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推断(教案).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586632 上传时间:2021-12-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实词推断(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文言实词推断(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文言实词推断(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文言实词推断(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文言实词推断(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实词推断(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实词推断(教案).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文言实词推断的方法与技巧教案教学目标: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解答技巧。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解答技巧。教学设想:以课内例子导出方法,以方法指导课外。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除落实120个实词之外,我们还应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与技巧。二、方法介绍(一)课内:A、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眄”的含义,根据“目”和“眄”的对象“庭柯”就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B、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畴”的含义可根据“田”字旁能推出“田地”之意。)方法1:字形推断法(利用汉字字形)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有表意功能。因此

2、,通过对字形结构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形旁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者与兵器有关;从“马、牛、羊、豕、犭、鸟、虫”者与动物有关;从“(言)、辶(走)、刂(心)、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其它还有:禾-五谷、贝-金钱、皿-器具、纟-丝麻、宀-房舍、求-毛皮、隹(zhu)-鸟雀、冖-笼罩、歹-死亡、月-肉、页-首、自-鼻、目-眼、尸-身体课外:A、启听淮北取籴。(其中“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意思是卖出粮食,“籴” 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B、袖空牒窃印(2001年春季北京卷)部首“片”,本义就是“木片”,众所周知,古代发明纸张之

3、前人们都把字写在木片或竹片上,所以“片”又被引申为“文件、文书”之义,因此凡是以“片”为形旁的字如“版”“牌”“牍”等都有“文件、文书”的意思。(二)1 / 6课内:A、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句中“用”和“以”位置相同,而“用”的意思又是我们拿得准的,“以”的意思是“任用”)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弥:愈,越)D、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险固的地势)E、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族灭)F、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G、追亡逐北(亡,北对应,均为溃败。常用“败北”,北即败

4、)方法:语言结构推断法(利用结构相似的句式)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多,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近或相反,运用这种方法很容易由已知推出未知,由易推出难。课外:A、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腰”与戴对应,动词,腰戴)B、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私者,然欲厚之,更所以祸之。(1991年全国卷)91年18题“顽鲁者亦当矜怜”中的“顽鲁”义:A、愚笨而鲁莽B、固执而粗鲁C、顽皮而愚蠢D、愚昧而愚蠢,孤立地看似乎都讲得通,但由于这句话同下面“贤俊者自可赏爱”构成整句。因此,你只需了解“贤”“俊”是在古文中是“有才能”之义,就

5、很容易能选出D项这一正确的答案。(三)课内:A、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平安的)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受助动词“能”的修饰,并处在谓语的位置,便可推断它是动词“会水”即“游泳”的意思。)C、范增数目项王(它前有状语,后带宾语,用如动词,既不能理解成“眼睛”,也不能仅理解为“看”,应该理解为“用眼睛示意”。)D、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促织 “高”字上带宾语,用如动词,联系原文,可推断为“抬高”。)E、臣战河南,然不自意先入关破秦。(“意”作动词,后面带有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F、视之,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意”作主语,为名词,联系前文

6、,可知应解释为“样子”。)方法:语法分析推断法(利用语法结构)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课外:A、文过饰非 (掩饰)严惩不贷 (宽恕)孜孜不倦(勤勉的样子)B、有势者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 (“朱丹”、“黝”都处在谓语的位置并分别带了宾语“门”和“之”,所以就能感知它们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是“漆成红色”和“涂成黑色”的意思。)C、自放驴,取樵炊爨(2000年全国高考题)(题目中给的词义是:樵打柴。“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

7、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动词,明显不当。)D、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心意”。)(四)课内:A、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节拍”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可释为“随着,和着”。)B、烟涛微茫信难求(“难求”为谓语,而“信”修饰了“难求”,作状语。状语一般由副词和形容词充当,结合语境就可以推断出“信”是实在的意思。)方法:语境分析法(利用上下文语境)“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把握一个实词的含义,绝不能离开它生存的语境,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

8、解释或暗示关系,这恰恰是我们要寻找的钥匙。课外:A、又以適去,意不自得。(根据“意不自得”可以推知“適”同“谪”,“又以適去”,是“又因为被贬而离开”。)B、(郭)永以书抵幕府(“抵”是多义词,这里是什么意思?前文说,太原地方长官总是任用名望很高的人,每次宴请耗费千金,这些钱都是从各县搜刮来的,对大谷县征敛尤为紧迫,于是“永以书抵幕府”,意思是:郭永写信送到太原帅幕府。抵,送达。)(五)课内:A、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言听计从:听从)B、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务农,从事)C、势拔五岳掩赤城(出类拔萃,超出)方法:成语印证法(利用成语)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因此借用成语中的实词词义

9、有时也能让我们“绝处逢生”。课外:A、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不速之客 :招致)B、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接近)C、(95年试题12题)在官清恪,未尝闻私。(恪守不渝:谨慎而恭敬)D、吾亦望汝副其心(名副其实:符合)(六)A、(97年高考)“飞骑因番请见,先涕泣不自胜”同课文的“沛公不胜杯杓”中的“胜”;B、(97上海卷)“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同课文“向使六国各爱其地”中的“爱”;C、“伐其功”跟课文屈原列传中“平伐其功”中的“伐”均是“夸耀”之义。方法:课文迁移法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其实课文中已出现过,可联系课文相应迁移。解答文言实词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代入检验法

10、),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你掌握的法宝越多,你获得成功的系数就越大三、巩固练习:(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并说说词义判断方法)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世家歙州    家:定居。B、君行坏堰    坏:使毁坏。C、迁秘书省校书郎、知县事    知:主持、执掌。D、四方奏疏不可其意者悉投二瓮中    可:符合、适合。解答:A、家:定居。谓语、动词B、根据上下文意,不可能是许逖出行使河堰毁坏,而应是许逖行走在已损坏的河堰上,有所感慨,于是下决心重修。因

11、此不能把“坏”理解为使动用法。C、知:主持、执掌。例如,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勾践灭吴)D、可:符合、适合。例如,可口。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004年湖南卷) 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   登上    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和睦 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   亲近    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北边 高考文言文选

12、材虽然在课外,但大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依据。考生只要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就不难准确辨析选文中的几个实词释义的正误。 【解析】“阴”在课文登泰山记中有“其阴,济水东流”一句,山的北面为“阴”。“和”在课文赤壁赋中有“倚歌而和之”一句,意思是“跟着唱、随声附和”,与选项中的“和”相同。答案解释为和睦故B错。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005年浙江卷) A视其舟,则离败而胶     搁浅    B庭除甚芜,堂庑甚残  &#

13、160;     废弃 C疆场无侵削之虞         忧虑    D条其言,书于褒城驿屋壁    整理 本句从“堂庑甚残”可判断出“除”是个名词。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006年天津市) A南迫洛阳         

14、0; 逼迫        B有牧人御众之才         统治 C引耿弇等五营击之   带领        D恂经明行修,名重朝廷   美好 B句中的“牧”是一个左右结构的会意字,左为“牛(泛指牲畜)”,右为“人手中拿着一条鞭子”,把两者的意思联系起来,就是“放牧牲畜”;引申一

15、下,对象如果是人,自然就是“统治,治理”之意了。所以该项的解释是正确的。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006年全国卷) A季布匿濮阳周氏     隐瞒         B意季布匿其所          料想  C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  授官  

16、60;  D诸将皆阿吕后意        迎合  如果平时熟读文言文的话,根据前后文的语意,很快就会找出答案。这四个字并不在常用120个文言实词内,却是课文中常见的。如:匿:中丞匿于溷藩以免五人墓碑记;相如引车避匿廉蔺列传。意: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鸿门宴;诏书特下,拜臣郎中陈情表;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蔺列传。熟读课内文言文,读透记准,此题不难得分。A项译不通。成语“销声匿迹”中的“匿”应为“躲藏”。用在此句中恰好吻合。该句“匿”的后面省略了介词“于”,整个句子的意思为“季布隐藏在濮阳周氏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