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师说》资料链接汇编.doc

上传人:水手 文档编号:1259626 上传时间:2018-12-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师说》资料链接汇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最新《师说》资料链接汇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最新《师说》资料链接汇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师说》资料链接汇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师说》资料链接汇编.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师说注解及原文和翻译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答了。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吾师道也,夫

2、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11)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2)。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嗟乎!师道(13)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就难了!古之圣人,其出人(14)也远矣,犹且(15)从师而问焉;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今之众人(16),其下(17)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18)师。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是故圣益圣,

3、愚益愚(19)。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原因)大概都出在这里吧!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人们)爱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于其身(20)也,则耻师(21)焉,惑矣(22)。(但)对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23)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们文字,(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有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的(老师)。句读之不知(24),惑之不

4、解,或师焉,或不焉(25),小学而大遗(26),吾未见其明也。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有的(书本上的字句)向老师学习,有的(大道理的疑难)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反而)放弃(不学),我未能看出那种人(是)明白(事理)的!巫医(27)乐师(28)百工(29)之人,不耻相师(30)。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之族(31),曰师曰弟子云者(32),则群聚而笑之。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有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许多人聚(在一块儿)讥笑人家。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33)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4)。”问他们

5、(为什么讥笑),(他们)就说:“那个(人)同那个(人)(指老师和学生)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啊,(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呜呼!师道之不复(35),可知矣。唉!跟从老师学习的好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36),今其智乃(37)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38)!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君子们认为不值得一提的,现在君子们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他们),可真奇怪啊!圣人无常师(39)。孔子师郯子(40)、苌弘(41)、师襄(42)、老聃(43)。郯子之徒(44),其贤不及孔子。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

6、、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45)。孔子说:“三个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是故弟子不必(46)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47),如是而已。因此,学生不一定(永远)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老师和学生的区别只是)听到道理有的早有的迟,学问和技艺(各)有(各的)专长,(只是)如此罢了。李氏子蟠(48)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49)皆通(50)习之,不拘于时(51),学于余。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纪十七(岁),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他)不受(当时士大夫

7、那种耻于从师的)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余嘉(52)其能行古道(53),作师说以贻(54)之。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正道,(所以)写(这篇)师说送给他。 【字词注释】学者:求学的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者,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所以,用来的、的凭借,跟现代汉语中表因果关系的“所以”不同。受,同“授”。生而知之: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其为惑也: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生乎吾前:后面略去“者”(的人)。乎,相当于“于”。下文“先乎吾”的“乎”同。闻:知道,懂得的意思。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之,就是“

8、以之为师”。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师,动词。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先生于吾)还是比我小(后生于吾)呢?庸,岂、哪。知,识别。年,这里指年龄。之,结构助词,无实在意义。是故:因此,所以。(11)无:无论,不分。(1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意思是谁懂得道理,谁就是自己的老师。(13)师道:从师的风尚。道,这里有风尚的意思。(14)出人:超出(一般)人。(15)犹且:尚且,还。(16)众人:一般人。(17)下:低于。(18)于:向。(19)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发。(20)于其身:对于他自己。

9、身,自己。(21)耻师:以从师为耻。(22)惑矣:(真)糊涂啊。(2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u):教给他书,(帮助他)学习其中的文句。之,指童子。其,指书。句读,一句话叫“句”,句子中间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叫“读”。这里“句读”泛指文章的字句。(24)句读之不知:句读的不明。下文“惑之不解”结构同。(25)或师焉,或不(f%u)焉: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26)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遗,丢弃。(27)巫医:古代巫医不分。巫的职业为祝祷、占卜等迷信活动,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28)乐师:以演奏乐器为职业的人。(29)百

10、工:各种手工业工人。(30)相师:互相学习。(31)族:类。(32)曰师曰弟子云者称“老师”称“弟子”等等。云者,有“如此如此”的意味。(33)年相若:年龄差不多。相若,相似。(3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y*):(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谀,阿谀、奉承。(35)复:恢复。(36)不齿:不屑一提。意思是看不起。(37)乃:竟。(38)欤:表示感叹的语气助词,相当于“啊”。(39)常师:固定的老师。(40)郯(t2n)子:春秋时郯国(现在山东省郯城县一带)的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官职的名称。(41)苌(ch2ng)弘:周敬王时的大夫,孔子向他请教过音

11、乐的事。(42)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孔子向他学习弹琴。(43)老聃(d1n):就是老子,孔子曾向他问礼。(44)之徒:这些人。(45)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三个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原句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46)不必:不一定。(47)术业有专攻: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攻,学习、研究。(48)李氏子蟠:李家的孩子叫蟠的。(49)六艺经传(zhu4n):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传,解释经书的著作。(50)通:普遍。(51)不拘于时:不受时俗的限制。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

12、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52)嘉:赞许。(53)古道:指古人从师之道。(54)贻(y0):赠送。一、虚词1. 乎(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2. 而(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4) 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6)小学而

13、大遗(连词,表转折)(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3. 之(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

14、)(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一类)(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4. 其(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5. 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6. 也(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

15、断)(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二实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同授(2)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读同逗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的(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5)吾从而师之 古义:两个词。跟随、而且(6)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7)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3. 一词多义(1)师 a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16、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c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d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传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3)道 a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 c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惑 a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c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4. 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名词意动,以为师)(2)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3)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7、以为耻)(4)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6)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7)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8)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三、文言句式1. 判断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介词结构后置(1)而耻学于师 (2)师不必贤于弟子3.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4. 被动句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4() 在严重外伤时,因释出大量组织因子而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答案 A四、重点句子翻译B056元1.

18、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六、分析题2.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译文: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3.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要求:根据上述资料,不考虑其他因素,回答下列第5小题至第6小题。译文:我学习的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B血小板生成减少4.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管理信息系统中最重要的成分是()译文:所以无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2)1月10目,甲公司与丙公司签订建造合同,为丙公司建造一项大型设备。合同约定,设备

19、总造价为450万元,、工期白200年1月10日起l年半。 如果甲公司能够提前3个月完工,丙公司承诺支付奖励款60万元。当年,受材料和人工成本上涨等因素影响,甲公司实际发生建造成本350万元,预计为完成合 同尚需发生成本l50万元,工程结算合同价款280万元,实际收到价款270万元。假定工程完工进度按累计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旨合同预计总成本的比例确 定。年末,工程能否提前完工尚不确定。甲公司会计处理:200年确认主营业务收入357万元,结转主营业务成本350万元,“工程施工”科目余额357 万元与工程结算”科目余额280万元的差额77万元列入资产负债表存货项目中。5.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译文: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答案】:C6.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惑师焉,惑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C凝血和纤溶系统同时被激活译文: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7.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译文: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