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数和因数说课稿.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548244 上传时间:2021-12-04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1.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倍数和因数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倍数和因数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倍数和因数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倍数和因数说课稿.docx(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倍数和因数说课稿(第九单元)尊敬的各位专家、 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7073 页:倍数和因数。这节课教学倍数和因数的认识,学习找一个自然数的倍数和因数。教材安排了三道例题、两道“试一试 ”及相应的 “想想做做 ”,例 1通过用 12 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的操作,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在此基础上教学倍数和因数的意义。 例 2 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 并结合 “试一试 ”引导发现一个数倍数的特征。例 3 教学找一个数的因数,再结合 “试一试 ”引导发现一个数因数的特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活动得出相应的乘除算式,帮助学生理

2、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某些特征。2、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倍数或者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教学重点是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教学难点是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我打算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通过激趣、操作、比一比谁写得多,找朋友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 合作交流进行自主探索,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掌握数学思考的方法。基于以上认识我预设了如下几个教学

3、环节:(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二)操作发现,理解概念(三)探索方法,发现特征(四)变式拓展,实践应用(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首先和学生交流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关系,“比如你们和老师是什么关系 ?你和妈妈呢?其次引入数学中自然数和自然数之间也有各种关系,初步体会数和数的对应关系,既拉近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又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第二个环节:操作发现,理解概念,我准备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1)操作体验,初步感知倍数和因数的意义。 通过操作我们能发现许多的知识。 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 12 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试一试能摆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并思考一下其中蕴涵着那些不同的乘法算式。再让学生根据算式

4、猜一猜 “他可能是怎么摆的 ”,然后电脑演示相应的操作。用 12 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进行不同的摆法展示,为了避免简单的操作, 引导学生通过算式来想他是怎么摆的。 组织交流,引出算式与概念鉴定。学生充分经历了 “由形到数、再由数到形 ”的过程,既为倍数和因数概念的提出积累了素材, 又初步感知倍数和因数的关系, 为正确理解概念提供了帮助。( 2)在具体的乘法算式中,理解倍数和因意义。值得注意的是,教材没有给出抽象的意义, 而是结合乘法算式进行直观的描述, 这样不仅降低了难度,而且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拓展了空间。 因此,教师首先根据算式介绍倍数和因数的意义, 然后让学生根据其余两道乘法算式模仿的

5、说一说, 充分的读一读,在通过 “能说 4 是因数, 12 是倍数吗?这一反例的教学,充分感受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3)及时练习。我把 “想想做做 ”第 1 题改为学生自己出题,说说谁是谁的倍数, 谁是谁的因数, 既达到了巩固的目的, 来自学生自身的材料又更加真实, 学生更容易接受。 同时考虑到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 可能所举例子都是乘法算式,教师就需及时有效 “介入 ”比如, “24除以 3=8”,促成学生不仅从乘法的角度去思考而且也可以从除法的角度进行, 为后面找一个数的因数做好伏笔。第三个环节是探索方法,发现特征,分两个层次进行,首先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我将教学过程设计成了一个个问题

6、链, 什么样的数是 3 的倍数?,怎样找才能有条理?比一比谁找的倍数多?能把 3 的倍数全找完吗 ,应该怎样表示问题的答案?你有什么窍门找一个数的倍数?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学生之间积极互动, “捕捉 ”对方的想法,完善自己的认知理解掌握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并结合 “试一试 ”,通过交流比较,发现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第二个层次教学找一个数的因数, 相对于找一个数的倍数而言, 找一个数的因数无疑难度增加了,在此环节中不必急于告诉学生方法, 而是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 尝试探索 “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是教学取得实效的关键 ”对学生出现的情况我作了充分的预设:有的可能是用乘法想 (乘积是 36 的两个数是 36 的因数)有的可能是用除法想(除数和商都是 36 的因数)这两种方法都出现一个问题:无序。从而导致重复、遗漏现象。为了解决问题,我再次放手,小组交流, ,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求 ”怎样找才会有序, 找到什么时候为止 ”?用自己的语言总结, 最后师生达成共识 :按一定的顺序一对对的找,找到两个数接近为止。从而在互相评价、充分比较、集体交流中感悟有序思考的必要性和科学性。 由于一个数倍数特征的借鉴,一个数因数的特征放手让学生自己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