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基本知识.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578955 上传时间:2021-12-0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7.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联的基本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对联的基本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对联的基本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对联的基本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对联的基本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联的基本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联的基本知识.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一、对联的基本知识对联的定义对联也叫楹联、楹贴、对子,由于它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紧密,所以大家都有直观的基本认识,但要是谈到对它的全面而理性的把握,其情形就因人而异了。它其实是一门 内容较为丰富而细密的学问,真正要弄通,还是要付出大量劳动的。现代汉语词典给“对联”的解释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这一定义显然是有缺陷的。首先,对联和它的载体没有十分重要的关系,它可以出现在任何可能的物体上,例如瓷器、石器、铜器、电脑上;甚至它可以不依赖物体而存在,例如你口头上说出个上联,他对出个下联,并没有经过记录,也必须说已经产生了一副对联。其次,修辞学上关于“对偶”的规定是

2、相对宽松的,尤其没有字音的讲究;而对联的要求则是“对仗”,其内容比“对偶”丰富而严格。例如王勃滕王阁序 中的“老当益 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是个“对偶语句”,但它却并不能算是 对联。汉语大词典给“对联”的解释是:“互相对偶的文句。由上联和下联组成。一般张贴、悬挂或镌刻在门、厅堂及柱子上。讲究对仗工整贴切,上句末字声调必仄,下句末 字声调必平。根据位置与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门联、楹联、寿联、挽联、春联等。也称对联、对句、对子。"这一介绍也是有缺陷的。一些失误和现代汉语词典中出现的一样。介绍了对联尾字的声调讲究而不介绍对联用字的其它声调讲究,就显得挂一漏万。“楹联

3、”在今天已经成了 “对联”的同义词,其地位不能和“门联”等同。例如“中国楹联学会”,其工作范围 并不限于“柱子上的对联”,而是包括一切对联。笔者斟酌情况,拟给“对联”下一个新的定义:对联是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由上联和下联组成,上下联之间讲求对仗。对联是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它形成于中古,千百年来不断发展,明清时期臻于全盛。文人们大都参与对联的创作,产生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也有其创作理论和技巧的研究工作,是一种完全可以和诗、词、赋、文并列的文学样式。在今天,由于对联尚有其独特的社 会需求(例如春联、挽联、贺联、厅堂联、商业用联等) ,反而比其它的文学样式更有市场。对联的结构是固定的,无论其长短,都由

4、上联和下联两个部分组成,上下两联的字数要完全一致。对联讲究“对仗”。对仗的讲究是从律诗中移植发展出来的。有关对联中对仗的具体要求,下文都会讲到。对联的基本特点1. 字音的要求最早的对联,可能对字音并没有明确的要求。但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受律诗对仗的影响,也形成了关于对联字音方面的一些具体要求。所谓字音要求,只是关于字的声调的平仄类别的要求。为此,有必要对“平仄”问题作些介绍。字音的平仄汉字的读音有声调的类别。汉代以后,出于对文字作品诵读的音律美感的追求,人们开始重视对汉字读音声调的分类,也开始重视对诗文作品中字音声调的调配。在汉字中,有一类字的声调是平稳而没有升降变化的,这种字被叫作“平声字”

5、。还有一些字的声调有起伏变化或发音短促等特点, 可以根据其情形再分为几个小的类别 。由于这些小类的字的发音具有“非平声”的特点 , 就将所有非平声的字归为一个与“平声”相对立的类别,叫作“仄声字”。有规则地调配使用平声字和仄声字,可以获得诵读的音律美感效果。古代的汉字被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个小类,凡平声读法的字归平声类,其上声 、 去声 、 入声三类字都归仄声类。 每个汉字在古代时是什么声调 , 最终要凭专门的“韵书”来确定。在今天的普通话中,许多汉字的声调类别与古代不同了。尤其是古代的入声字,是一种发音短促的字,在普通话中已经改变了它们的音值,发音已经不再短促了。它们的声调有的成了平

6、声,有的成了上声,有的成了去声。这种情况叫作“入派三声”,就是说古代的入声字类别消失,这一类别的字分别归入了原来的平声、上声、去声三个类别中了。另外一个情况就是普通话的平声字有“阳平”和“阴平”两个类别,而古代的平声字只是一个类别。在今天的汉语方言中,有的地方还完整保留了原来的入声字的读音类别,有的方言中则只是能体现出原来的入声字的读音痕迹。如此一来,汉字的“四声”就有了两个系统。一个是古四声: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一个是今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论其平仄,古四声是“平声”字归平声类,其“上声 、 去声 、 入声”字归仄声类; 今四声是“阴平、 阳平”归平声类 , 其“上声 、 去声”

7、字归仄声类。太平广记卷247诙谐三记载了出自谈薮的一段文字:重公尝谒高祖,问曰:“天子闻在外有四声,何者为是?”重公应声答曰:“天保寺刹。”出逢刘孝绰,说以为能。绰曰:“何如道天子万福?”梁书沈约传也有一段类似的文字:帝问周舍曰:“何谓四声?”舍曰:“天子圣哲是也。”然帝竟不遵用。按照古四声的标准,“天保寺刹”、“天子万福”、“天子圣哲”的声调正好都是“平上去入”,“刹”和“福”、“哲”都是入声字。“天子圣哲”有助于人们体会古四声的面貌。有人用“猪油炒菜”、“希奇古怪”、“三国演义”等字样来作为今四声的代表字,也能收到和“天子万福”类似的举例效果。在对联的创作中,古音的标准和今音的标准都可以使

8、用。如果选用的是古音的标准,就要按照古四声的读音规定用字。如果选用的是今音的标准,就要按照今四声的读音规定用字。在同一副对联中,不可以混用古四声和今四声两套标准。入声字歌诀由于入声字在普通话中已经解体而归入了其它的调类,所以母语是普通话的人辨别入声字就比较困难,而阅读和写作格律诗词和对联却都是需要能够辨别入声字的。为此,笔者编制了两则入声字歌诀,可以帮助人们记住一些入声字,找找入声字的感觉:(1)六伯黑,不白皙,忒龌龊,没出息。贷谷麦,织竹席,毒剥削,逐什一。啬吃喝,食苜蓿,恶服饰,益积蓄。欲窃物,掘穴窟,昨日暮,跖入屋。猝突兀,魄觳觫,怕失色,匿帛幕。急雀跃,脚踬跌,逸角落,鼻憋厥。忽觉察,

9、戟割截,血沥漉,卒殁绝。(2)七叔俶,击羯狄,越朔漠,伐弑逆。啜冽雪,蠡菽粒,历代北,踏石砾。执节钺,发矢镐,克貂国,若霹雳。首或魅彳桀,裂畜腹,抉敌目,酷杀戮。力搏毕,贼殖薨,得匹肤,值百镒。复失域,立业绩,获爵禄,锡玉璧。疾杂学,悦墨翟,执木铎,习八侑。这两则歌诀中所有的字都是入声字。另外,根据汉字的规律,与这些字声符相同的 字也是入声,所以读者可以类推而知道更多的入声字。当然,要鉴别所有的入声字,最终要 依赖字典来确定。字音的三点一般要求对于对联的字音,有下列三点要求:第一,上联尾字用仄声字,下联尾字用平声字。第二,字音的平仄,一般两两交替使用,在次序为一、三、五的位置上可以随便。第三,

10、上下联偶数对应位置上的字平仄相反。例如:说文解字,研神理而设教;琢凤雕龙,缘道心以敷章。这副对联题咏的是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上联体现其语言文字学的特色,下联体 现其文学的特色。用上述关于对联字音的第一点要求来检核,可以发现:上联尾字“教”是 仄声,下联尾字“章”是平声。晋地花开,善美品行为世范;中华栋起,精深学问作人师。这副对联是为晋中师范学院题写的,首尾嵌入了 “晋中师范”四字。其平仄的模式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用上述关于对联字音的第 二点要求来检核,可以发现它符合平仄“两两交替使用”的规定。由于次序为一、三、五的 位置上字音平仄可以随便,所以“品”字位

11、当平而仄。“学”是入声字,本来就是仄声。文源三晋,永沐人文辉舜地;化泽八蜒,长流圣化灿尧天。这副对联是为网易“三晋文化交流”博客圈子成立两周年的庆祝活动题写的,联中散嵌了 “三晋文化”四字。史称尧都平阳,舜都蒲坂,都在山西境内,所以用“舜地”、“尧 天”来代指山西。联中让“文”与“化”在句首和句中两次相对,强调了这个博客圈子的“文化”主题。“源”与“泽”、“沐”与“流”都是带“水”旁的字,“辉”与“灿”是 带“火”旁的字,也是一种刻意的安排。这副对联的平仄模式是“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 仄; 仄仄平平 , 平平仄仄仄平平” , 由于一 、 三、 五的位置上字音平仄可以随便 , 所以“三”字当仄

12、而平,“八”是入声字,属于当平而仄。“泽”是入声字,本来就是仄声。拿上下联二、四、六位置上的字对照,可以发现其平仄都是相反的,上联是仄声,下联就是平声;上联是平声,下联就是仄声。2. 词性与词义的要求上下联对应位置上的字词,其词性要求相同。例如:豪语刘邦分大小,鸿文宋玉判雌雄。这副对联的内容是对“风”进行题咏。刘邦作过大风歌,其中有“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句子。 宋玉作过 风赋 , 其中说风有“雄风”与“雌风”的区别 。 “豪”与“鸿”都是形容词,“语”与“文”都是名词,“刘邦”与“宋玉”都是名词,“分”与“判”都是动词,“大小”与“雌雄”都是形容词的组合。三碗武夫降猛虎,千杯文士赋佳音。这副对联

13、的内容是对“酒”进行题咏。“三”与“千”都是数词,“碗”与“杯”都是量词,“武夫”与“文士”都是名词,“降”与“赋”都是动词,“猛”与“佳”都是形容词,“虎”与“音”都是名词。上下联对应位置上的字词,其词义的范畴要求相类。例如:夏季微风天爽快,秋时细雨地精神。这副对联是给朋友“夏季微风”作的嵌名联。联中“秋时”对“夏季”,“细雨”对“微风”,“天”对“地”,“精神”对“爽快”,它们不仅词性相同,而且其词义范畴都属于同一小的类别。北塞高山藏雾豹,南溟深壑潜云龙。这副对联是从 三国演义 的大雾垂江赋 中集字而成。“南”对“北”,“溟”对“塞”,“深”对“高”,“壑”对“山”,“潜”对“藏”,“云”

14、对“雾”,“龙”对“豹”,都体现着其词义范畴都属于同一小的类别。3. 语法结构的要求 上下联对应部分的语句成份内部的语法关系要求一致。例如:修身治学心须静,待世交人品欲贤。“修身治学”是“动宾动宾”,“待世交人”也是“动宾动宾”。“心须静”是“主语状语谓语” ,“品欲贤”也是“主语状语谓语” 。“修身治学”是“心须静”的状语,“待世交人”也是“品欲贤”的状语。存善常来无量地,去邪总拜有缘堂。这副对联是为娄烦的一座庙宇作的 , 盖庙的人叫刘存堂。 “存善”是动宾关系 , “去邪”也是动宾关系 。 “常来”是状动关系 , “总拜”也是状动关系 。 “无量地”是偏正关系,“有缘堂”也是偏正关系 。

15、“常来无量地”是动宾关系 , “总拜有缘堂”也是动宾关系 。 “存善”是“常来无量地”的状语,“去邪”也是“总拜有缘堂”的状语。在对联的这些要求中,最后的这条要求是最为严格的。如果创作出的对联存在着上下联内部的语法关系不一致的情况,应该算是比较严重的瑕疵。二、写作对联的预备练习的书: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声律启蒙(见百度)前人编辑了许多入门的训练读物,供初学者观摩体会对联的具体要求。例如声律启蒙中的“一东”部分: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沿对革

16、,异对同,白叟对黄童。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再例如声律启蒙中的“六鱼”部分:无对有,实对虚,作赋对观书。绿窗对朱户,宝马对香车。伯乐马,浩然驴,弋雁对求鱼。分金齐鲍叔,奉璧蔺相如。掷地金声孙绰赋,回文锦字窦滔书。未遇殷宗, 胥靡困傅岩之筑;既逢周后,太公舍渭水之渔。终对始,疾对

17、徐,短褐对华裾。六朝对三国,天禄对石渠。千字策,八行书,有若对相如。花残无戏蝶,藻密有潜鱼。落叶舞风高复下,小荷浮水卷还舒。爱见人长, 共服宣尼休假盖;恐彰己吝,谁知阮裕竟焚车。麟对凤,鳖对鱼,内史对中书。犁锄对耒相,吠涂( KUAI)对郊墟。犀角带,象牙梳,驷马对安车。青衣能报赦,黄耳解传书。庭畔有人持短剑,门前无客曳长裾。波浪拍船,骇舟人之水宿;峰峦绕舍,乐隐者之山居。再例如声律启蒙中的“八齐”部分:岩对岫( XIU ),涧对溪,远岸对危堤。鹤长对凫短,水雁对山鸡。星拱北,月流西,汉露对汤霓。桃林牛已放,虞坂马长嘶。叔侄去官闻广受,弟兄让国有夷齐。三月春浓,芍药丛中蝴蝶舞;五更天晓,海棠枝

18、上子规啼。云对雨,水对泥,白璧对玄圭。献瓜对投李,禁鼓对征鼙。徐稚榻,鲁班梯,凤翥对鸾栖。有官清似水,无客醉如泥。截发惟闻陶侃母,断机只有乐羊妻。秋望佳人,目送楼头千里雁;早行远客,梦惊枕上五更鸡。熊对虎,象对犀,霹雳对虹霓。杜鹃对孔雀,桂岭对梅溪。萧史凤,宋宗鸡,远近对高低。水寒鱼不跃,林茂鸟频栖。杨柳和烟彭泽县,桃花流水武陵溪。公子追欢,闲骤玉骢游绮陌;佳人倦绣,闷欹珊枕掩香闺。认真阅读体会这类型的材料,就能积累起关于对联的感性认识,逐渐地就会无师自通,提高鉴赏能力。三、对联的写作练习按命题要求造句“雅、儒”七唱,算是示范:| | |雅人共赏联都句,| | | | 儒士同玩国粹联。大雅沉沦文路阻,硕儒坎坷学风颓。风流雅士吟花月, 渊博儒生论古今。喜闻大雅清新句, 厌睹酸儒造作诗。举止多文雅沉静, 言谈尽硕儒大方。网上聊天欣雅趣,屏前炼句喜儒风。国粹骈文逢大雅,联都偶句遇鸿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