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诗歌的教学方法.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583870 上传时间:2021-12-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小学诗歌的教学方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谈小学诗歌的教学方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谈小学诗歌的教学方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谈小学诗歌的教学方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谈小学诗歌的教学方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小学诗歌的教学方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小学诗歌的教学方法.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浅谈小学诗歌的教学方法武宣县禄新镇复旦小学 韦文素【摘要】:诗歌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比重较大,尤其是古诗在讲读课中有30首之多,分布在各册教材之中。诗歌具有感情强烈、想象丰富、语言精练、音韵和谐、节奏鲜明等特点。教学中,根据诗歌的这些特点帮助学生理解诗的语言,发展想象力,向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关键词】: 理解语言      丰富想象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古代艺术殿堂,去体会古诗的语言美,感受古诗的画面美,领悟古诗的意境美,理解古诗的哲理美,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这几年的研

2、究实践中,针对如何教好古诗,我也有一些自己的感受:一 引导学生理解诗的语言(一) 帮助学生扫除文字障碍,了解诗的大意由于汉字在民展过程中定义不断演变,所以学习古诗要让学生了解字义,进而明白诗的意思,体会出诗要表达的情感。1.古诗中有一词多义的现象。如,“侧坐莓苔草映身”(小儿垂钓六册)中的“坐”是“坐着”的意思。“停车坐爱枫林晚”(山行)七册中的“坐”是“因为”的意思。2.古诗中有些双音节词,现在仍在使用,但意思有变化。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妻子”和“衣裳”。在现代汉语中,这是两个双音节词,“妻子”和“衣裳”的后一字“子”“裳”均要读作轻声。但是在古代,“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儿女”;“衣裳

3、”中“衣”指的是上身的服饰,“裳”指的是穿在下身的服饰。3.古诗中还有古字通假现象,就是常用一个字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如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四下语文园地六“日积月累”);“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民歌敕勒歌);古语“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句中的“见”都是通假字,都通“现”,显现,显露出来之意。教师要掌握古诗中这些特殊的语法现象,让学生懂得古今汉语的变化,避免望字生义。二 理解描绘诗中图景的形象语言诗中的语言具有精练、含蓄、形象的特点。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领会诗中所饱含的激情,使学生受到感染,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一)通过诗的语言感知事物的形象。如:1.比喻。瀑

4、布(五册)是现代诗,采用比喻的手法写声音、写色彩、写形态,描写十分细腻。既感受到瀑布的雄壮美(“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又感受到瀑布的温美(“如尘、如雾”)。2.夸张。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中说到“深千尺”“三千尺”,虽然并非事实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却生动地显示了事物的特征,读者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能信服,很惊喜。3借代。如枫桥夜泊的“乌啼”“钟声”,就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段,更是十分逼真,非常精彩!无论是比拟、夸张或借代,都有赖于诗人对客观事物进行敏锐的观察

5、,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胆的想象,甚至幻想。可以这样说,无论是浪漫派也好,写实派也好,没有想象(幻想),便不成其为诗人。(二)理解诗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许多古诗行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除了诗的艺术魅力之外,还因为有一些脍炙人口的名言佳句。这些佳句的深刻含义远远超过了作者的初衷。 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盂效游子吟)诗的原意是讲谁说小草的嫩心可以报答三春阳光的温暖?比喻子女难以报答母亲的情爱于万一。后亦用以比喻一个人难以报答祖国的恩情。还有一些诗句,如“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唐李白将进洒)前一句表现了对自己才能的高度自信,并非大言不惭,而是积极进取精神的自然流露,这

6、是壮志;后一句显示为了实现抱负,广结有识之士,为朋友慷慨解囊,轻财仗义,挥金如土。诗句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有用之材,自己应当珍视,不可妄自菲薄。三 启发学生想象的能力诗歌运用比喻、似人、夸张等表现手法,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创造诗的意境,借以抒发情感,提示主题。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把学生带到诗人所描绘的画面中去,这样才能使学生具体地理解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一)通过诗中描绘的内容,启发想象许多诗本身就是一幅图画,教学中要把理解诗的语言同想象画面的内容联系起来,感受诗的意境。如 白居易暮江吟,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

7、的江水。“铺”字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多么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令人叹绝。(二)是联系实际,把握诗意,领悟诗情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在诗歌教学中,联系作者生平和作

8、品的时代背景,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作品,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主题,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心灵的驿动和真情的流露。如李白若没有流放途中突遇大赦的欣喜,哪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轻灵飞动?杜甫若没有身处乱世的穷困潦倒,没有忧国忧民的情怀,哪来“剑外忽传收蓟北”时的“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再如,同样是写江上独钓的,学习了柳宗元的江雪后,将之与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相比较,前者那寂寥空廓的冰天雪地中独钓寒江雪的渔翁,象征着诗人自己在贬谪永州期间所处环境的严酷孤独和内心的坚强独立、不屈不挠;后者也有一些孤独的味道,但更多的则是生活的闲适和内心的愉快自在。通过联系比较,使学生自觉养成拓展阅读的习惯,丰富文学积累,获得文化熏陶和审美享受。 总之,诗歌教学中要准确理解诗歌的美育价值所在,把握其精髓,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带领学生走进古代艺术殿堂,体会古诗的意境和韵律美,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与诗人产生共鸣,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让他们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