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木雕说课材料.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668383 上传时间:2021-12-0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羚羊木雕说课材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羚羊木雕说课材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羚羊木雕说课材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羚羊木雕说课材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羚羊木雕说课材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羚羊木雕说课材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羚羊木雕说课材料.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羚羊木雕说课材料一、教材分材羚羊木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2课。羚羊木雕所在的单元是在继第一、二单元感悟“人生”,第三单元感悟“自然”,第四单元感悟“科学”之后的第五单元感悟“亲情”的单元。单元提示要求,要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羚羊木雕是一篇讲读课,是一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记叙文体。文章围绕“亲情”这一话题,展示了两种生活,两种内心世界。一方面,我们看到了一个少年世界,少年朋友之间的友爱,没有利益关系,完全是人与人之间真诚的交往。他们如此充满友情,如此珍惜友情。万芳见“我”裤子撕破后心里难受,把自己身上的裤

2、子换给“我”穿,即使被家长责备也心甘情愿。“我”见万芳特别喜欢羚羊木雕,就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一个充满物质利益关系的成人世界。在他们眼里,财富高于一切,当财富与友情发生冲突时,他们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财富而抛弃了友情。文中父母逼“我”反悔,使“我”失去一个最好的朋友而感到莫大的痛苦,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文章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及心理活动描写,展示了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人物形象十分鲜活。全文流露出作者对父母重财轻义的不满,及对我的痛苦与无奈给予同情与关爱。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揣摩体会就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很好启示。学习这一课,通过引导学生抓住问题关键,层层深入分

3、析,寻求解决办法的学习方式,重点落实描写人物的方法,同时通过圈点勾画积累个性化语言,并通过朗读体会人物性格,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对教材深刻理解的目的。二、教学目标的设计语文新课程提倡语文教学应重视过程和体验,强调教学的随机性,主张目标动态性,因而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只是一个大致的轮廓,基本意向,在教学具体操作过程中,随着教学情景的不断变化,教学目标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因为课堂是学生学习的课堂,课堂的重点应该由学生把握,教师只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调整学习目标,使目标产生于教学过程之中,为学生所接受,而不游离于教学过程之外。为此在设计教学目标过程中应该

4、注意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基于以上的思考,我设计羚羊木雕一课的知识目标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学习本文描写人物的方法,重点品味、揣摩个性化语言;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理解感悟能力及沟通表达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看待朋友与财富的关系,学习与父母和他人沟通的方法。教学重点:品味、揣摩个性化语言,体会人物性格特点。教学难点:学会正确处理好亲情、友情的关系,并能有效地解决好类似问题。三、教学流程的设计根据课改理念的要求,课堂教学要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要求激活学生在阅读中的灵性、悟性和创造性。为此我设计出了“体会人物性格、讨论解决办法、反思生活实际”这样的教学思路,

5、采用“导、读、析、辩、写”等方式,把课堂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去抓住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一切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四、教学过程的说明(略)(一)回顾文章主要内容,出示课堂学习目标。(二)阅读重点段落,体会人物特点。自学指导一:根据1-15自然段中人物语言、神态的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1、说说人物性格特点,并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师生相互指导。妈妈: 粗暴严厉,固执己见爸爸: 稳重威严,不可抗拒“我”: 紧张害怕,无奈委屈3、分角色有感情朗读文中对话部分。先小组内自由朗读,然后小组进行朗读表演。问题一:既然父母态度如此坚决,我又为什么不愿要回来呢?分析插叙部分,万芳和“我

6、”换裤子的事。一方面体现我们感情深厚,另一方面突出万芳是个仗义的人。问题二:在“我”和父母的矛盾冲突中,谁最理解“我”,替“我”说话。分析奶奶的话:“算了吧,这样多不好。”“这样”指的是什么?(父母逼迫“我”将送出的东西要回来。)体现了奶奶什么特点?(明白事理,善解人意。)自学指导二:重点阅读课文后半部分,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感知其内心世界,探索解决矛盾冲突的办法。问题一:当我来到万芳家,万芳的态度有什么变化,联系全文,说说万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由责备到理解,说明万芳是个仗义明理的人。问题二:当我要回木雕后,内心感受如何?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和心理活动的句子加以体会。环境描写:

7、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颤。(衬托悲凉心情)心理活动: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可是,这能全怪我吗?(三)总结辩论,联系实际谈体会。1、辩论:“我”到底该不该要回木雕?正方(父母)观点:应该把木雕要回来。反方(“我”)观点:不应该把木雕要回来。注意:发言要有理有据,尤其要抓住对方的观点进行反驳,还要注意自己所代表的人物身份,掌握好说话的分寸。揭示财富与朋友的关系:“财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却是财富。”2、探究:这件事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怎样才能避免类似事情的发生?强调:孩子做事应多与父母商量沟通,父母应尊重理解孩子。 在生活中,让我们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埋怨;多一些沟通,少一些争吵;多一些信任,少一些猜疑;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摩擦;多一些愉悦,少一些烦恼。3、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个你和父母(或与老师或与同学)之间曾发生过的矛盾片断,要求有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 附:板书设计 9 / 9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