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课程标准模板.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632103 上传时间:2021-12-0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1.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职课程标准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职课程标准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职课程标准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职课程标准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职课程标准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职课程标准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职课程标准模板.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附件1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参考格式XXXX课程标准(黑体,三号,居中,1.5倍行距)课程编码:课程类别:适用专业:计划学时: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一、课程概述 (黑体,四号,加粗,1.5倍行距。下同)(一)制定依据(宋体,小四号,加粗,首行缩进 2个字符,1.5倍行距 下同)本标准依据XXX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XXX课程培养目标的要 求制定。(正文:宋体,小四,首行缩进 2个字符,行间距20磅。下同)(二)课程性质与作用课程的性质 课程是XX专业的专业核心能力课程,是XXX专业必修课(选修课),是校企(院)合作开发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课程的作用 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

2、中的地位及作用。具体要体现:课程要符合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本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要起主要支撑或 明显的促进作用,要反映本课程与前、后续课程的衔接关系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前导课程、后续课程)序号前导课程名称为本课程支撑的主要能力1序号后续课程名称需要本课程支撑的主要能力1(三)课程设计思路主要指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工作任务的结构模 式、课程内容确定的依据(如任务完成的需要、学生的认知特点、相应职业资格 标准)、活动设计目的、课时安排说明、学习程度用语说明等。可以结合专业提出有专业特点的课程设计思路, 例如:针对行业特点

3、,设计 学习情境,实施“课堂+医院”、“课堂与车间合一”等教学模式,以真实项目 为导向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等。(四)课程内容确定的依据(如任务完成的需要、学生的认知特点、相应职业资格标准等)二、课程目标(一)总目标:经过课程学习,学生应该能够完成的具体工作任务,对学生在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二)分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突出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培养要求,从专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 动所需要的专门技能及专业知识, 要注重掌握技能、掌握知识,以获得合理的知 能结构)、方法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及学习方法,要 注重学会学习、

4、学会工作,以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社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 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规范及价值观念, 要注重学会共处、学会做人,以确立积 极的人生态度)三方面入手。要深化对职业能力的理解,既要重视外显化、行为 化的职业技能、职业资格要求,又要重视职业能力的内隐性、过程性、动态性。三、课程内容与学时安排学习情境名称知识点学时工作任务序号技能点学习情境一XXX任务一 /子情境一学习情境二XXX任务一 /子情境一说明:此表为参考格式,各专业课程可根据专业及课程特点进行内容及学时 的安排。四、课程实施(一)教学条件1、实验实训条件校内实验实训基地条件,课程对校内实验、生产性或仿真实训基地条件的要 求,主要配

5、套的教学仪器设备与媒体要求。校外实训基地及条件要求,工学结合、社会资源等。2、师资条件1)从事本课程教学的专任教师的职业能力、知识结构和资质的要求。女口:从事本课程教学的专任教师,应具备以下相关知识、能力和资质:2)兼职教师职业能力、知识结构和资质的要求。如:从事本课程教学的兼职教师,应具备以下相关知识、能力和资质:3)本课程教学任务由*完成(二)教学方法建议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需要如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讲授法、引导文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实训作业法等。(教学方法也可列入课程内容与学时安排表,与内容对应)(三)教材选用或编写教材选用或编写建议。要对教材进行

6、分析,其所起作用和特点,即为什么要 选用该教材。编写教材体现任务驱动、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教材编写与选 用应符合本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五、教学评价与考核要求要明确评价理念、考核方式、评价考核标准等。教学评价和考核中贯彻能力为本的理念。 变单向教学评价为多元评价,将静 态教学评价变为动态评价;变学生被动应对考试为主动参与考核, 将结果式考核 变为分阶段分层次的过程考核。在设计教学考核方式时,不再简单进行理论知识考核和单一的期末考试等做 法,推行教学评价、考核的多元性,通过项目考评、产品考评、过程考评、报告 考评、知识考评等,逐步实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要对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7、、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进行全面评价。学期教学评价=过程评价X% +知识评价X%十针对于工学结合的学习领域课程,可采用企业(医院)评价、教师评价和学 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考核标准建议用表格形式反映。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学习资料资源开发利用:如辅助教材、实训指导书、学习参考书的开发利用; 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多媒体素材、电子图书和专业网站的开发与利用等。校内外实验实训教学资源开发利用,如校企合作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建立 开放式实训中心及相关运行模式等。七、其他说明1、本课程适用于三年制XXX专业普通中专(技工)学生。2、根据新技术发展,该课程标准使用XXX年后修订。(一般 2-3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