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空间演变的文献学解读.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676820 上传时间:2021-12-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8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村落空间演变的文献学解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古村落空间演变的文献学解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古村落空间演变的文献学解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古村落空间演变的文献学解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古村落空间演变的文献学解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村落空间演变的文献学解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村落空间演变的文献学解读.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一 一RI-J编者按传统聚落历经时空的发展,承载着丰富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其本身属不可再生资源,对其进行保护与利用是我们必须慎重对待的。 本期“规划师论坛”栏目以“传统聚落的保护与利用”为主题,选取南阁村、双龙巷-穆家桥街区和郑宅镇,剖析传统聚落的形成、生长和兴衰 的演变等,探讨传统聚落的保护与利用措施,以期推动我国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与发展。古村落空间演变的文献学解读以南阁村保护性规划设计的调研为例张杰,庞骏,董卫(东南大学 建筑系,江苏 南京2 1 0 0 9 6 )规戈U师PLANNERS规戈U师PLANNERS摘要运用跨学科的文献学理论,对古村落行政制度的演替、村落自然环境、历史文化

2、、牌楼群、街 道,以及建筑等进行解读,可较为准确地揭示古村 落空间的演变过程。文献学的相互印证法进一步完 善了原来单一的依靠建筑学来推断村落空间演化的 方法,其对家族史和区域文化的解读,为规划设计中挖掘地方特色与传统文化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充分的基础性资料与设计依据。关键词文献学;古村落;空间演变文章编号1 006 0022 (2004) 01 00中图分类号TU 9 8 44 1 1文献标识码BUnscrambling of the Philology of the Spatial Evoluti on of Ancient Villages With the Investigation an

3、d Study on the Protective Pla nning Desig n of Nannge Village as an Example/Zha ng Jie,Pa ng Jun ,Do ng WeiAbstract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ross-disciplinary theory of philology,the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has unscrambled the succession of 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 of the ancient village,its na

4、tural environment,historic culture, pailou groups,streets and buildings,revealing the course of spatial evolution of the ancient village in a relatively more correct way.The mutual corroboration method of philology has perfected the onefold architecture method used in the deduction of the spatial ev

5、olution of the village. The unscrambling of family history and the regional culture has created conditions for the exploitation of local color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in planning design and provided ample basic information and design basis.Key words Philology,Ancient village,Spatial evolution随着社会经济的

6、发展,古村落的保护与更 新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内容,古村落的空 间特征是村落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长期积淀 的外在表现,揭开它是我们进行规划工作的关 键。文献学以历史遗留的读本为基础,采用二 重证据法、三重证据法等,可以真实地再现事 物的演化过程。基于此,本文以浙江南阁村为 例,尝试文献学在古村落保护中的应用。10-南阁村位于浙江省乐清市仙溪镇,地处浙东沿海地区,是仙溪镇管辖下的一个行政村, 该村庄由3个自然村组成:上街村、果木场村、 下街村,总人口约六千多人,其中章姓人口占 了约8 0%,因此,它是一个以章姓为主、村落 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宗族村落。文献学以历史文献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 目录学、

7、版本学、校勘学等方法对历史信息进 行科学的分析判断,真实地再现历史的本质。其 中的二重证据法,即以文字、实物材料相互印 证的方法日益成为我们考证历史遗物的手段。对古村落进行解读的对象主要包括:对 历史性材料的解读。如宗谱、历代方志、村图 等。对现状村民口述内容的解读,主要包括 涉及古村落风土人情的传说、故事、趣闻等。 对实物的考证,包括建筑物、构筑物、道路、水 系、坟墓等的考证。通过对文献的解读,我们 可较为清晰地揭开古村落的空间演化过程,展 示古村落的行政制度演替、村落人文发展特征, 并从历史学的角度,对物质与非物质空间进行 综合性评价与提炼,为规划设计提供科学依据。2对古村落空间演变的解读

8、2.对古村落行政制度演替的解读南阁村史及村落名在明代以前的史书、方 志上皆无记载,成书于明成祖永乐年间的乐 清县志,它首次记载了南阁村的村名、地理 位置等,此后遂入清代县志。历明、清两代, 它皆属乐清县山门乡下的第二十二都,按照明 代基层行政管理制度,“都”是比“乡”小的基 层区划单位,约相当于现在的“村”级单位。 这种划分沿袭至清末。至民国时,由于改行乡保建制,全村分设五 保。建国后废保甲制,复称南阁村。并且,原来 的宗族村落分化为3个,设上街、下街、里街3 个行政村宗谱记载),19年9个行政村界 域再次调整,改称上街、下街、果木场。19 9 2 年再度调整,在乡镇合并过程中,南阁村从卓南

9、乡划归为仙溪镇,建制村仍为3个,名称不变。2.对自然环境的解读2.2.南阁八景古村落自然环境条件较好,素有“八景” 之美称。考证“八景”的来历、内容及位置是规戈U师PLANNERS规戈U师PLANNERS 2五天牌葫 f riiMfl1*B.f <!N. ! ILlIh 址I| All张杰等:古村落空间演变的文献学解读2 0 0年第1期第2卷 11解读古村落自然、人文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 南阁八景形成于宋代,但直到明代才有正 式的记载。明代成书的方志温州府志有记: “恭毅公里中八景:石柱擎天、西湖晚钓、仙岩 落月、北萨春耕、桃林牧笛、柳港渔灯、马屿 书堂、雁湖古刹。”此为南阁八景官方的、

10、正式 的文字记载。(1) 石柱擎天。在村西南发洪洋山上,有 一奇特的巨大石柱,明代章纶祖辈的墓葬选址 在此山下,风水先生将其称为上水龟山,而章 纶墓葬也在此山对面不远的平缓低地处,称其 为下水龟山。龟是民间信仰中的受人喜爱的灵 物,象征着长寿、厚重,是阴界的神灵。章氏 祖墓在此,故村人以此天然石柱为本村的风水 石,赋予它神圣而威严的气质,同时在村民中 也流传有“石柱擎天荫大臣”之句。(2) 西湖晚钓。位于村东马屿山北侧,九曲 溪下游处,村人筑起堤坝堵水成湖,堤坝上修建 亭榭,并种植花草槐柳,以供歇息、赏玩、垂钓。 明末毁于兵火。现在只剩溪流堤坝,衰草残柳。(3) 仙岩落月。村前眺望西面之山,群

11、山 起伏,层峦叠嶂,夕阳西下时,群山静穆,山 气升腾,物象时隐时现于朦胧夜色之中,使人 顿生人间仙景之感,故名仙岩落月。(4) 北萨春耕。北萨即村前的北产洋山,早 春时节,农家在微煦的春风中,或在细雨如丝 的雨幕下忙着播种耕植,构成一幅美丽的田间劳作图。(5) 桃林牧笛。位于村东九曲溪对面的山 间低地,旧有成片的桃树林,牧笛声声,桃红 如火,别有隐逸高趣。但现在由于毁林伐树,景色不存。(6) 柳港渔灯。村溪上游川堂门一带水流 湍急,两岸植柳,每逢鱼讯,村人在溪中捕捞, 夜以继日,尤其是在夜里举灯捕鱼,别有一番 风景和野趣。(7) 马屿书堂。位于村东马屿山麓读书岩西 侧,因明代章纶早年在此读书而

12、更加闻名。读 书岩后建有藏书楼,后废毁,民国初村民在读 书岩下掘地蓄水,用于洗涤蔬菜、衣物,美其 名曰“洗砚池”,现在岩石上还有3个石刻大字。(8) 雁湖古刹。位于村西南的雁湖岗,曾 经有深潭古湖,秋冬时节群雁栖居,苇花飘飘, 湖畔曾有香火极旺的寺庙,寺庙现已废弃,自 然风景依旧,仍为人们赏玩之地。通过史料研究和现状调查,可以得知:“八 景”实际是村民对美丽的自然景观的渲染与美 化,其具体实物与位置有些是很难考证的。但 八景空间组织是以村落为中心,从东西南北4个方位对村落外域景观的透视和辐射,因此, 它构成了古村落独特的文化生态,营造岀了人 文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体现了传统的“天 人合一&q

13、uot;思想。2.2 .水系村落坐南朝北,九曲溪由西向东从村前流 过,因此,村西溪水为上游。(1) 村西。九曲溪源自界牌岭五尖山,溪 水自竹园入村前,在桥潭口与百岗山之水汇 合,称双水冲,流经鹞岩潭、石西湖,再与北 阁水汇合,称双粘溪,亦称双溪,再经石门潭 出境。九曲溪一路潭多,其中以湖南潭最为著 名,另一潭鹞岩潭则在村头门前山麓,潭阔水 深。19 6年溪水改道,鹞岩潭被炸毁填平。 上游百岗山位于村西南,为村背靠之山, 风水学中为“来龙山”。章纶墓、章纶祖父墓在 此山,故又为章氏家族的风水山,发脉之山。(2) 村“水口”是由明代进士王纯在南 阁章氏续葺宗谱序提岀:“其左侧百岗山,崔 嵬万状,为

14、廉贞火,乃形之最贵者。所岀人物 位至三公。转东北,五星剥换,周回相生, 忽起三台,南坐北向,名凤凰山。前朝北产山(即北产洋山),百千丈张列,宛如挂榜,其内 水口则马屿,形如覆釜,为金星;外水口则卓 屿,为土星。经云:若值北辰居水口,定岀 惊天动地人”。“水口”是指:岀、入(村落)水 之处。水来谓之“天门开”,流去之水谓之“地 户”,好的水口要求天门开敞、稳定,地户锁闭、 紧密,水寓意着财富。南阁的九曲溪水口充分 体现岀了这种风水观。南阁的上水口在桥潭口, 双水合流之处。下水口有2个:一为内水口,在 马屿山;另一为外水口,在卓屿山,离南阁稍远。 水口的考证,一方面证实了现状自然环境 与浓厚的水口

15、文化是一致的,另一方面也明确 了内水口是古村落空间发展的界线,即在历史 上南阁村落空间不可能扩展到卓屿山,是以马 屿山为界的。2.对古村落历史文化的解读南阁古村落是一个宗族村落,是以章氏家 族为核心和原动力发展起来的自然村落。因 而,在研究村落的发展变迁时必须把它与章氏 家族的发展结合起来。首先,南阁章氏追炎帝为元祖,符合中华姓氏溯源不岀炎、黄二帝的惯例。但其如何发 展、辗转迁徙到温州地带,难以考证。南阁章氏一世祖就是唐代为康州刺史的 章及。他的后裔,即宗谱上的五世祖就是南阁 村的建立者章氏始祖的提举贲公。因此,章氏的家族史实际比南阁村史大约早一百年。按照章氏宗族的发展,南阁村大致经历了 5个

16、重要的发展阶段:(1)唐末五代,南阁村始建于五世祖贲公, 太傅公的孙子、仁政公的第二子,仕后晋为括 苍提举,括苍是乐清附近的一座山峰名称,提 举是中下级武官名称。贲公从福建建安之浦城 始迁浙东之南阁。(2)两宋时期,村庄发展迅速,并逐步定型。于村东马屿山后,汪宅朴树边” 六世太尉公务,仕北宋官为太尉。公死后,葬村 东马屿山后,汪宅朴树边。从宗谱记载,章氏迁 至南阁之前这里已有姓汪的人家居住。但南阁村实质性的发展应与章氏迁入相关,自六世开 始,章氏在北宋入仕的成员大增,家族发展岀现 了第一个黄金时期。这期间,南阁村及其周围附 近的自然山水被文学化、人文化,使天然景观与 人们的生产、生活结合起来,

17、形成独特的地域性 的自然人文景观。“南阁八景”就是典型的例子。(3) 进入元代以后,村庄发展相对缓慢。章 氏从十五世进入元代,人口大量萎缩,人丁不旺;至十八世,岀现无子为嗣的情况。(4) 明代,村庄规模增长显著,发展迅速, 人物兴盛。章纶是该时期的核心人物,此后, 章氏文臣忠良辈岀,章氏人口大增加,南阁村落人口与用地规模都有了较为明显的发展。(5) 清代,村落持续发展。由于满汉隔离, 章氏难以入仕,但武举增多。同时,村庄人口 也成倍增加,但山区土地薄瘠,农作物产量偏 低,生计矛盾突出,清末离乡者渐多,他们多 从事商业、贩运等,形迹遍及江南。通过上述,得岀:渊源的家族历史文化 影响了南阁的发展,

18、其纯朴、厚重的人文精神 是古村落发展的内在基石。从某种意义上,古 村落的发展史实质上是章氏宗族的发展史,纯 朴、厚重的人文精神支配着村落空间的演变。 文化的美化营造出了南阁八景、章氏宗族的兴 衰成为了村落规模增减的原始动力,家族的仕 途功名成为牌坊群等物质空间赞颂的对象,尊 祖敬宗的宗族意识形成了合族聚居式山地民 居特色等等,足以显现古村落空间演变中浓厚 的历史文化底蕴。根据“六世太尉公死后葬,以及宋代形 成的“八景”之一 “马屿书堂”,再结合我国传 统的“灵魂观”,可以推断现今村庄东部马屿 山西南麓处应是村落的发源地之一。2.对牌楼群与街道的解读众所周知,作为旌表功能的功德坊多立于 村落的主

19、要道路上,这一方面是为了旌表其功 绩,另一方面起到了空间引导的作用。基于此, 我们通过对宗谱与现状实物的解读,可以进一 步推断南阁村的空间演变过程。牌楼群原为七座,现仅存五座,沿着以红 褐色卵石铺设的中直街南北向一字展开,是江 南地区保存最完整、年代最早、数量最多的木 构牌楼群。最先立的牌坊是“会魁”和“尚书”两座, 都为章纶而立。前者立于明英宗正统四年(14 3 年),因其参加殿试,中了二甲第三名进士。“尚书”坊约立于明孝宗弘治初年(1 4 8 8 15 0年),比“会魁”坊稍晚。“恩光”为章纶侄子章玄梅立,“方伯”为 章纶长子章玄应立。两牌楼大约建于正德( 1 5 0 61年)2年间。“世

20、进士”坊立的时间最晚,为章纶、章玄 应、章朝凤四代三进士而立,立于嘉靖二十三 年(15年4。从上得知:其一,最早修建的“会魁”坊 立在现今五座牌楼的最南边,而最晚的“世进 士”坊在最北端。据此推测:立牌坊的中直 街大约形成于明代,而桂花街应更早,而且应 该是当时村庄的外围道路。以“会魁”坊为 界,村庄的空间发展是由南向北拓展的,在明 代,“会魁”坊应是村庄的北部边缘,村庄的核 心应该在“会魁”坊的南面;其二,五牌坊不 远处,有一条道路,据村中长老介绍和宗谱上 的记载,是条古道,称“里街”,它是南阁现存 最古老的街巷,平行于山脚等高线呈东西向展 开。在里街路口原来也有一座牌坊,叫“宾贤” 坊,为

21、章一埠(章纶五世孙)而立,现存有遗址; 其三,村西有一座“世大夫”坊,为章纶孙子 章九思而立,现也不存,遗址应在村西岀入处, 由此可推断该牌坊为当时村庄西部的边界线。针对上述5个牌坊的建设时间、位置,以 及里街、世大夫坊等史料的解读,并与实物相 互印证,我们可进一步推证出村落较早的发展 区域:南面到凤凰山脚,西边至世大夫坊,北 面到“会魁”牌坊,东面的发展应以七退里为 核心向东推进。村庄是围绕里街发展的。9 2.对建筑空间的解读南阁村地处浙江温州山区,古时为政治边 /缘区,其建筑做法与细部式样受正统官式制约 较小,因此,今天单纯依靠建筑细部与做法来规戈U师PLANNERS规戈U师PLANNER

22、S tier Id 申It. h畫片口 nfltir?-* -:-:凤4 ilkfiU u 孟览mu |«O BEACXflit SMIr-V >4ir f <v :; m «山,前临太溪,西至上川堂迤逦沿桂花街至马 屿山下,形如弓,计长2 3丈,全堡共有五门, 正东曰迎辉门,东北曰回春门,正北曰大夫门, 西北曰拱晨门,南曰望半门。现仅存迎辉门与 大夫门,以及中直街东段约5 0的城墙。通过对城墙的解读,结合章氏宗族发展史, 以及一些民国时期的建筑,可推断:清代至民 国期间,村庄的发展方向是在以里街为空间增 长轴线的基础上,继续向四周扩展,形成了现 在的老村区,即

23、由城墙围合的空间。在该区域 内,核心区也发生了转移,即由以尚书第为主 的核心区转移至以新屋里、七退里以及中直街 为主的新核心区。同时,区域东部靠近马屿书 堂的低洼处应为可耕地,以满足其内部的需求。进行断代,已很难获得准确的结果,而文献学 的应用,拓展了传统的建筑断代方法,对建筑 空间的解读具有重要意义。村落现存传统民居除个别外多为晚清和 民国时期所建,属浙东穿斗式建筑体系。建筑 采用地方木、石、砖和土坯建造,结构轻巧, 形式多样,风格纯熟,布局灵活,具有很高的 历史文化价值。其主要建筑有:尚书第,它始建于明初,坐南朝北,与笃 忠堂、藏书楼相接。原是座三进合院式建筑,规 模颇大。现仅存前后两进,

24、前为硬山顶面阔三 间、进深二间的台门,中悬“尚书第”金字红 匾;后为硬山顶重檐式正屋及左右厢楼共五间 楼房,木构粗拙古朴。台门前有照壁,形式特别。笃忠堂,初建于明成化初年,道光二十三 年重建,位于尚书第西侧,是章玄应为专祀章 纶而建。藏书楼,始建于成化十三年,在笃忠堂西。 章九思在藏书楼记中说:“先大人恭毅公构 楼于宅西之隙地,匾曰藏书楼,。楼位 南面北,四围层峦叠嶂,环向拱揖,而是独当 风气之中。址垣数十步,制植若干楹。”后毁于 清初的匪祸,现今仅留下原拱门的颓垣断壁。鸿胪第,明玄应公建于尚书第东侧,清同 治五年毁于兵火,屏风墙犹存。今为章端标住 宅,其照壁尚存。新屋里,相传是清代的老屋。坐

25、东朝西, 开间多,轴线明确。现在的新屋里天井、院落仍很开阔,泛黄的木构墙。七退里,据村中长老介绍和宗谱上的记 载,以及实物考证,为章纶叔父居住地,建设 年代久远,建筑规模较大,为三进合院,现仅 存中央正房半间与入口小屋。现有民居有单进三合院、二进四合院、多 进四合院、混合院落住宅等4种类型。这些民 居以里街为界,形成两种不同的朝向,即里街 以南,多为南北朝向,里街以北多为东西朝向。 南北向布置是由于里街以南地势起伏较大,为 凤凰山山脚,并且地形狭长。东西向布置是因 为里街以北地形相对平坦宽广,并且正对北产 洋山、马屿山与凤凰山所形成的山口,有利于 通风、采光,同时由于村外上下两处水口,所 谓“

26、天门开敞、稳定,地户锁闭、紧密”,更进 一步促使了里街以北民居朝西布置的格局。通过上述解读得知:里街南部民居与北部 民居相比,集中了更多的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性 建筑,并且院落形式简单,而北部历史性建筑 较少,且院落形式复杂,因此,可以推断南部 民居建设年代应该早于北部,因而村落空间演 变也可以进一步推断出是由南向北拓展的。2.对其它历史性实物的解读村落重要的历史性实物有城墙、城门、桥 梁、庙宇等。其中对村落空间演变影响较大的 主要是城墙,它建于清咸丰一年冬,由武生 章成等倡筑,用以防匪(太平起义军)。后倚高通过上述对古村落行政制度的演替、村落 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牌楼群、街道,以及建 筑等的解读

27、,我们可较为准确地揭示古村落空 间的演变过程,即村庄由南向北,由中央向四 周发展,其中里街为村庄早期拓展的空间轴 线,中直街为清末以来的核心区,马屿山西南 麓为村庄起源地之一。在整个缓慢的演化过程 中,章氏宗族文化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并且深 深地影响了当前的发展。在整个解读过程中, 文献学起了很大的作用。其相互印证法进一步 完善了原来单一地依靠建筑学来推断村落空 间演化的方法。同时,其对家族史和区域文化 的解读,也为规划设计中挖掘地方特色与传统 文化创造了条件,提供了第一手材料。因此, 文献学的引入对古村落保护性规划的编制与 相关课题的研究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盪参考文献:1章族人.南阁村章氏宗谱Z.2御声,郑鹤春.中国文献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3 3.3黄永年籍整理概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 9 8 5.4立旭.都市文化与都市精神M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2 0 0 2.作者简介张 杰,男,东南大学建筑系城市规划与设计硕士研究生。 庞骏,女,东南大学建筑系建筑历史学博士后。董 卫,男,现为东南大学建筑系副主任、教授。收稿日期2003 08 1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5 0 0 7 8 0 1 2 )规戈U师PLANNERS规戈U师PLANNERS张杰等:古村落空间演变的文献学解读2 0 0年第1期第2卷 13规戈U师PLANNER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