降, 运动其枢机, 则水自行。常用方剂 1 实脾饮 (见温阳化湿法)2 防己茯苓汤( 金匮要略)本方由防己,桂枝各9 克,黄芪 12 克,茯苓 18 克,甘草 3克组成。功能健脾益气,通阳利水。主治皮水,四肢浮肿,按之没指,小便不利,腹胀如鼓等证。本方是为脾阳虚弱,不能化气行水而设。故方以黄芪益气健脾,桂枝通阳化气,茯苓、防己利水消肿,甘草和中补脾。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益气,通阳利水之功。主治病证 1 脾虚水肿 (慢性肾炎 )慢性肾炎以水肿, 食少纳差, 神疲乏力, 四肢欠温。 蛋白尿,或并见高血压, 贫血等症为主要表现。 临证一般按下法治疗:先宜淡渗利水,通阳化气,方如五苓五皮饮为基础,加杏

3、仁等开提肺气,通调水道,若重度水肿,兼有胃肠道症状者,又宜补土制水,实脾饮合香砂胃苓汤化裁,经上述治疗后,小便增多,水肿消退,食纳转佳,则以培土制水为主要方法,方选防己茯苓汤,若脾阳虚衰,仍以实脾饮为主方,加黄芪、党参、益母草,且量宜重。调理善后,以杜其复发,则常用参苓白术散加减。2正水正水是中医经典金匮要略中的一种病名,以水肿兼呼吸喘促,倚息不得卧,或心悸,头汗出为其特征。常伴纳差、腹胀,乏力,腰痛、腰以下冷感,舌淡而胖,苔白腻或白滑,脉浮虚无力。病机要点在于脾阳虚衰,土不制水,寒水泛溢,凌心射肺,累及于肾所致。治当培土制水,利水平喘为法。3。脾水“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

4、气,小便难。 。 (金匮要略 )盖大腹属脾主运化水湿,行气于四肢。脾阳失运,土不制水,脾水作矣。治宜培土制水。方如实脾饮化裁。药用干姜、 附片、 白术、 厚朴、 草果、 茯苓温运脾阳, 槟榔、木瓜,木香理气行水,则水肿自消。腹水重,小便少,加桂枝或肉桂、猪苓,泽泻通阳化气利水,若气短便溏,乃中气大虚,加党参、 黄芪以益气, 兼咳喘不思饮食, 乃脾阳困惫, 水气上泛,加砂仁、陈皮、紫苏运脾利气,兼有瘀血,加泽兰、赤芍、丹参祛瘀利水。4 脾虚子肿脾虚子肿乃因脾胃素虚, 因妊虚甚, 或妊娠早期, 饮食不节。呕吐泄泻,损伤脾胃,或恣食生冷,损及脾阳,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复因胎体阻遏气机升降,水湿停聚,浸

5、渍四肢肌肉,引发为肿。 其证妊娠数月, 面目虚浮, 四肢浮肿, 渐遍及全身悉肿,按之凹陷不起,气短乏力,四肢不温,纳差便溏,舌淡苔白,脉缓滑无力。治宜培土制水。全生白术散加味。若下部肿甚,合补中益气汤加茯苓,若因呕吐泄泻所致者,合六君子汤化裁。 临证心得 培土制水法,是治疗脾虚不制水,致使水液泛滥成为水肿的常用方法。盖水肿一证,一般认为与肺、脾、肾三脏相关 起病往往先累及肺。 继而传脾及肾, 多是宗“肺为水上之源”为理论基础的,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但究临床而言,亦有不是从肺传来,而属脾或肾本身自病所致者。脾病者,多由脾阳不足, 气化失职, 以致“湿”不化津, 反化为水, 水渍肌肤,肿病乃成。肾

6、病者,多因寒湿之邪外袭,或本身肾阳不足,以致气不化水, 水不化气, 潴留成肿。 由于脾肾两脏的相互关系,无论由脾病引起水肿,或肾病引起水肿,都可以互相影响。如脾阳不足,土不制水,可导致肾水泛滥,肾水泛滥,则又每因其阴邪太甚,反门牌土,在病机上造成恶性循环。此时的治疗,当以培土制水为主,佐以补肾,方如严氏实脾饮。本方原为阳虚水肿而设,用干姜、附子温运脾阳,暖肾补土,扶阳抑阴,茯苓、白术,木瓜补土利水,厚朴、木香、大腹皮、草果下气导滞,化湿利水,甘草、生姜,大枣补脾和中,调和诸药,益脾制水。全方以温阳健脾.土实则水治,故方名实脾饮。诚如朱丹溪云:。脾气得复,则自健运,自能升降,运动其枢机,则水自停

7、。确是有得之言。值得一提的是,中医治肿,强调忌盐,此论由来已久。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水肿中用赤小豆、桑白皮、鲤鱼,白术方治水肿,明确提由“鱼勿用盐”,“始终一切断盐”,“慎盐酱五 辛”。元代医世得效方亦指由:凡水肿惟无盐,虽毫米许不得入口,若无以为味,即水病去后,宜作酢少许,调和饮食,果欲去病,切须忌盐。”自此,历代医家,对水肿的治疗都相当重视 忌盐。笔者认为,水肿病,或水肿消退后在短期内能否进盐,要从食盐 与水肿的关系来认识。食盐味咸,主入肾经,其主要成分乃含氯化钠。氯化钠若在 体内滞留,可影响水液排泄。临床观察到一些肾炎患者,不 汪息忌盐,轻度水肿可变为重度水肿,将愈水肿而再次复发,说 明盐与水肿的关系甚为密切。其理在于摄钠太多,导致机体内分 泌紊乱,使组织内钠、水潴留所致。故对于水肿患者,在治疗期 间,忌盐极为重要。前人有水肿愈后忌盐一百天之说,然笔者认 为, 不可一概而论,应灵活掌握。尤其是对于一些慢性、易复发的水肿疾患,可采用低盐饮食,候脏腑功能恢复则可进正常饮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