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孔子饮食观.doc

上传人:音乐台 文档编号:1243482 上传时间:2018-12-1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孔子饮食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孔子饮食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孔子饮食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孔子饮食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孔子饮食观.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范文最新推荐-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孔子饮食观 孔子是长期受到人们推崇的杰出人物,他倡导的饮食观,对后世影响深远。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意思是说,食物原料要选择优质的(精食),肉要切得细细的(细脍),做饭菜应该讲究选料、刀工和烹调方法,饮食是不嫌精细的。 “割不正不食”意思是说,宰杀猪、羊时割肉不合常度,是失礼的,食物形态也被弄坏了,所以不吃。 “席不正不坐”意思是说,筵席的四边应与屋子的四边保持相应平行,铺放端正,如果席子摆得歪歪斜斜的,有损于饮食的形制,那就不能入席了。 “有盛馔,必变色而作”意思是说,在人家用丰盛的肴馔招待自己时,必须肃然起立,向主人答谢致意。(以上见论语.乡党) 在孔

2、子生活的“三礼时代”(三礼指儒家经典周礼、仪礼、礼记),烹调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宫廷里已能烹制“八珍”美食;这时期的饮食礼仪也制度化了。礼记所载“进食之礼”,连座位怎么排,盘碗怎么放,吃饭时不许“反鱼肉”(不许把咬嚼过的鱼肉放回到共食的食器中),不许“扬饭”(不许用手散其热气),不许大口喝汤,不许剔牙齿等细微末节都作为礼仪加以规定。 孔子虽提倡“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他自己却崇尚俭约,反对贪食。他注重美与善的统一,即使是一餐饭的时间,也不能背离“仁德”(这就是所谓“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论语.里仁)。“精食细脍”不能实现的时候,宁可饭蔬食饮水,也不能“违仁”。正是这样,孔子称赞他的学生颜回

3、“一箪食,一瓢饮”的安贫乐道风格(论语.雍也)。 来源:星辰在线 如果咬了一口太热的食物,要迅速地喝一大口水。只有当身边没有凉饮料并且你的嘴要被烫伤时,你才可以把它吐出来。但应该将其吐在你的叉子上或手上并快速把它放在盘子边上。遇到坏食物也要这样处理。例如,如果吃了一口变质的牡蛎或蚌,不要吞下它,但要尽可能快并不动声色地将其处理掉。无论把什么食物吐到你的餐巾一角上都是不雅观的。来源:中华涉外网 宗教礼宴是指在某些宗教的教义或戒律制约下形成的社交宴席。 我国分为五种: 一、佛教宴席,又分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大乘佛教有“灵隐寺素席”;小乘佛教有布朗族的“赕什拉宴席”; 二、道教宴席。如全真派的“武

4、当山混元大席”; 三、喇嘛教的祭神席。如珞巴族的“烧希日枝祭酒”; 四、道教正一派的养生席。如“青城山道菜宴”; 五、伊斯兰教逊尼派的清真席。如“宁夏清真十大碗”。 这些筵宴的基本特征是“忌”、“宜”二字,即应该吃什么,不应该吃什么;应该怎样吃,不应该怎样吃,都有“说法”,并能从宗教经典中找到依据。一个教徒是否按教义宗旨去置办礼宴,成为他对该教是否虔诚的主要标志之一。 因此,接待宗教人士,操办宗教礼宴时必须遵从各个宗教的饮食戒律和饮食习俗。 各宗教宴席的特点: 佛教: 大乘佛教是“只吃朝天长,不吃背朝天”,即仅吃粮豆、蔬果、菌笋等植物性食品,不杀生,忌荤腥,同时禁食葱、姜、蒜等辛香类菜蔬。小乘佛教是“只要不杀生,也不禁荤腥”,无论是临时出家的孩子,还是终身皈依佛门的老僧,清晨都托体沿门化斋,施主给什么吃什么,不得挑剔。他们还遵守“过午不食”的清规,但可饮茶、喝果汁。东南亚国家的僧侣持过午不食戒,因此宴请他们时必须于中午11时左右开始,不要过午。另外,他们还遵守“不予不取成”,饭菜不交到他们手上,他们不能自取。因此设宴时,待饭菜摆好后,招待人员应以手示桌,表示给予或供养,他们才会开始用餐。 3 /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