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说课稿.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460324 上传时间:2021-12-0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故都的秋》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故都的秋》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故都的秋》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故都的秋》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故都的秋》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故都的秋》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故都的秋》说课稿.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故都的秋说课稿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故都的秋。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和语文教学的基本原理,从本文自身的特点出发,我准备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故都的秋选自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课,是一篇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写景抒情散文。在学习过程中,根据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让学生通过鉴赏品味语言,把握文章的思想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 知识与技能:理清全文脉络结构,了解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

2、; 2、过程与方法:揣摩文章语言,通过理解本文“情”与“景”的自然融合,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联系文中展现的五个秋景片段,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进一步体会散文“形”与“神”的有机结合。 难点:体会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所流露出的内心情感。 四、说教学方法 1教法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散文并不陌生,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而且大部分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的能力主要还停留在初读和泛读上,思维

3、能力和审美能力仍在形成之中。根据学生的这些情况,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诵读法。美文需要美读,因而把学生的诵读提到首位,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合作讨论。点拨法。在感受故都秋之美时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更好地体味作者的感情。 探究讨论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写作方法和语言特色,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唤醒他们的审美体验。2学法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我强调以读为主,倡导自主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具体方法如下:(1)课前预习法(课前预习,了解作者、作品等相关知识和背景,寻找有关描写秋景的诗文)(2)诵读感知法 (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3)合作探究法 (学生自由选择课堂任务

4、、合作伙伴,组织学习讨论,分析解决问题)五、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我设计以古代文人墨客咏秋的诗词以及关于秋天的图片导入,引导出课题故都的秋。 (二)解题 “故都”指的就是北京,也称北平,一个“故”字不仅道尽了历史的苍凉与厚重,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文章无所不在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气息。(三)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在这个环节,我将让学生找出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的关键性句子,即文章的“文眼”“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此时学生很容易判断出“清、静、悲凉”指的是“情感”(四)精读课文,品味意境承接上个环节,该环节要求学生精读课文,通过冷暖色调的判断,声音的体现,环境的描绘

5、来找出文中景物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进一步引导学生们归纳段落大意,从而总结出五幅秋景图。(五)设疑讨论,体悟情感本环节中,教师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们分组讨论,体会文章中作者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以及深沉的爱国之情。六、说课后作业运用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法,写一篇关于自己喜爱的景或物的抒情散文。七、说板书设计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我设计的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学习写景状物散文,本单元的学习必须反复阅读,用心品味,感悟所写之景,所言之情。故

6、都的秋是郁达夫一篇颇具特色的散文,1934年8月写于北平,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描绘了“秋院清晨、秋槐落蕊、秋蝉残鸣、闲话秋凉、胜日秋果 ”等画面,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完美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学情分析: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朱自清写的荷塘月色,所写景色较为具体,考查的是学生的形象思维。而本文所写的秋味则是抽象难把握的,对学生的逻辑思维提出了较高要求。高一学生还没有养成圈点批注的阅读习惯,阅读中不能准确捕捉重点词句,通过学习力求帮助他们学会鉴赏散文,把握主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怎样

7、扣住“清”、“静”、“悲凉”来写故都的秋;怎样把故都的秋与南国的秋进行对比;如何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通过理解本文“情”与“景”的自然融合,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德育目标:那就是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设计思想: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读写结合。教学重难点:重点:联系文中展现的五个秋景片段, 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进一步体会散文“形”与“神”的有机结合。 难点:体会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所流露出的内心情感。 教时安排:一课时教

8、学方法:导读法,点拨法教学流程:一、由题导入,温故知新在背景音乐长亭送别中让学生欣赏几幅关于北方秋天的图片,之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也可以引用别人的诗句来说。每个人对秋天的感受是不一样的,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郁达夫先生笔下的秋天又是怎么样的呢?二、解题 “故都”指的就是北京,也称北平,为什么作者用“故都的秋”作标题而不用“北京的秋”或“北平的秋”?学生讨论回答之后明确:北京历史悠久,秦汉以来,它一直是中国北方的重镇,辽、金、元、明、清均定其为国都, 一个“故”字使标题具有文化底蕴和历史气息。三、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抓住“文眼”“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

9、,来得静,来得悲凉。”四、精读课文,品味意境1、学生精读课文,找出文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明确:通过景物:破屋、碧绿的天色、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日光、牵牛花、秋草、槐树、秋蝉、秋雨、枣树等等。五幅画面:秋晨院落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鸣图,秋雨话凉图,秋枣奇景图2、以“秋晨院落图”举例,指导学生分别从色调、声音、环境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明确:冷暖色调的判断。无论是碧绿的天色还是蓝白的牵牛花,都是恬静安谧的冷色调,这点学生很容易能判断出来。这些冷色调能体现文眼中的哪个词呢?问题自然产生,而学生也能答出“清”这一特点。声音的体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很细小的,但作者依然能

10、够听见,正应了那句古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动写静,由此学生可以很快明白这些景物体现了文眼中的“静”。环境的描绘。作者租的是一椽破屋,在院子里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蓝朵,感受秋意。两个“破”字会让学生很自然地得出“悲凉”这一感情基调。3、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根据第一幅图的赏析方法自由讨论并分别找出其余图中景物如何体现“清、静、悲凉”? 五、设疑讨论,体悟情感作者在此文中是“悲秋”还是“颂秋”呢?联系背景,明白郁达夫先生联系当时国家山河破碎、内交外困的现实,为了保住祖国美好的东西,“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不仅抒发了赞美、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也表现出了深沉的爱国

11、之情。看似是秋天真实的自然色彩,实际上是作家内心情感的投射,是“形”与“神”的完美结合。六、延伸拓展欣赏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接着让学生用文章里出现的景物为内容,仿照天净沙 秋思的写法,当堂写一首关于故都秋景的的小令。例如:碧天破屋浓茶,落蕊疏草蓝朵,衰蝉冷雨闲话。故都秋至,赏秋人在天涯。七、课后作业运用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法,写一篇关于自己喜爱的景或物的抒情散文,可以将描写角度放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上,绘形绘声绘色。八、板书设计故都的秋郁达夫1、 秋晨院落图2、 秋槐落蕊图3、 秋蝉残鸣图4、 秋雨话凉图 5、秋枣奇景图(形)(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