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化学元素周期表.doc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25986 上传时间:2025-07-11 格式:DOC 页数:134 大小:2.7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化学元素周期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4页
精选化学元素周期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4页
精选化学元素周期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4页
精选化学元素周期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4页
精选化学元素周期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化学元素周期表现代化学的元素周期律是1869年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Dmitri Mendeleev)首创的,他将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依原子量大小并以表的形式排列,把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放在同一行,就是元素周期表的雏形。利用周期表,门捷列夫成功的预测当时尚未发现的元素的特性(镓、钪、锗)。1913年英国科学家莫色勒利用阴极射线撞击金属产生X射线,发现原子序越大,X射线的频率就越高,因此他认为核的正电荷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并把元素依照核内正电荷(即质子数或原子序)排列,经过多年修订后才成为当代的周期表。在周期表中,元素是以元素的原子序排列,最小的排行最先。表中一横行称为一个周期,一列称为一个族。

2、元素名称氢元素符号H原子序数1相对原子质量(12C = 12.0000)1.00797英文名称Hydrogen原子结构原子半径/:0.79 原子体积/cm3/mol: 14.4 共价半径/:0.32 电子构型: 1s1 离子半径/: 0.012 氧化态: 电子模型发现1766年, 在英国伦敦, 由 H. Cavendish 发现。 来源在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主要和氧结合,以水的形式存在与自然界,也存在于矿井、油和汽井之中。用途用于生产氨、乙醇、氯化氢、溴化氢、植物油和不饱和烃的氢化,火箭燃料,低温学研究等。有两个同位素:氘(D)和氚(T)。物理性质状态:无味、无色、无臭、极易燃烧的气体。 熔

3、点():-258.975 沸 点(): -252.732 密度(g/L/273K,1atm): 0.0899 自燃点/:500比 热/J/gK :14.304 蒸发热/KJ/mol : 0.44936 熔化热/KJ/mol: 0.05868 闪点/:253导电率: 导热系数:0.001815 氢是元素周期表中的第一号元素,元素名来源于希腊文,原意是“水素”。氢是由英国化学家卡文迪许在1766年发现,称之为可燃空气,并证明它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1787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证明氢是一种单质并命名。氢在地壳中的丰度很高,按原子组成占15.4%,但重量仅占1%。在宇宙中,氢是最丰富的元素。在地球上氢主要

4、以化和态存在于水和有机物中。有三种同位素:氕、氘、氚。 氢在通常条件下为无色、无味的气体;气体分子由双原子组成;熔点-259.14C,沸点-252.8C,临界温度33.19K,临界压力12.98大气压,气体密度0.0899克/升;水溶解度21.4厘米/千克水(0C),稍溶于有机溶剂。在常温下,氢比较不活泼,但可用合适的催化剂使之活化。在高温下,氢是高度活泼的。除稀有气体元素外,几乎所有的元素都能与氢生成化合物。非金属元素的氢化物通常称为某化氢,如卤化氢、硫化氢等;金属元素的氢化物称为金属氢化物,如氢化锂、氢化钙等。氢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又是未来的能源。元素名称氦元素符号He原子序数2相对原子质量

5、12C = 12.0000)4.002602 英文名称Helium原子结构原子半径/:0.49 原子体积/cm3/mol: 共价半径/:0.93 电子构型: 1s2 离子半径/: 氧化态: 0电子模型发现Norman Lockyer 和 Edward Frankland 在1868年的一次日食期间, 从太阳光谱中观测到。来源在宇宙中,氦是仅次于氢的第二个最丰富的元素。用途用于深海潜水,超低温研究,核能系统的冷却剂。物理性质状态:轻的无臭、无色、无味的惰性气体。 熔 点():-272.05 沸 点(): -268.785 密度(g/L/273K,26atm):0.1785 比 热/J/gK :

6、5.193 蒸发热/KJ/mol : 熔化热/KJ/mol: 5.23 导电率: 导热系数/W/cmK :0.00152 氦,原子序数2,原子量4.002602,为稀有气体的一种。元素名来源于希腊文,原意是“太阳”。1868年有人利用分光镜观察太阳表面,发现一条新的黄色谱线,并认为是属于太阳上的某个未知元素,故名氦。后有人用无机酸处理沥青铀矿时得到一种不活泼气体,1895年英国科学家拉姆赛用光谱证明就是氦。以后又陆续从其他矿石、空气和天然气中发现了氦。氦在地壳中的含量极少,在整个宇宙中按质量计占23%,仅次于氢。氦在空气中的含量为0.0005%。氦有两种天然同位素:氦3、氦4,自然界中存在的氦

7、基本上全是氦4。 氦在通常情况下为无色、无味的气体;熔点-272.2C(25个大气压),沸点-268.9C;密度0.1785克/升,临界温度-267.8C,临界压力2.26大气压;水中溶解度8.61厘米/千克水。氦是唯一不能在标准大气压下固化的物质。液态氦在温度下降至2.18K时,性质发生突变,成为一种超流体,能沿容器壁向上流动,热传导性为铜的800倍,并变成超导体;其比热容、表面张力、压缩性都是反常的。氦是最不活泼的元素,基本上不形成什么化合物。氦的应用主要是作为保护气体、气冷式核反应堆的工作流体和超低温冷冻剂等等。元素名称锂元素符号Li原子序数3相对原子质量(12C = 12.0000)6

8、941 英文名称Lithium原子结构原子半径/:2.05 原子体积/cm3/mol: 13.1 共价半径/:1.23 电子构型: 1s2 2s1 离子半径/: 0.76 氧化态: 电子模型发现1817年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由 J.A. Arfvedson 发现。来源锂辉石、锂云母和盐湖等,可由电解氯化锂溶液而制得。用途用于电池、玻璃、陶瓷、润滑剂、传热介质、火箭驱动剂、vitamin A 的合成等方面。物理性质状态:软的银白色金属,是最轻的金属。 熔 点():180.7 沸 点():1342 密度(g/CC,300K):0.534 比 热/J/gK :3.6 蒸发热/KJ/mol : 14

9、5.92 熔化热/KJ/mol:3 导电率106/cm :0.108 导热系数W/cmK: 0.847 锂,原子序数3,原子量6.941,是最轻的碱金属元素。元素名来源于希腊文,原意是“石头”。1817年由瑞典科学家阿弗韦聪在分析透锂长石矿时发现。自然界中主要的锂矿物为锂辉石、锂云母、透锂长石和磷铝石等。在人和动物机体、土壤和矿泉水、可可粉、烟叶、海藻中都能找到锂。天然锂有两种同位素:锂6和锂7。 金属锂为一种银白色的轻金属;熔点为180.54C,沸点1342C,密度0.534克/厘米,硬度0.6。金属锂可溶于液氨。锂与其它碱金属不同,在室温下与水反应比较慢,但能与氮气反应生成黑色的一氮化三锂

10、晶体。锂的弱酸盐都难溶于水。在碱金属氯化物中,只有氯化锂易溶于有机溶剂。锂的挥发性盐的火焰呈深红色,可用此来鉴定锂。锂很容易与氧、氮、硫等化合,在冶金工业中可用做脱氧剂。锂也可以做铅基合金和铍、镁、铝等轻质合金的成分。锂在原子能工业中有重要用途。元素名称铍元素符号Be原子序数4相对原子质量(12C = 12.0000)9.012182 英文名称Beryllium原子结构原子半径/:1.4 原子体积/cm3/mol:5 共价半径/:0.9 电子构型: 1s2 2s2 离子半径/: 0.35 氧化态: II电子模型发现1797年在法国巴黎,由Nicholas Louis Vauquelin发现。

11、来源主要以绿玉AlBe3(Si6O18) 和 金绿玉 (Al2BeO4)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用途能吸收大量的热量,因此用于太空船、导弹火箭、飞机等。也用于制造轻质合金。物理性质状态:坚固、硬的灰白色金属,是最轻的硬质金属。 熔 点():1278 沸 点(): 2970 密度(g/cc,300K):1.848 比 热/J/gK :1.82 蒸发热/KJ/mol : 292.4 熔化热/KJ/mol:12.2导电率106/cm :0.313 导热系数W/cmK:2.01 铍,原子序数4,原子量9.012182,是最轻的碱土金属元素。1798年由法国化学家沃克兰对绿柱石和祖母绿进行化学分析时发现。1

12、828年德国化学家维勒和法国化学家比西分别用金属钾还原熔融的氯化铍得到纯铍。其英文名是维勒命名的。铍在地壳中含量为0.001%,主要矿物有绿柱石、硅铍石和金绿宝石。天然铍有三种同位素:铍7、铍8、铍10。 铍是钢灰色金属;熔点1283C,沸点2970C,密度1.85克/厘米,铍离子半径0.31埃,比其他金属小得多。铍的化学性质活泼,能形成致密的表面氧化保护层,即使在红热时,铍在空气中也很稳定。铍即能和稀酸反应,也能溶于强碱,表现出两性。铍的氧化物、卤化物都具有明显的共价性,铍的化合物在水中易分解,铍还能形成聚合物以及具有明显热稳定性的共价化合物。金属铍主要用作核反应堆的中子减速剂。铍铜合金被用

13、于制造不发生火花的工具,如航空发动机的关键运动部件、精密仪器等。铍由于重量轻、弹性模数高和热稳定性好,已成为引人注目的飞机和导弹结构材料。铍化合物对人体有毒性,是严重的工业公害之一。元素名称硼元素符号B原子序数5相对原子质量(12C = 12.0000)10.811 英文名称Boron 原子结构原子半径/:1.17 原子体积/cm3/mol:4.6 共价半径/:0.82 电子构型: 1s2 2s2p1 离子半径/: 0.23 氧化态: III电子模型发现1808年,法国巴黎的L.J. Lussac and L.J. Thenard 和 英国伦敦的 Humphry Davy 先生发现。来源从 k

14、ernite 获得, 即硼砂(Na2B4O710H2O)。用途和钛钨一起制轻质抗热合金,也用于抗热玻璃的制造,和眼睛消毒液的配制。物理性质状态:黄棕色非金属晶体。 熔 点():2300 沸 点(): 4002 密度(g/cc,300K):2.34 比 热/J/gK :1.02 蒸发热/KJ/mol : 489.7 熔化热/KJ/mol:50.2 导电率106/cm :1.0E-12 导热系数W/cmK:0.274 硼,原子序数5,原子量10.811。约公元前200年,古埃及、罗马、巴比伦曾用硼沙制造玻璃和焊接黄金。1808年法国化学家盖吕萨克和泰纳尔分别用金属钾还原硼酸制得单质硼。硼在地壳中的

15、含量为0.001%。天然硼有2种同位素:硼10和硼11,其中硼10最重要。 硼为黑色或银灰色固体。晶体硼为黑色,熔点约2300C,沸点2550C,密度2.34克/厘米,硬度仅次于金刚石,较脆。硼在室温下比较稳定,即使在盐酸或氢氟酸中长期煮沸也不起作用。硼能和卤组元素直接化合,形成卤化硼。硼在6001000C可与硫、锡、磷、砷反应;在10001400C与氮、碳、硅作用,高温下硼还与许多金属和金属氧化物反应,形成金属硼化物。这些化合物通常是高硬度、耐熔、高电导率和化学惰性的物质,常具有特殊的性质。硼的应用比较广泛。硼与塑料或铝合金结合,是有效的中子屏蔽材料;硼钢在反应堆中用作控制棒;硼纤维用于制造

16、复合材料等。元素名称碳元素符号C原子序数6相对原子质量(12C = 12.0000)12.011 英文名称Carbon原子结构原子半径/:0.91 原子体积/cm3/mol:4.58 共价半径/:0.77 电子构型: 1s2 2s2p2 离子半径/: 氧化态: IV电子模型发现史前人类就已经知道。来源在自然界以石墨和钻石存在。用途碳具有广泛的用途,碳的放射性同位素碳14可用于物品测年,碳可用于制造铅笔、金刚石、钢,控制核反应,橡胶着色,油漆涂料用颜料等等。物理性质状态:纯品为石墨和金刚石 熔 点():3500 沸 点(): 4827 密度(g/cc,300K):2.26比 热/J/gK :0.

17、71 蒸发热/KJ/mol : 355.8熔化热/KJ/mol: 导电率106/cm :0.00061 导热系数W/cmK:1.29 碳,原子序数6,原子量12.011。元素名来源拉丁文,愿意是“炭”。碳是自然界中分布很广的元素之一,在地壳中的含量约0.027%。碳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晶态单质碳如金刚石、石墨;有无定形碳如煤;有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如动植物等;碳酸盐如大理石等。 单质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取决于它的晶体结构。高硬度的金刚石和柔软滑腻的石墨晶体结构不同,各有各的外观、密度、熔点等。常温下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不溶于水、稀酸、稀碱和有机溶剂;不同高温下与氧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或一氧

18、化碳;在卤素中只有氟能与单质碳直接反应;在加热下,单质碳较易被酸氧化;在高温下,碳还能与许多金属反应,生成金属碳化物。元素名称氮元素符号N原子序数7相对原子质量(12C = 12.0000)14.00674 英文名称Nitrogen原子结构原子半径/:0.75 原子体积/cm3/mol: 17.3 共价半径/:0.75 电子构型: 1s2 2s2p3 离子半径/: 0.13 氧化态: V电子模型发现1772年在苏格兰爱丁堡,由 D. Rutherford 发现。来源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气,工业上制氮气是采用液化空气,然后分馏而得。用途氮作为气体,具有很多工业用途,液氮具有非常低的温度,所以,用于

19、低温储藏精子,卵子等,作为惰性气体,用食品及化学物质的储藏,以防止其氧化。物理性质状态: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 熔 点():-209.86 沸 点(): -195.65 密度(g/L,273K,1atm): 1.2506 比 热/J/gK :1.04 蒸发热/KJ/mol : 2.7928 熔化热/KJ/mol:0.3604 导电率106/cm : 导热系数W/cmK:0.0002598 氮,原子序数7,原子量为14.006747。元素名来源于希腊文,原意是“硝石”。1772年由瑞典药剂师舍勒和英国化学家卢瑟福同时发现,后由法国科学家拉瓦锡确定是一种元素。氮在地壳中的含量为0.0046%,自

20、然界绝大部分的氮是以单质分子氮气的形式存在于大气中,氮气占空气体积的78%。氮的最重要的矿物是硝酸盐。氮有两种天然同位素:氮14和氮15,其中氮14的丰度为99.625%。 氮为无色、无味的气体,熔点-209.86C,沸点-195.8C,气体密度1.25046克/升,临界温度-146.95C,临界压力33.54大气压。 氮分子是由两个氮原子组成,特别稳定,它对许多反应试剂是惰性的。在高温、高压并有催化剂存在的情况下,氮和氢作用生成氨。空气中的单质氮和氧在雷电的作用下,可生成氧化氮。锂和氮在常温下即可反应,过渡金属在高温下也可和氮反应,生成氮化物。 氮是组成动植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成分,但高等动物

21、及大多数植物不能直接吸收氮。氮主要用来制造氨,其次是制备氮化物、氰化物、硝酸及其盐类等。此外,还可用作保护性气体、泡沫塑料中的发泡剂,液氮可用于冷凝剂。元素名称氧元素符号O原子序数8相对原子质量(12C = 12.0000)15.9994 英文名称Oxygen原子结构原子半径/:0.65 原子体积/cm3/mol: 14 共价半径/:0.73 电子构型: 1s2 2s2p4 离子半径/: 1.4 氧化态: -2,-1 电子模型发现1774年分别由英国利兹的 J. Priestley 和瑞典乌普萨拉的 C.W. Scheele 发现。来源主要由液化空气,分馏而得。用途约占大气中的21,用于钢的加

22、工、焊接,水的纯化,维持生命和燃烧的基本要素。物理性质状态:无色、无臭、无味的气体。 熔 点():-222.65 沸 点(): -182.82 密度(g/L,273K,1atm):1.429 比 热/J/gK :0.92 蒸发热/KJ/mol : 3.4099 熔化热/KJ/mol:0.22259导电率106/cm : 导热系数W/cmK:0.0002674 元素名称氟元素符号F原子序数9相对原子质量(12C = 12.0000)18.9984 英文名称Fluorine原子结构原子半径/:0.57 原子体积/cm3/mol:17.1 共价半径/:0.72 电子构型: 1s2 2s2p5 离子半

23、径/: 1.33 氧化态: -1 电子模型发现1886年在法国巴黎,由 H. Moissan 首次分离出。来源以萤石(fluorite,CaF2) 和冰晶石(cryolite,Na2AlF6)存在于自然界。用途用于生产制冷剂,以及其它氯氟烃类化合物,也用于制造树脂特氟纶(Teflon)。物理性质状态:氯黄色气体。 熔 点():-219.52 沸 点(): -188.05 密度(g/L,273K,1atm):1.696 比 热/J/gK :0.82 蒸发热/KJ/mol :3.2698 熔化热/KJ/mol: 0.2552 导电率106/cm : 导热系数W/cmK: 0.000279 元素名称

24、氖元素符号Ne原子序数10相对原子质量(12C = 12.0000)20.1797英文名称Neon原子结构原子半径/:0.51 原子体积/cm3/mol:16.7 共价半径/:0.71 电子构型: 1s2 2s2p6 离子半径/: 氧化态: 0电子模型发现1898年在英国伦敦,由 William Ramsey 和 M.W. 先生发现。来源由液化空气分馏而的。用途在真空管中,氖可以发出橘红色的光,基于此原理制造出了氖灯,也用于制造电压检测器和显象管。物理性质状态:无色、无味、无臭的惰性气体 熔 点():-248.447 沸 点(): -245.904 密度(g/L,273K,1atm): 0.9

25、 比 热/J/gK :0.904 蒸发热/KJ/mol : 1.7326 熔化热/KJ/mol:0.3317 导电率106/cm : 导热系数W/cmK:0.000493 元素钠元素符号Na原子11相对原子质量22.989768 名称序数(12C = 12.0000)英文名称Sodium原子结构原子半径/:2.23 原子体积/cm3/mol:23.7 共价半径/:1.54 电子构型: 1s2 2s2p6 3s1 离子半径/: 1.02 氧化态: 1 电子模型发现1807年在英国伦敦,英国科学研究所,由 Humphry Davy 先生分离出。来源由电解氯化钠、硼砂和冰晶石而得。用途用在医药、农业

26、和摄影等方面,也用于制造路灯、电池和玻璃等。物理性质状态:软质的银白色碱性金属。 熔 点():98 沸 点(): 883 密度(g/cc,300K): 0.971比 热/J/gK :1.23 蒸发热/KJ/mol : 96.96 熔化热/KJ/mol:2.598 导电率106/cm :0.21 导热系数W/cmK:1.41 元素名称镁元素符号Mg原子序数12相对原子质量(12C = 12.0000)24.3050 英文名称Magnesium原子结构原子半径/:1.72 原子体积/cm3/mol:13.97 共价半径/:1.36 电子构型: 1s2 2s2p6 3s2 离子半径/: 0.72 氧

27、化态: 2 电子模型发现1755 在苏格兰爱丁堡, 由 Joseph Black 鉴定为一种元素, 1808年 Humphry Davy 分离出。来源由电解氯化镁而得到。用途作为合金,用于制造火箭、飞机和赛车等需要减轻自身重量的物件。物理性质状态:浅灰色金属。 熔 点():649 沸 点(): 1090 密度(g/cc,300K):1.738 比 热/J/gK :1.02 蒸发热/KJ/mol : 127.4 熔化热/KJ/mol: 8.954 导电率106/cm :0.226 导热系数W/cmK:1.56 元素名称铝元素符号Al原子序数13相对原子质量(12C = 12.0000)26.98

28、1539 英文名称Aluminum原子结构原子半径/:1.82 原子体积/cm3/mol:10 共价半径/:1.18 电子构型: 1s2 2s2p6 3s2p1 离子半径/: 0.535 氧化态:3电子模型发现1825 在丹麦,哥本哈根, 由 Hans Christian Oersted 发现。来源地壳中最丰富的金属(8),通常不会以游离状态存在与自然界,由电解铝矾土而得到。用途制造厨房器具,建筑装饰,电力传送,也用于制造飞机、火箭等。物理性质状态:银色,轻质,非磁性的可锻金属 熔 点():660.25 沸 点(): 2467 密度(g/cc,300K):2.702 比 热/J/gK :0.9

29、 蒸发热/KJ/mol : 293.4 熔化热/KJ/mol: 10.79 导电率106/cm :0.377 导热系数W/cmK:2.37 元素名称硅元素符号Si原子序数14相对原子质量(12C = 12.0000)28.0855 英文名称Silicon原子结构原子半径/:1.46 原子体积/cm3/mol:12.1 共价半径/:1.11 电子构型: 1s2 2s2p6 3s2p2 离子半径/: 0.4 氧化态: 4电子模型发现1824 在瑞典,斯德哥尔摩, 由 J.J. Berzelius 发现。来源硅是第二个最丰富的元素,在地可中含25,是构成粘土、沙、花岗岩和石英的主要成分。用途用于制造

30、玻璃,太阳能电池,水泥和半导体等等。 物理性质状态:硬的深灰色非金属。 熔 点():1410 沸 点(): 2355 密度(g/cc,300K): 2.33 比 热/J/gK :0.71 蒸发热/KJ/mol : 384.22 熔化热/KJ/mol: 50.55 导电率106/cm :2.52E-12 导热系数W/cmK:1.48 元素名称磷元素符号P原子序数15相对原子质量(12C = 12.0000)30.973762英文名称Phosphorus原子结构原子半径/:1.23 原子体积/cm3/mol:17 共价半径/:1.06 电子构型: 1s2 2s2p6 3s2p3 离子半径/: 0.

31、38 氧化态: 3,5,4 电子模型发现1669 在德国,汉堡, 由 Hennig Brandt 发明。来源以磷酸盐矿存在于自然界。用途用于制造磷肥、火柴、烟火、杀虫剂、牙膏和除垢剂。物理性质状态:软的白色蜡状固体,棕红色粉末或黑色固体。 熔 点():44.3 沸 点(): 280 密度(g/cc,300K):1.82 比 热/J/gK :0.77 蒸发热/KJ/mol : 12.129 熔化热/KJ/mol: 0.657 导电率106/cm :1.0E-17 导热系数W/cmK:0.00235 元素名称硫元素符号S原子序数16相对原子质量(12C = 12.0000)32.066 英文名称S

32、ulfur原子结构原子半径/:1.09 原子体积/cm3/mol:15.5 共价半径/:1.02 电子构型: 1s2 2s2p6 3s2p4 离子半径/: 0.37 氧化态: 2,4,6 电子模型发现古代就已知。来源以朱砂(cinnabar), 方铅矿(galena),闪锌矿(sphalerite)和辉锑矿(stibnite)存在于自然界。用途用于制火柴、火药、烟火,橡胶硫化,医药,烫发剂,杀虫剂,也用于制硫酸。物理性质状态:固体淡黄色非金属。 熔 点(): 115.36 沸 点(): 444.75 密度(g/cc,300K): 2.07 比 热/J/gK :0.71 蒸发热/KJ/mol : 熔化热/KJ/mol: 1.7175 导电率106/cm :5.0E-24 导热系数W/cmK:0.00269 元素名称氯元素符号Cl原子序数17相对原子质量(12C = 12.0000)35.4527 英文名称Chlorine原子结构原子半径/: 0.97 原子体积/cm3/mol: 22.7 共价半径/:0.99 电子构型: 1s2 2s2p6 3s2p5 离子半径/: 1.8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