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 本单元我们认识了本就熟悉的空气和氧气,氧气是我们初中化学接触的第一种重要气体,其性质、制取成为我们学习的重难点,学好这一部分知识将为我们后面的学习提供方法,奠定基础。我们本节课的研究任务是对空气和氧气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加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便于理解记忆,同时对重难点知识经历一个新的认识、回忆、整理的过程,将基本概念和原理用于具体的解决问题之中,形成能力。二、 学情分析我们现在进行的是单元复习,学生已经学习过所有的新课,现在需要学生将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体系。之前有训练过学生自己画思维导图,本节课我们从一张思维图入手,先让学生自己认
2、识本单元知识之间的联系。然后升华到如何处理考试中题目,最后进行习题的强化训练。三、 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的组成,掌握空气含量的测定;知道氧气的主要性质和用途;掌握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能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2、通过总结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和学习方法。3、体会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的过程和乐趣。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1. 空气的组成及氧气含量的测定2.氧气的性质和实验室制法 难点:引导学生将知识系统化并能熟练的运用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单元复习引入 展示考纲(2019考纲要求)学生读考纲,明确考点1. 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体积含量。2. 空气对人类
3、生活的重要作用。3. 氧气的主要性质和用途.4. 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5.掌握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原理、方法、操作。加深对考点认识,有助于引起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过渡到本单元的考点考点一空气(10年9考)1. 空气的主要成分及用途(10年3考)2. 纯净物和混合物3.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详见实验突破栏目)(10年3考)4. 空气的污染与防治(10年7考) 学生回答各点的详细知识,并完成相关习题了解空气中各气体的用途,空气是混合物,以及空气污染和空气的保护考点二氧气的性质(10年7考)1. 物理性质2. 化学性质(10年7考)1、 回答氧气具体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 各种物质在氧气中燃
4、烧的实验现象3、 注意事项习题检验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明确实验现象和结论的关系考点三氧气的制取(必考)1. 氧气的工业制取(10年1考)2.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必考)1、 先回忆氧气的工业制法(物理变化)2、 默写氧气实验室制法的方程式3、 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组合)4、 真题练习必考点,巩固基本概念和原理,发现规律,考点四催化剂与催化作用(10年7考)1. 催化剂:一变两不变2. 催化作用:改变速率选择题训练实验设计题的练习练习实验设计语言的规范性,多让学生说,注意控制变量法的应用考点五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10年6考)1、 化合反应的定义2、 分解反应的定义3、 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的关
5、系 提问化合、分解反应定义,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考真题演练本单元是以实验为主的教学,在考试中有很多实验题,现在就两个实验进行强化训练1、 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2、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一、1、回顾实验原理、装置、药品的选择、现象、结论2、 重点在于对实验的改进3、 相关题目练习二、1、 发生装置(控制速率、发生和停止)2、 其他知识点拓展训练知识的迁移运用,学会拓展课堂小结再次让学生说一说,中考本单元都考什么,以什么题型为主总结能力的锻炼六、 板书设计1、 空气(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助燃性、氧化性2、 氧气的性质3、 氧气的制取 反应原理:2KMnO4 K2MnO4 + Mn
6、O2 + O2 2H2O2 MnO2 2H2O+ O2 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4、 催化剂:一变两不变5、 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七、 习题实验1:为探究红磷燃烧后,氧气是否有剩余,设计并完成下列实验。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点燃燃烧匙中足量的红磷,迅速放入集气瓶中红磷逐渐熄灭红磷熄灭后,将该集气瓶放入盛有热水的大烧杯中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1)热水提供的热量能引燃白磷,主要利用白磷_的性质。(2)在进行上述实验后,用测氧气浓度的传感器测得反应后装置内 氧气浓度为3.21%,因此用红磷或白磷_(填“能”或“不能”)准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3)小明通过查阅资料,利用铁粉、炭粉、氯化钠等物质又进行了
7、实验(装置如图)。8分钟后测得的数据如下表:实验前的体积实验后的体积集气瓶内空气烧杯内蒸馏水烧杯内剩余蒸馏水131 mL90.0 mL63.6 mL计算出空气中的氧气含量约为_(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实验2:根据下列装置结合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_。(2)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发生装置应选用_(填序号,下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3)若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_,该装置有一个不足之处,你的改进方法是_ 。(4)实验室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若从控制反应速率和节约药品的角度考虑,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5)若用F装置收集氧气,当导管口_时开始收集。(6)小丽和她的兴趣小组探究“排水法收集氧气时机的选择”,用加热高锰酸钾进行了相关实验。【提出问题】“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排出的氧气比较纯净”,事实如此吗?【设计并实验】采用加热高锰酸钾分解产生氧气,测定不同时刻从试管排出的气体中氧气的浓度。在加热药品的第1时段后期(1116 s),气泡已经连续、均匀且快速冒出,此时排出气体中氧气的浓度最大只有_%左右。“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排出的氧气已经比较纯净”的说法是_(填“合理”或“不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