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完整版语文版.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621915 上传时间:2021-12-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完整版语文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完整版语文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完整版语文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完整版语文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完整版语文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完整版语文版.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完整版语文版班级:_ 姓名:_1. 古诗阅读。所见,。,。1默写古诗。2这首诗的作者是_代诗人_ 。3有人把这首诗编成了小故事,但顺序被打乱了,请你来排一排。( )欢快的歌声响遍了整个森林。( )于是他就闭上了嘴巴,轻轻地站在树下。( )一天,牧童骑着黄牛,唱着歌走在树林里。( )忽然,他听见蝉“知了知了”的叫声。2. 古诗鉴赏。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1滁州西涧作者_代诗人_这首诗从题材上看是一首_。2诗的第一句表明了作者对涧边草的_情感,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_(哪个字

2、)。3人们普遍认为“横”字用的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_4下列对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作者俯视水边,看到的是一幅百草丰茂、郁郁葱葱的绿色画面,暗示这是一个暮春时节。B.第二句作者从俯视转为仰视,通过对照、映衬的手法,写出了画面的幽美和谐,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C.第三、四句打破了前两句的均衡和谐,既有飞动的情景,又有潮声、雨声的交响,渡船横卧又和春潮飞雨融会在一起,增强了画面的立体美感。D.全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极写滁州西涧的春景,静中有动,画中有声,而写动景和声响则是为了衬托画面之静。5这首小诗表达了诗人_的情感。3. 课外阅读。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3、,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1题目中哪个字是全诗的字眼? _2颔联写出了春雨的怎样的特点?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_3首联中的“知”与尾联中的“重”有何妙处? _4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两句,诗人运用拟人手法,仿佛春雨知道农时,应时而来。B. 中间四句,诗人分别以听觉和视觉落笔,写出了“好雨”润物之功,诗人爱雨之情。C. 最后两句,诗人没有想到雨后晨景:雨过天晴,成都城中处处落英缤纷。D. 全是不漏一个“喜”字,但从“潜、润、细、湿”等字却可体会出诗人的喜雨之情。4. 课

4、内阅读。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1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_的,而是_的。随着诗人行舟,山_江_,东流水_,青山_迎出,孤帆日边_,景色由_及_再及_地展开。(    )A.静止、流动、断、开、回、相对、驶来、近、远、近B.静止、流动、断、开、回、相对、驶来、远、近、远C.流动、静止、断、开、回、相对、驶来、远、近、远2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_和江水_的气势。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_”,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_

5、:“楚江开”,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    )A.雄奇壮观、浩荡奔流、中断、险峻B.雄奇壮观、浩荡奔流、中断、奇特C.雄奇壮观、静静流淌、中断、险峻3“碧”字明写江水之_,暗写江水之_;“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_。(    )A.深、色、流向 B.色、深、起伏 C.色、深、走向5. 阅读下列诗句,回答问题。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

6、花。(1)这首诗的作者是( )A.宋·叶绍翁B.唐·杜牧C.宋·苏轼(2)诗中“坐”的意思是( )A.乘;搭B.背对着某一方向C.因为(3)“      ”应填的诗句是( )A.白云生处有人家B.白云深处有人家C.江上秋风动客情(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A.对深秋山林美景的喜爱B.对祖国的热爱C.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6. 课外短文。小时候乡愁是一枚(   )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   )船票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   )坟墓

7、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   )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1将下列词语还原到诗中。浅浅的 窄窄的 小小的 矮矮的2这首诗把乡愁比做_  _ _ _3这首诗中表示时光变迁的词语分别是 _ _  _   _4诗中的“海峡”指的是_ 。5对这首诗的情感表达最为准确的句子是( )。A.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诉说思念母亲、思念家乡之情。B.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诉说乡愁,表达思念祖国、渴望早日实现祖国统一的心情。C.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诉说伴随他一生的难以排遣的乡愁。7. 课外阅读。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

8、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注释)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瑟瑟:碧绿色。可怜:可爱。真珠:即珍珠。1诗中点明日期的诗句是:_。表现颜色的诗句是:_。表现形状的诗句是:_。2诗句“_”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_比作_,将_比作_。3判断下列对诗句的理解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一道残阳铺水中”写的是傍晚时分,阳光柔和地铺在江面上。(_)(2)“可怜九月初三夜”写的是诗人不喜欢九月初三,那一天他过得十分悲惨可怜。(_)8. 古诗鉴赏。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1这首诗的作者是_代

9、诗人_。描写西湖晴天美景的诗句是“_”,描写西湖雨天的风姿的诗句是“_”后两句作者大胆想象,用_来比作西湖,增添了西湖的美丽和奇妙。2写出这首诗中对仗的词语。水光对(_) 潋滟对(_)   晴对(_)3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潋滟”突出水波荡漾、波光粼粼的状态。B.次句描写雨天中的山色,“空蒙”勾勒出西湖周围群山朦胧的景象。C.最后两句将西湖比作西子,特别强调了西湖晴天的景色尤其优美。D.诗人在诗中借景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了对西湖的喜爱之情。9.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10、。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1)这首诗的作者是   ,诗歌写的是惠崇的一幅描绘   的画,画面景物有动有静,静的景物有   ,动的景物有   ,诗人从这些景物感受到   到来了。(2)这首诗第二句的意思是   。(3)这首诗中写诗人的想象的是第   句。(4)从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   之情。10.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

11、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1)给生字注音。            屏烛晓偷(2)根据内容填写诗句。嫦娥这首诗描绘了主人公在孤独的环境中一夜不寐的情景的诗句。嫦娥这首诗引出凡人对仙人的感叹的诗句。(3)从这首诗里你可以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感情?11. 把下列诗句补充完整,再完成后面的练习。独在异乡为_,每逢佳节_。遥知_,遍插茱萸少一人。1“少一人”指的是少了_。诗中的一个“_”字将诗人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浓烈。2“佳节”指的是_节,这一天的习俗有_。3一年一度的重阳节

12、到了,诗人王维不由思绪万千,写下了这首诗。诗中第_句表达了王维远离家乡的寂寞和思念亲人的心情。第_句想象了今年重阳节亲人登高远眺的情景。4联系课文内容,写一写“每逢佳节_”的意思。_12. 古诗阅读。秋  月(宋)程颢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1“清溪流过碧山头”,诗句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是(   )A. 清:冷清 B. 碧:碧绿 C. “碧”指山上树木葱茏、苍翠欲滴2“空水澄鲜一色秋”中,“空水”的意思是_,“澄鲜”的意思是_。3下面对诗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13、   )A. 三十里:十五公里 B. 悠悠:悠闲自在的样子 C. 一色秋:溪水和秋天融为一色4“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_5作品题为“秋月”,文中却没有一个“月”字,作者是如何表现秋月主题的?_13. 课外阅读。秋词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注释)悲寂寥:悲叹萧条。春朝:春天。排:推开。碧霄:青天。1根据意思写诗句。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荒凉,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_2本诗写白鹤的原因是()A.白鹤充满活力,敢于逆风飞翔,

14、冲破阻碍,翱翔天际。诗人喜欢白鹤这种乐观积极的品质。B.白鹤矫健,外观美丽。诗人喜欢如此美好的事物。3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14. 课内阅读。饮湖上初晴后雨宋  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诗人既写了_,又写了_;既有_之景,又有_之韵。(    )A.湖;山;春天;夏天 B.湖光;山色;晴和;雨天 C.湖光;山色;温暖;凉爽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句以绝色美人比喻_,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_,而且_,情味隽永。(&

15、#160;   )A.西湖;生命;新奇别致 B.美景;生命;新奇怪异 C.晴天的西湖;活力;别有情趣3“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作者把西湖比作_,两者的相似之处是_。这两句运用了_修辞手法,“淡妆”与前面“_”相照应,”浓抹”与前面“_”相照应,“相宜”与“_”、“_”相照应。(    )A.西施;淡妆浓抹总相宜;比喻;潋滟;空蒙;好;奇B.西施;淡妆浓抹总相宜;夸张;空蒙;潋滟;好;奇C.西施;淡妆浓抹总相宜;比喻;空蒙;潋滟;好;奇15.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1)画面景物有动有静,静态的景物有   、   、   和   ,动态的景物有   和   。(2)“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两句中“燕子”和“鸳鸯”各在做什么?(3)本诗反映出诗人当时怎么样的心情?7 /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