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诗】(上).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475009 上传时间:2021-12-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写诗】(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如何写诗】(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如何写诗】(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如何写诗】(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如何写诗】(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何写诗】(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写诗】(上).docx(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如何写诗】(上)一、创作诗词时如何选景:我们学习诗词就是让我们的思想境界融进唐风宋韵的境 界中,让我们去追寻那诗词文化的本源,从一件件精美典雅 的诗词艺术品中,去寻找我们诗意的灵感,从那一曲曲古乐 之风中,陶冶我们诗(人)性的升华。诗词创作本身,就是艺术创作,在我们用心地写诗填词 时,我们自己无疑也是高贵的艺术家,这不需要谁来给我们 加冠,而是我们用自己的心灵去融汇这历史的云烟,我们用 词句,去实现自己心灵与大自然的对话。忘掉自己的俗尘之 事,唯艺术的生命,才是永恒而瑰丽的。我们学习写作诗词时,最难把握的是什么?说来可能大 家不能相信,最难把握的,其实就是对我们最熟悉的事物的 描述。写诗填词

2、,景物描写看着很简单,高山、大河,花花 草草、莺莺燕燕,这些好象随手都可以写上。现实中我们的 注意力往往不在这景物的描写上,而只去注意怎么去写我们 的相思、喜怒等等这类情意上的表达上面。比如,起句写了个“明月当头照,次句就常常去写上 “红 枫惹笑颜”。我们知道写诗词也要遵循自然规律、掌握最普 通的自然常识,明月写的当然是晚上,但月光再明亮,那时的枫叶也不会是红的,那月下的花儿也不会显示由红黄绿 的,而只能是黑白色的一团团一片片。这是最普通的自然常识,月夜下,去看看院子里的花是什么颜色就知道了。这道理作者知道不?肯定知道。但是知道了为什么还要这么写呢?这就是因为,写作时,对景物描写的不够重视。我

3、们常说到的一句话是- “诗言志,词言情” 。这“志”就是心绪、是感觉、是情志,我们写诗填词时,所以就多是奔着这个目标就去了,急不可耐的想大抒心志,大吐块垒。可是,我们是在写诗啊,既不是去娓娓言来说情话,也不是大喊大叫放高声,而是在做诗词。诗词是什么东西?就是让你不能有话去直说,要拐个弯儿来说它,要把话儿变成画儿,用你的话去做一幅画,让这画的画意来代表你的语意。我们常听有人说意为先,这话初听是很有道理的,写诗嘛,不就是为了表达一个“意”吗?所以,强调意是没啥错的。但是,说这话的人,往往目的不是在如何重视这个意的表现,他的真正目的,只是在于他对形式(格律等)的轻视或惧怕,以强调“意”来掩饰他不懂“

4、形”的尴尬。什么叫“意”啊?没有形的承托,意在哪里?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你所说的“意”是孤魂野鬼没形体吗?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不要去轻信那些所谓“意在形先”的论调,那只是空乏的毫无价值的口号式说法。不论说这话的人是多么名气大,甚至是所谓的伟人。我们只尊重客观的艺术规律,而不必盲目去跟从“羊群效应” 。我们的观点是,不仅仅对诗词体裁上的“形” (格律等体裁格式要求)要重视-对这个的重视程度,甚至要重于所谓的“意”,而且,在写作过程中,对有形的物象(如风景,事物等),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对这个“形”的重视程度,也要重于所谓的“意”的直白表达。所以,从艺术表现的角度来说:景语,要重于情语!在这里我要强

5、调下,写一首好诗就是要使形与意的完美结合,没有形,你写的是什么?人家不可能承认你的。有形无意,只能说是金玉其外,徒有其表。我们在写作时,把更多的精力应该放在我们作品中的“景语”之上。也就是说,要用主要精力,去布置安排,去设计我们的诗中“画面” ,让它更协调,更新颖,更精彩。可以这么说, “画面”设计的新颖奇妙好看,那所谓的情志,也就是所谓的“意” ,其实是呼之即出的。 (当然,有些景是需要作者自己去告的,要造的无痕,造的合理、造的使人相信。 )甚至,这“意”就已经在这“诗画”之中了。在美感的表现上, 我们可以这么理解 -诗意就是画意, 画意就是诗意!词感就是乐感,乐感就是词感!诗词作品,就形同

6、与音画艺术,只是,我们用文字的形式把它表现由来,用文字的手段 实现这种美的通感。(我们所说的诗情画意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随便拿一首唐诗来看看,景语是如何表现的。看一下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分明是一首思念之诗。可是,我们没有看到这类“思 念”啊,“想你”啊,“愁断肠”啊,“泪满面”啊这类的描 写,义山只是给我们把画面展现由来了。他这就是用景语说 话。他展现的画意,是否就是我们所追求的诗意? 一切尽在 不言中,是不是更有味道?什么味道?这就是诗味!那些老干体们直白的,声嘶力竭的口号式的诗,怎么和这样的诗来比啊?做诗写景, 其实,不是真实

7、的去摄影拍照, 不是如实的去现场写生,而是把所谓的“意象”推由来。关 于“意象”和“意境”,我们前面也讲过,不知大家有时有 时有空拿由来看看?大家要注意哈,我们所有的课件并不是 我个人所 写,有也是有一小部分,大部分都是资料性地在 各种期刊、网络、大师课件以及我们做学生时收集的讲座资 料整理而成,值得收藏和学习。我们回到“意象”二字,一个是意,一个是象,象,就 是具体的实在之物象,而意就是你对这象的感知和认识,“意 象”就是现实具体的物象在你感觉中对他的形象定向。这个“象”是固定不变的,而这个“意”是活的,是随着你的情绪而变化的。比如说李义山这诗里的“夜雨” ,就是一个意象,夜是夜,不变的形象

8、,雨是雨,我们都熟知的,但是,我们说到“夜雨” ,就会有一定的条件反射,我们会联想到那漆黑的夜里, 淅淅沥沥连绵下雨, 那是什么样的感觉, 寒凉, 阴冷,以至于使我们感觉到凄凉,孤独,空寂,伤感, 。这样的感觉之下,我们最需要什么?当然需要的是温暖!而妻子、父兄、朋友这样的亲切之人,是不是常在这时被想起?所以,一说到“夜雨” ,我们自然就会有这样的联想,这样能使自己产生一定情绪感觉的物象 就是意象。这个“夜雨”的意象如此的意蕴深远,甚至让义山不惜重复笔墨,短短的 28 字中他连续两次写上了它。我们在这里看到了什么?看到了两个画面,一个是孤寒中只身在外的游子,夜雨中思念远方妻子的情状,另一个画面

9、是画中画,是在这个游子脑中形成的想象中的画面,和亲爱的人秉烛夜话,温馨恩爱时的情状。李商隐是晚唐的一大才子,著名的诗人。却一生落寞不得志。他别妻离子的远赴边疆,也是因为遭受妻子娘家的背景,被牵连到牛李的党争之中的。可是,流浪天涯,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却不能割舍自己的亲情。在他的另一些诗作中,也同样表现出对妻子的恩爱之情。恩爱之深,思念之切,够深了,可是,我们并没看到他使用什么想念啊,哀伤啊,那类的语言表达。他熟知诗体的艺术表现手段。他在诗中不断地给我们展现一幅幅画面,或是连环画,或是系列画,或是画中画,那画意中流露出的,又岂是直白的语言所能表现出来的?我们写诗,一般都要有一定的景物描写的,而这

10、景物写什么呢?以景起诗,是很通常的写法,以景结篇,也是常用手段,诗中的情景如何交融,是我们不断遇到的大问题。说写诗如作画,不错,美感是相同的,但是,写诗毕竟不等于做画,写诗歌,甚至象在拍电影。诗中的画,不是呆板固定的,而是流动的,甚至可以是跳跃的, 可以把镜头推回到 N 多年前, 也可以把镜头调向未来几多年。可以把镜头伸到宇宙深处,也可以把镜头微距拍到很细致的微小处。镜头拉来推去的为了什么?就是为了我们情意表达服务的。比如上面说的义山这首诗,就是做了这样的画面推拉。我们前面说了,夜雨,会带给我们一系列的感觉和联想,那么,这种联想的镜头,也可以反推回去。他想妻子了,他就感到了孤单,他孤单,就感觉

11、到一种清冷和孤寒,而最常能代表孤寒意象的, 当然就是夜雨。 他, 把这夜雨借来入诗,也是很自然的。其实,他写这首诗的时候,未必就真的当时窗外在下雨。也就是说,当时外面是否真的在下雨,或者是否真的是夜晚时分, 其实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 他想老婆了。 为了这个想,他可以借景,他可以把自己的情,移情入画。注意我们上面这一系列推论。想念了 -孤单 -清冷 -夜雨-成画入诗。这个推论,也可以逆推。这样的思维方法,其实,就是一系列联想和想象。那么,他选用的这个夜雨,就是很合理的,很恰当地渲染了他当时的心情和感觉。其实,看前人的一些作品,我们都可以看到他们对景物是如何描写的。景物的描写,绝对不是零散而无序

12、的。真的就如那艺术的画面推拉过来,一层层递进,一幅幅展现,那精彩的画面变换,也是具有一定的艺术构思的。有时看着各不相同,其实,所表现的蕴意是有一定的内在脉络联系起来的。下面, 我们不妨重新来看一下前面多次说过的杜甫的 登高诗,以审美的视角来看,以欣赏画面的视角,来品位他诗里的意象是如何的组织。我们要看的,是他对景色做的是如何的描写,老杜诗里的画,又是什么样的构图和构思。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里不多做诗词赏析了,把它展示在这里,我们自己可以层层分析欣赏。欣赏诗画之美只是一个方

13、面,更重要的,是借鉴到我们自己的笔下来。我们又该如何去构建我们自己的诗中画面?如何让我们诗中的画面流淌出我们自己的心绪情致?具体到我们自己写诗时,如何去取景,如何用诗的语言去构建我们自己理想的画面。二、写诗切忌“孤平” ,怎样理解“孤平”?孤平这个概念看似简单,说起来真的很难一下说的清,并且各种版的教材的讲法都是不一样,包括王力大师所说也被很多老师认为不全面,我们也不可能通过一两次的讲课大家就能熟练掌握,毕竟我们还是初级班,是入门阶段,要在多写中去把握。因为孤平是诗之大忌,既然我们今天走进来了,就必须弄懂它,驾驭它。所谓“孤平”的问题,其实是清朝学者提出来的,是根据对前人的诗作进行大量的分析,

14、总结出近体诗所应该避讳的一个特点,进而提出这样的一个概念。最早的版本,应该是在广声调谱里(作者:李汝襄) 。而对“孤平”确切给出定义的,是董文涣先生。他在所著的声调四谱图说中明确提出,孤平-就是被两仄声所夹的单一平声。台湾的林正三先生所著的诗学概要采用的也是董文涣的孤平定义。关于“孤平”的定义,现在大陆学界,普遍流行的是王力老师诠释的概念- “除了韵脚的平声字外,只剩一个字是平声字,称为孤平 ”从百度上查,也是这样的说法,而且限定了,孤平只发生在平声脚的字句上。这样的说法,说起来很简单,所以大陆学界都喜欢采用它,但是,这样的说法,却很含糊,它只限定了“仄仄仄平仄仄平” 这样的句式为孤平, 五言

15、上, 则是仅 “仄平仄仄平”算孤平。把孤平局狭隘地限在只是平字收尾的这个句式中。可是面对“仄仄仄平平”这样的句子,它就解释不了,只能再费一次力气另行说一下“仄仄仄平平”不算孤平,这不是和自己的定义自相矛盾吗?难道 “仄仄仄平平” 的句子,必须将首字的仄换成平才算不孤平?王力老师的这个定义,他自己学说也解释不了的,我们很多人却盲目地相信。而这个问题,用“仄平仄”这样的定义就很清晰的明白了 - “仄仄仄平平”句中,不含有“仄平仄” ,不能当做孤平。还有,讨论所谓的“孤平”如何,这本身没什么意义,讨论“孤平”是为确定什么样的句子属于拗句,进而如何去避免及挽救这样的拗句。例如,正规的律句“平平仄仄平平

16、仄” 如果被常说的一三五不论把第五字 “不论” 了, 变成 “平平仄仄仄平仄” ,这算不算拗句?这当然算!而且是必须要救的拗句,但是,如果按前面定义的说法推论,这就不是“孤平”了,就不需要救了?实际上,正是有人这么判定的,说是“平平仄仄(仄)平仄” 这样的句子不需要救的。而我们大家都知道,这是标准的拗 句,这需要通过“对句救”(改变对句第五字的平仄)来实 现。如按现在我们所说的“仄平仄”的孤平定义,这样的句 子,同样是属于犯了 “孤平”,而且是更严重的孤平。它因 为离音节(句脚)更近,所以,对音律产生的破坏作用是更 大的。救,是为了补救孤平所造成的拗句。我们总结的规律 是,所有的拗句,都是由“

17、一三五不论”引起的(包括三仄 尾和三平尾这样的句)。有的拗句可救,比如由孤平产生的拗句,是可救的。有 的拗句不可救,比如三仄尾和三平尾。依据古人已有的说法 “拗而能救,即不算拗”,那么,所有孤平所造成的拗,在 拗救之后,都不算拗句了。而不可救的拗句乃至由律病句, 则是不被允许的。由此我们可以看生,对于概念的理解,决定着我们对写 作方法的如何掌握。为什么对这个问题进行反复的多次的论 证和分析?因为这确实是困扰着我们很多人对近体诗格律 的理解和认识。概念上的含糊不清,也必然影响着我们对体 裁的认识不足。而对格律类体裁的尊体意识,是对写作这类体裁时具有 关键性的基础作用。文体正然后而谈文意,文体不正

18、,文意则无从谈起,文意无视体裁的规矩而任意发挥,实则是属于天方夜谭式的想法。这里捎带阐明一个观念是,体裁和诗意,是不同类的概 念,而常识告诉我们,不同类的概念是不可以做比较的。所 以,“意”重要,还是“形式”重要,这个被无数人争来争 去的说法,其实是属于一个可笑的悖论怪圈。打破这个怪圈 的途径是,冷静下来,分清“形”和“意”分别是属于什么 性质哪个范畴类的概念,则无须再争。学术理论正确与否,是由客观的合理性决定的,而不是 由名气所决定的。孤平仅是指“仄平仄”现象,如此的定义 清晰而明了,为什么一些人就不喜欢接受呢?让他自己说, 他又说不明白。因为,由于自己的一知半解,被大师的名气所误。对一 个

19、概念的认识,也是由知识底蕴来决定的,如果你看过声 调四谱这本书,就可以知道个中究竟,对我们讲两仄夹一 平就是孤平就能理解了。遇到不懂的,我们可以多问几个为 什么,可以去查阅一下相关的资料来丰富自己,而不是去急 于否定什么。我们现在所认识的,未必就是很全面而正确的, 学术永远是在争论中发展,在总结中完善!三、如何体现诗的艺术特征且怎样来表现它:前面是讲方法思维,讲概念,也顺便温习了我们对格律 诗中关于拗救的一些常识。下面我们还来继续谈我们的写作方法问题。前面我们曾经讲过诗与画的一些联想关系。面对 一处景物,可以用画笔直观的把它画出来,但是,用文字,怎么去表现呢?我们说一切艺术皆是现实的再现和反映

20、,都是“摹仿自然“ 的结果,这是艺术的共同规律。画与诗除了共性外,却也是有区别的,绘画或雕塑等造型艺术,主要是通过线条或色彩来表现的,诉诸对象是人们的视觉。而诗是通过语言和声音来表现的,诉诸对象是人们的听觉。视觉艺术适合表现的题材是并列于空间中的全部或部分“物体及其属性” ,而听觉艺术适合表现的是持续于时间中的全部或部分“事物的运动” 。也就是说,造型艺术是属于空间表现,诗歌艺术是属于时间表现。而二者,在美学表现力上,又可以突破界限进行互相渗透。艺术美感的享受,是人类共有的。所以,我们在探讨关于诗词创作的方法时,不妨从深一点的层面,去悟懂它。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到: “诗有有我之境,有无我

21、之境, ,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 “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 也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王国维在这里说的,其实就是论证形象思维与感性思维的辨证关系。如果换个较通俗点的说法,就是写诗和绘画等艺术,是具有一定的共性的,都是人和自然的对话。也就是“形象思 维“和”感性思维”的辨证统一。我们寻常写诗吟句,其实无所谓高深或艰涩,我们要弄 懂的,是那种美感的通感性,以及表现手法的互借特点。如 果只是把写诗填词当做是文字游戏,那去写个打油诗就足够 了,但是把诗词当做文化来看待,感觉就大不

22、一样了。写诗本身不是多重要的事,重要的是,我们通过诗词这样的载体,来反映我们内心的世界, 来书写我们自己的感悟, 来描绘我们与自然的一中情感互动。把握艺术创造的规律, 就能更好的去驾驭它,完成自己的诗意发挥。我们写诗,主要是抒发情感。而我们的情感不是空穴来 风,如王国维所说,“情感,也是一种境界。它是外部世界 和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互动和交融那么,我们具有什么 样的情感志趣,我们就会有选择地去看待,甚至去寻找和这 情感相适应的外部氛围。我们忧伤悲愁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天是灰暗阴冷的,我 们会更容易和那秋雨萧萧的景色融合到一起。如果开心愉 悦,就往往看什么都阳光灿烂。 境由心生,斯同此理。同样, 不

23、同的景色环境,也一样对我们的心绪产生影响。我们对诗和画的关系如此重视,是因为相同点非常多, 表现手段也很接近。 所以,往往互相借用和渗透。 画面直观, 线条和色彩,真实地给视觉以直接刺激,进而形成一种感觉上的反应,会直接影响我们的心绪和情致,而写诗,实际上是这个“影想过程”的逆推过程。画的客观性更强一些,侧重于以“境”托“意” 。诗的主观性更强一些,侧重于以“意”带“境”或造“境” 。表现手法上,诗会用间接的方式去表达,而画则可以直接呈现。其实,诗词的艺术特点,不仅仅局限于和绘画或雕塑一类的造型艺术进行联系和比较,和它可以具有通感效应的还有音乐艺术领域。 古人云: “文有声韵, 可以吟咏者谓之

24、诗”诗言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在毛诗序 (也称诗大序 )中,是这样说明的,意思是-人们情绪的表达常常是,心有情绪块垒,则诉之于言。语言表达不足时,则加之以嗟叹。如果嗟叹也嫌不够,那么就想去歌咏。如果歌咏还是觉的不够过瘾,则手舞足蹈之。而诗词的音乐属性,正是切合了人们情志表达的一种有效途径。诗之平仄的抑扬顿挫表现的是一种音乐般的节奏美,诗之押韵又体现了那种旋律美的特性。可言可诉,可嗟可叹,可歌可咏。如此看来,诗词,实则不是我们一般看来这么简单,不仅具有画意,又具有音乐意义,其实,还远远不止这些,他还具有哲学、社会等更多方面的意义。以尊重艺术的态度去尊重诗学,以敬仰文化的虔诚去敬畏诗学,无疑是我

25、辈最起码的治学观念。在具体方法研究之前,明确一些理念,对我们研修诗来说,至关重要。今天讲的是一些诗的基础理论,但它也是“工具性”的 知识,这些工具是为我们诗意服务的。我们如何写诗,就应 该从如何绘制我们自己的风景人物画来开始。从哪起笔,如 何选景?作业:新的一年又开始了,我们怎样给自己一个目标,我们如 何去争取属于自己的未来?本期作业就写一首励志的诗,豉 励下自己!律、绝、韵不限,杜绝老干体。发几首古人的诗给大家参考:劝学颜真卿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黑发不知勤学旱,白首方悔读书迟。狱中题壁谭嗣同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遣兴袁枚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心始安。阿婆还是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劝学朱熹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西游记吴承恩人心生一念,天地悉皆知,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雪梅卢梅坡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风雅颂课件/铃歌编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