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迁移应从课堂抓起.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454777 上传时间:2021-12-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知识迁移应从课堂抓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知识迁移应从课堂抓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知识迁移应从课堂抓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知识迁移应从课堂抓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知识迁移应从课堂抓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知识迁移应从课堂抓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知识迁移应从课堂抓起.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知识迁移应从课堂抓起摘 要: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好几个年头,着重培养 学生的能力已经深深地扎根于每一个教学工作者的心中。教 学手段千千万万,各有所长,但其实质只有一个:就是以培 养学生的能力为根本宗旨,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 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和方法,那就是使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因为能力 的形成与发展一定是通过知识的迁移不断完善与发展起来 的。关键词:能力发展; 知识迁移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3315 (2012)04-035-001教师在教学中怎么样才能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呢?一、温故而知新,促进知识向纵

2、向迁移 知识的迁移过程是从旧知识迁移到新的知识,从已知的 知识迁移到未知的知识。既然是先前的学习对以后学习的影 响,那么它的迁移就必须以先前学习的知识为基础。 “温故” 就是对旧知识的重现。 “知新”就是建立新的知识框架和学 习心向。温故而知新指的是利用已存在头脑中的知识,去影 响和促进新知识、新技能的理解,沟通新旧知识,形成新的 认知结构,促进知识迁移。如讲函数的时候,为了引进函数的定义,我们可以采取 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方法。师:对于2x + 3y = 24,这是一个关于 x、y的二元一次方程,那么这个方程有多少个解呢? 生:有无数个解。 师:既然有无数个解,请任意给出它的 3 个解。生: x

3、=3y=6 x=6y=4 x=9y=2 师:用这种方法,我们可以任意给出一个 x 的值,经过 代入后求出相应的 y 的值。生:是这样的。师:那你从中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生:可以看出 x 和 y 是通过方程来联系的,有一个 x 的 值, y 就有一个值与它相对应。生:还可以看出x的值在变化的时候,y的值也随之变 化。师:讲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把方程变形,用 x 的代数 式来表示 y。生:y = 8 x。师:这个式子能更好地反映出 y 与 x 存在的关系,对于x 的每一个取值, y 都有唯一的值与之对应,我们把这种关 系称为是函数关系,把这样的关系式称为是函数关系式。从上例可以看出,老师只要利用学

4、生认知结构里的二元 一次方程的知识稍作点拨,学生就能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去认识新知识和理解新知识。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生把新旧 知识联系起来,促使其同化,就能建立新的认知结构,从而 使知识实现由“故”到“新”的纵向迁移,不但使“故”得 到巩固,而且使“新”站稳脚跟。二、举一反三,促进知识向横向迁移 大教育家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主张他的学生学习要“由 此及彼”,这对于我们现在都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这里边 所说的“由此及彼”其实就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是要 求学习者通过思维,把握所学内容的实质,找到与它相应的 知识关联,从而把当前的课题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显而易 见,通过“举一”即获取知识到“反三

5、”即知识的实际应用 来促使知识迁移的发生及收到效果,从而达到“教而不需要 教”这一目的。例如:四边形 ABCD中,E、F、G、H分别为 AB、BC、CD、 DA 上的中点,试判断四边形 EFGH 是何特殊四边形, 并说明理由。解:连结 AC 、 BD E、H 分别为 AB、AD 的中点 EH II BD F、G 分别是 BC、CD 的中点 FG II BD /. EH IIFG同理可说明EF/ HG 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讲到这里时,我就要求学生进行“反三”即反思性的探 索:既然四边形 EFGH 一定是一个平行四边形,那么它能否 变成为一个更为特殊的矩形、菱形、正方形呢?如果可以的 话,

6、那么四边形 ABCD 要具备什么条件呢?通过这“反三” 知识的纵向迁移,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还挖掘了学 生思维的深度。 通过探究使学生发现四边形 EFGH 的形状只 与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BD的关系有关:当AC = BD 时四边形EFGH为菱形;当 AC丄BD时,四边形EFGH为 矩形;当AC = BD且AC丄BD时,四边形EFGH为正方形。 研究到这里,才可以告一个段落,不探究出个水落石出决不 收兵。从以上分析可见,在教学中运用“举一”进而“反三” , 使学生能把学得的知识与技能重组和扩大,形成内容更全、 层次更高的认知结构,从点到面、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地进行 知识迁移,从而形成

7、了密切联系的“互联网络知识系统” 。三、提升创新能力,促进知识向实用迁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之魂” ,没有创新,知识再多也 无用,所以我们主张知识要活学活用,要把学到的科学文化 知识融汇到生活中去, 去解决, 去创新。 我们平时所讲的 “难 者不会,会者不难” ,其实就是看你能否对已有的知识实现 迁移,把它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把在新的情境中碰到的新 问题归入一定的知识系统中, 使之产生同化现象, 再去解决。 创新并不是难,把创新称为解难题那就大错特错了。创新是 一种运用,是把知识的用活用实,是把知识向实用迁移。比如,某公司在制定下一年某产品的生产计划,已有如 下数据:生产此产品的现有工人数为

8、400人;每个工人的年工时约计2200小时;预测下一年的销售量在 10万到17 万箱之间;每箱需用工 4小时,需用料10千克;目前 存料 1000 吨,今年还需用 1400 吨,年底可补充 2000 吨。试根据上述数据确定下一年可能的产量,并根据产量确 定生产人数。这一题是知识实用性的很好例子,是把不等式的运用与 生活实际相联系。可设下一年的产量为 x 箱,需用 y 人,则 有由劳动力因素可得:4x < 400 X 2200,得x < 220000 ;由原料因素可得:10x< (1000- 1400 + 2000) X 1000,得 x < 160000;由销售因素可得

9、:100000< x< 170000。综上所述得:100000 < x < 1600004X 100000< 2200y < 4X 160000,得 182< y< 290以上所说的只不过是在课堂上运用迁移规律来促使知 识迁移的一些途径和方法。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所运用 的方法远远不止这几种,我们教学工作者可以仁者见仁,智 者见智。不过可以肯定地说知识的迁移是“教学最后必须依 托的基石”,在整个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在 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就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知识的迁移能 力,从而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 扎实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