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知识常见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596460 上传时间:2021-12-04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8.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生物知识常见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初中生物知识常见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生物知识常见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生物知识常见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docx(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初中生物知识:常见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一、碳循环( Carbon cycle )碳是构成有机物质的中心元素,也是构成地壳岩石和矿物燃科(煤、石油、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在地球各个圈层中碳的循环,主要是通过二氧化碳来进行的。在大气中 CO2 的含量很少,仅为 58000×1012mol ,大量的 CO2 溶解在大洋的海水中, 大约为 2900000×1012mol ,是空气中 CO2 含量的 50 倍,但是,最大量的碳是以碳酸盐沉积物的形式存储在地壳内,其12总量达1700000000×10mol。绿色植物吸收大气中的CO2 以及根部吸收的水分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和

2、多糖(淀粉、纤维素等)并放出氧气。植物体的碳化合物经过食物链传递成为动物体的碳化合物,植物和动物的呼吸作用将体内的部分碳转化成二氧化碳排入大气。动植物死亡后,残体内的碳经微生物分解后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入大气。上述这一循环约需10 20 年。2大气和海洋之间的二氧化碳交换,是一个在气 水表面进行的溶解与解吸平衡过程。上述两种碳的流动与交换过程数量达每年约的碳循环过程。1000 亿吨(以碳计)以上。且都属于较快3碳酸盐岩石(石灰岩、白云石和碳质页岩)的形成和分解。4矿物燃料(煤和石油)的形成和分解。后两种碳的自然循环属缓慢形式,需时往往以亿万年计。由于人类活动特别是矿物燃料的燃烧量大幅度增加,排放到

3、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大,这就破坏了自然界原有的平衡, 可能导致气候异常, 还会引起海水中的酸碱平衡和碳酸盐溶解平衡的变化。二、氮循环氮是构成蛋白质及生物有机体的重要元素,它在环境中含量大而且变动量小的三种存在形式是;大气中的氮气, 海水中的溶解氮,沉积物中的有机氮,其余形态的氮则处于不断地复杂变化、流动和交换过程中。大气中除含有大量分子态氮 ( 3900 亿吨)外,还含有少数化合态氮如NH ( 2800 万吨)、3NO 和 NO2( 610 万吨)等。后者在云、气溶胶粒子和雨滴中转化为NH 4 和 NO 3 ,并随雨、雪降落地面。 大气中的 N2 和 O2 下雨时可在雷电作用下发生电离,生成

4、硝酸盐并经雨水带进土壤供生物利用,称之为大气固氮,但其量很少。 流星尾迹和宇宙线的作用,也可以固定一部分大气中的氮。大气中丰富的分子态氮(占空气78)不能为植物所直接利用。氮必须首先通过有机体转化成化合态的氮固定下来,才能被生物所利用。 只有极少数专一化程度很高的有机体(如酶类和微生物) 才能把游离氮转化为化合态氮而固定下来(硝基或氨基酸),氨基酸联结在一起形成蛋白质。 氮的循环过程是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氮, 合成自身的有机物, 最终一部分作为根及残落物还给土壤, 其余为其他生物体所消耗, 再变成废料还给土壤。 在还原者的作用下,还原为有效态氮素, 再为植物所利用,如此周而复始进行着反复的循环。这

5、个循环中失去的氮素不少,动物粪便、被灌溉、水蚀和降雨、淋洗的氮最后都流入大海,这些氮素一部分作为海产肥料而还原, 但大部分是陆生植物所不能利用的。 如土壤中的一部分硝酸盐在微生物的反硝化作用下还原为游离氮而返回大气。C6H12O6 6KNO 36CO2 3H2 O 6KOH 3N2O5C6H12O6 24KNO330CO2 18H2O24KOH 12N2但是生物固氮、 大气闪电固氮以及化肥的施用等,可以弥补氮素的损失, 从而保持陆地氮素的平衡。大量种植豆科植物可以达到生物固氮。另外,火山爆发时,喷射出的岩浆,也可固定部分氮, 为岩浆固氮。 然而利用上述方法固氮不能满足人类的需要,工业固氮是人为

6、的通过工业生产的方法把大气中的N2 固定下来,合成氨或氨盐为氮肥供植物利用。据统计,物理化学(电化学和光化学)的固氮量平均7.6 ×106t/年,生物固氮量为54×106t/ 年。近代工业固氮 化肥生产固氮的数量又远远超过其他固氮量。据估计,到2000 年时,化肥的产量将达到 1×108t。另一方面, 人类活动如矿物燃料的燃烧、排放汽车尾气等产生的氮氧化物进入环境在阳光作用下引起光化学烟雾以及大量使用化肥、过量的硝酸盐排入水体,引起江河湖海水体富营养化,将污染大气和水体环境。三、磷循环磷是生命必需的元素之一,磷是细胞内生化作用的能量 高能磷酸键存在所必不可少的重要

7、元素。高能磷酸健存在于腺苷二磷酸(ADP )和腺苷三磷酸(ATP )的分子内。光合作用产生的糖类, 只有磷酸化才能使光合作用的碳有效地固定。可以说,没有腺苷磷酸分子,没有磷元素的参与就没有生命活动。岩石和土壤中的磷酸盐经风化淋浴而进入河流,然后汇入海洋并沉积海底,直至地质变迁成为陆地而再次参加循环,故一次循环需数万年。生态系统中磷的循环:由来自磷酸盐矿、有机残体的各类磷酸盐以可溶性磷酸盐进入环境。可溶性磷酸盐被植物吸收,动植物死亡后, 各种有机残体经还原者分解又使磷酸盐返回到土壤,供生物体吸收利用。生物体对磷的需求量极大,而可溶性磷酸盐主要留在土壤表层。它们随雨水沿湖泊、江4其余的磷进入海洋沉

8、积,不能继续参与陆地磷的循环,以致造成磷循环的不完全而引起“缺磷”状态的出现。人类每年必须开采磷矿石用来补偿磷循环的不足。目前人类大量开发和利用磷酸盐矿物以大量生产化肥和洗涤剂,其结果使相当量的磷的化合物参与环境中的磷循环,造成水体中含磷量升高,使水生植物生长过盛,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四、硫循环硫在生物体中含量很少,但作用很大。硫以硫键联结着蛋白质分子,成为蛋白质不可缺少的基本组成。陆地和海洋的硫以 H 2S、硫化物和硫酸盐的形式参与硫的环境循环:大气中的硫 (SO2、H2S)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的燃烧、火山爆发、海水散发以及生物分解过程中的释放,这些硫化物通过降水、沉降、表面吸收等作用,进入土壤

9、,回到陆地和海洋。生物体所需要的硫, 主要来自无机的硫酸盐, 部分从氨基酸和半胱氨酸中获得,生物体中的硫以巯基( SH)的形式结合。它们在细菌作用下分解、矿化,在厌氧条件下还原成硫化物释放。 生物残体经过土壤微生物活动,转化成可溶性盐类被植物吸收,或返回土壤和大气, 可再次进入植物体,形成陆地生态系统中硫的循环。如果随地表径流进入海洋,这部分硫就沉积在海底而不能再返回陆地参加循环。工业革命以来, 由于大量燃烧煤、 石油等化石燃料, 大量硫化物的释放引起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的急剧增加, 加大了硫在自然界的循环量, 并造成了全球范围的环境污染问题,其中特别是烟雾和酸雨,正成为破坏生态环境的主要杀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