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下广东高校金融科技人才培养研究.docx

上传人:奥沙丽水 文档编号:125316 上传时间:2025-07-1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4.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下广东高校金融科技人才培养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下广东高校金融科技人才培养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下广东高校金融科技人才培养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下广东高校金融科技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科技+金融将加速湾区市场对金融科技人才的需要。文章剖析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结合国内先进实践经验和理论提出可行性建议,以期满足大湾区对金融科技类人才的需求,为中国市场经济建设效劳。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科技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G642文档编码:A粤港澳大湾区开展目标之一是开展科技金融试点,加强金融科技载体建设,金融科技将金融和科技相结合,有助于金融机构转型升级。而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开发金融产品的主力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的建设,那么为培养金融科技类复合型人才提供了资本和技术

2、的土壤,也为湾区建设提供了高素质的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因此,粤港澳大湾区内高校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如何与区域资源和人才需求相匹配,有其探讨的价值。一、大湾区建设对金融科技人才培养的影响一大湾区建设下广东金融人才的需求现状粤港澳大湾区内正大力开展特色金融产业,迫切需要能为金融业开展效劳的创新型、應用型人才。以金融产业为支柱型产业之一的深圳市为例,研究说明,深圳市中初级金融人才需求总量大,但这类人才往往靠外部引进,自给率仅35%。根据?证券时报?调查,2021年中国特许金融分析师CFA持证人数只有5000人,深圳有400人,占全国总数的8%【1】。深圳作为中国四大金融中心之一,金融人才需求极大,中初

3、级人才内部自给动力缺乏,高端金融科技类人才又异常缺乏。二广东高校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当前金融科技开展的特点有三:一是技术层面日益成熟,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信息技术开发数字化金融效劳,改变了投融资决策、风险定价以及信息采集等;二是一批互联网科技企业进入金融领域,成为金融科技的主导力量,影响传统金融生态;三是传统金融模式已不能适应网络化开展,传统金融机构或被动或主动地应用科技创新金融产品,成为金融科技领域的主体。广东各高校为顺应大湾区的开展,设置了相关课程以培养金融科技人才。如深圳大学设数理金融实验班、投资科学国际接轨实验班、人保精英班实验班和CFA特色班;暨南大学设置了金融电算化课程;

4、香港科技大学设置了金融科技专业,专门传授与流行金融技术及其工程和金融原理相关的根底知识和技能;华南师范大学国际金融专业也采用全英文授课,设金融科技专业方向。二、广东本科高校金融科技人才培养存在问题大湾区内金融专业人才在供需上存在不协调的状况,市场上金融科技人才的缺口大,而高校的培养仍在起步探索阶段,模式定位缺乏科学性,地区人才培养不均衡,培养模式有同质化趋向,忽略实务锻炼,与应用脱节【2】。一定位缺乏科学性,培养模式有同质化趋向当前金融类学科教育目标不够明确,对于学生毕业后市场定位并缺乏够清晰,本科教育阶段就缺乏应用性,过度强调理论功底。有关高校课程机制设置甚至仅仅是一种金融与科技量化人才的“

5、简单加和培养,并没有在理顺金融科技人才培养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的根底上进行有关课程设计研究以及人才培养分析。二专业人才培养不均衡院校所在地对资源的获取具有一定影响力,经济越兴旺的地区,交流访学时机、实习时机和校外人士授课等校外资源的配备会更加齐全。受区位优势的影响,深圳、广州等经济兴旺地区比粤西等经济欠兴旺地区在金融科技人才培养上的资源会更加丰富,培养目标更具职业化,培养课程上更具实用性和全面性,人才培养效果上更加显著。三与应用脱节,实践创新培育待加强传统金融类人才培养模式较为成熟,学科专业根底教育已有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构建模型。但信息化技术开展使传统商科教育已经无法满足市场对于金融人才的学习诉

6、求。此外在新技术驱动和监管升级背景下,金融专业学生就业压力增大,急需接受有关量化分析以及计量经济研究的工具性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实践应用,以提高就业市场竞争力。三、适应大湾区建设的金融科技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一明确定位和目标,国际化特色教学广东地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在大湾区内,广州作为国际商贸中心和枢纽型网络城市,广深港高铁的运营加固了城市之间的联系;深圳以高新科技和金融产业作为支柱,为高校金融人才提供了就业时机;毗邻的香港地区作为全球金融中心之一,通过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提供了国际化教学的契机。广东高校应当充分利用区位优势,依托国际化都市的广深港澳,以国际化办学为特色,鼓励学生掌握多门语言,提

7、高市场竞争力。此外,广东高校还应关注大湾区金融人才的“高缺乏与低不就。初中类金融人才需求量大,没有实务经验的应届毕业生需要消耗一定的培训时间才能适应岗位的需要;而高端复合型金融人才,如金融科技类人才依然紧俏。因此高校应当在重视传统金融知识课程的同时,传授学生多种技能,培养复合型人才。例如暨南大学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一门外语,掌握根本的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方法。广东高校的生源大多来源于本地,所培养的金融人才也源源不断地提供应大湾区。因此,具有地方特色的广东高校,其金融专业应当定位于为区内金融机构或金融企业输送普惠金融人才【3】。二改善课程配置,突出校企合作金融学内容多,还需要掌握专业操作技能,因此要

8、将知识学习、实验实践、实习和创新等方面结合起来构建培养模式。在知识学习上,在传统知识根底上取精华去糟粕,融入前沿知识,参加编程、量化操作等课程,培训学生将大数据分析应用于商业管理。在实验实践上,配备金融实验室,让学生在实操环境中应用数据科学和分析对R和Python等工具进行深入了解。中央财经大学便设立了融通汇信教学实践基地、渤海证券实习基地,与兰州银行战略合作建立“金融科技创新实验室。在实习和创新上,积极盘活大湾区各地资源,突出对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发挥国际化教学的优势,深化产学研的整合,培训学生实际应用定量技术和工具。与校外金融科技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实行“校内老师+校外导师双导师制

9、度,让企业家和专业人士给学生讲解金融实务和金融前沿知识,联合培养人才,防止人才培养的同质化。校企合作,不仅可以为企业带来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而且从长远的利益出发,可以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金融机构针对具体岗位需求,帮助高校改良当前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满足金融产业升级及金融科技开展对金融科技人才的新要求。三加强区域交流,利用互联网实现资源共享推進“互联网+教育的在线共享资源建设,广东各高校之间应加强金融科技专业的交流和学习,实现信息互通。一是建设线上开放课程,各高校实行资源共享。专业教授可以利用互联网直播平台开设讲座和论坛,各高校也可以利用慕课等线上平台协力搭建金融科技课程体系,理清金融科技课程的

10、主体与分支,创新教学方法,形成科学优质的课程内容,打造国家精品课程。另外,线上课程以学生为中心,能充分提高学生的自学积极性,充分利用碎片时间,通过线上线下学习,各高校不同特色的专业课程作为补充性内容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4】。二是建立线上共享实验平台,利用VR等信息技术建立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在平台上学生能够模拟进行证券、量化投资、风险评估等实验,与校外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实现多维互动。共享优质实验平台,能够突破时空限制,缓解地区资源不平衡的难题,另一方面也强化了人才实践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实务能力。四、结语在金融科技开展的新趋势下,粤港澳大湾区尤其是广深等金融业兴旺地区对于金融高端人才的需求缺口大。

11、但广东高校对于金融科技人才的培养普遍存在模式定位缺乏科学性、地区人才培养不均衡、培养模式有同质化趋向、教学与实务脱轨等问题。广东各高校应当利用学校特色与地区资源,精确定位人才需求,加强区域交流,利用互联网实现资源共享,同时明确定位和目标,加强校企合作,以求到达精准输出符合社会要求的金融科技人才的目的。参考文献:【1】张锦伟.金融科技与银行融合对金融人才需求研究从深圳银行业人才需求视角探讨J.金融经济,202112:45-47.【2】汪陈,刘珺.经济新常态下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路径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1,3806:149-152.【3】黄丽,刘红梅,牛静敏.金融科技开展背景下地方高校金融科技教学改革探索以?金融科技专题?为突破口J.教育现代化,2021,548:87-88,90.【4】严伟祥,张维.投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基于金融科技语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1:110-1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 > 社科论文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