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感”学习方式在小学美术课堂的运用-最新文档.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702396 上传时间:2021-12-0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6.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感”学习方式在小学美术课堂的运用-最新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通感”学习方式在小学美术课堂的运用-最新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通感”学习方式在小学美术课堂的运用-最新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通感”学习方式在小学美术课堂的运用-最新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通感”学习方式在小学美术课堂的运用-最新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感”学习方式在小学美术课堂的运用-最新文档.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通感”学习方式在小学美术课堂的运用人的视、听、嗅、味、触等各种感官都能产生美感,它们各有分工,却又能彼此相通。如朱自清名篇中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 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 ,此处的“光和影”是以目可见的视觉形象,而“旋律”是音乐的特质,与“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都是以耳感知的听觉形象。 这里利用了视觉和听觉之间的相通之处,“打通了”两种感官,心理学往往把这种打通称之为“通感”(Synesthesia )。“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

2、乎会有锋芒” 2 。通感是一种心理现象,也是一种语言现象。从认知的角度看,通感也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方式。通感是与人的感官体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在人的生理体验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 怎样由学生的内在体验出发,进而推动儿童个性化的外在表达,这也是小学美术课构建的出发点之一。通感,就其本质而言,更像是架在人类本能与审美艺术之间的一座天然的桥梁,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通感” ,就有机会将教育的“艺术性”发挥和体现出来。以学生的生理体验为基础,尝试“使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觉彼此相通” ,来促进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感受能力,乃至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的方法, 这样的学习方式即 “通感”学习方式。笔者根

3、据自身教学实践,将小学美术课堂运用“通感”学习方式的一些具体做法择要摘录如下:案例一:听觉与视觉的通感【教学设计】以人美版小学美术二年级第3 册第15 课会变的线条为例。教师播放节奏有显著快慢区别的音乐。师:从很远很远的地方传来了一种声音,你听到了吗?小精灵听到这声音,就开始跳舞了它的脚印留在雪地上,就变成了线条!教师边讲边进行绘画演示, 用线条的疏密快慢体现音乐节奏的快慢变化。师:你们是不是觉得很有趣啊?想不想配合音乐自己动手画一画?请注意听音乐,把你想象中的“精灵之舞”画在纸上。本课共设计了 3 次练习,每次都引导孩子从听音乐(声音)的感悟“通”到画出可见的线条。 3 次练习由易到难,由短

4、到长,先是慢的节奏,后是快的节奏,最后呈现的是快慢结合的节奏。第 3 次练习使用的是截取的音乐片段, 明确的节奏感是其表现的重点, 音乐的内容较为丰富,时间也最长,这样较易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思考】音乐(声音)是听觉的,线条是视觉的。听觉与视觉的通感,其实是语文、科学等学科常用的教学手法之一,简单且效果良好,可以说屡试不爽。在这个案例中,随着给予的音乐(声音)渐趋复杂和旋律化,二年级小学生的线条表现也几乎同步地逐渐丰富起来。8 岁的葛庆旭和王子轩在课堂上的作业(图 1、图 2),第 1、2 次练习随音乐画出的简单的线条律动保留在画面上, 第 3 次练习画的线条是 “衔接”之前画的线条添加上去

5、的,颇有“随性生发”的意味。实际上,在第 3 次练习时,伴随由听觉到视觉的通感, 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把自己的情感和自己想象的故事性情节带入了画面。案例二:触觉与视觉的通感【教学设计】 以人美版小学美术四年级第 7 册第 5 课自行车局部写生为例。师:经过第一次对自行车局部的写生, 同学们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我怎么就画不好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真的很难,我们暂且把这个问题放一放,先来欣赏一个节目表演“盲人摸车” !教师戴上眼罩, 用手仔细地摸自行车某个部位, 学生都好奇地看着老师。接下来,教师摘下眼罩,现场示范结合“摸”的触觉感受对自行车局部进行写生。学生认真观察着。师:现在请大家也来试一试“盲人

6、摸车”吧!【思考】怎样将儿童的观察引向深入, 这是小学美术课堂绕不开的一个课题,对此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四年级的小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基础,但仍容易浮于表面,注意不到细节, 观察不够深入。 从图 3 王碧云同学的第一张写生作业中可以看出,她的观察方法是“印象式的” 、粗放的。如:自行车辐条向中心的一个“点”集中,每一根辐条都与对面的辐条呈现对穿状的直线在课上,王碧云同学亲身体验了“盲人摸车”的历程。她在课后写作的自行车局部写生的感受一文中写道: “当我无意中摸到车轮的中心时,我发现那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比圆(餐)盘还要小、还要精致的一个圆盘我竟然把一个圆盘画成了一个点我继续摸了摸,

7、摸到了车轮上的车带上面还有许许多多坑坑洼洼的皱纹我还摸,我又摸到了车(轮)中心的线不仅仅是在一个方向发展的,它是有两面的,而且还是交叉发展的,我还摸,我又摸到了车(轮)中心还连着几条较宽的铁丝(辐条) ,我才画了一个宽铁丝,我还摸到”也许作为成人的我们,看着 10 岁女孩稚嫩的写作语言会不禁莞尔。 但在图 4 所示的王碧云的第二张写生作业中, 我们却不难看出,她的观察已经具体到了一定的细节: 辐条千奇百怪的朝向、飞轮的结构、挡泥板与车轮的连接甚至车圈与辐条之间的连接铜帽都在一定程度上观察到了并表现了出来。在王碧云同学的第一张作业和第二张作业之间, 教师并没有再引入什么高深的技法,而只是引导学生

8、运用“通感”学习方式将本属于视觉领域的“看”(观察)与本属于触觉领域的“摸”打通。就当堂的两张作业呈现的结果来看, 学生的观察和表现获得了飞跃式的提高,学生在此中获得的内在体验我们是看不到的, 我们只能根据他们的外在表现来猜测。学生们在经过这样的“通感”学习体验之后,普遍能安静而专注地投入到作品的完成过程中去。 专注力是小学美术课的一个重要着眼点,如果小学生能在美术课堂上呈现出高度的专注,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节课已经成功了一大半。案例三:视觉与触觉的通感【课堂现象】以人美版小学美术四年级第8 册第 1 课植物写生为例。付自明同学是一个四年级的男孩子,平时好动调皮,之前的美术课上也没有表现出突出

9、的才能和特别的兴趣。 在植物写生课上,他很快画出了第一张作业(图 5)。这张画真实反映了他平常习惯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对叶子的表现有明显的概念化倾向,每一片叶子的模样基本差不多,都圆头圆脑的,与真实的写生对象相比,距离较大。教师发现他的情况后,尝试引导他将观察引向深入: “眼睛也可以做到像用手去摸那样的去看, 随看随画,注意力多放在真实的物象上; 你可以试着发挥想象力,将想象中的摸到它的感觉,通过画笔转移到画纸上去。可以少注意或不注意自己的画。 ”付自明似乎有所领悟,他一下子变得安静下来,当堂完成了第二张习作(图 6)。两张作业相比较, 第二张已有了巨大改观, 写生对象的特征较为鲜明地呈现出

10、来,外观上也更接近真实的物体。 3【思考】这个案例也是 “通感”学习方式的运用从视觉到触觉的通感将本属于触觉领域的 “摸”打通到了本属于视觉领域的 “看”(观察)。对同一学生在同一节课描绘同一对象的两张作业的纵向对比中, 我们不难发现,这个小学生已然从粗略地观察转向较为细致地观察, 完成的画面看起来也生动多了。在实际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先“摸”后画的方法(如案例二)并非适合所有的绘画对象, 如植物的花朵、 细枝嫩叶以及人物模特等就不适合真的动手“摸” 。学生获得了“摸”的触觉到视觉的初步通感经验之后,在更多的时候,教师还需引导学生以“触摸式”的“看”代替真实的摸, 也就是推动学生实现由视觉到触觉

11、的通感。 这其中还涉及调动以往感官经验的因素和发挥想象力的因素, 但在总体上仍属于“通感”学习方式的类型之一。 “触摸式”的“看”实质上又涉及美术课的本质问题之一观察方式的培养和转变。人类认识世界、获取外部信息靠的最多的感官是眼睛, 也就是说,视觉途径是获取认知的主要途径。 美术是视觉化的造型艺术, 视觉化是美术课最显著的学科特点, 视觉手段是其最常运用的教学手段, 而透过视觉手段培养审美素质是小学美术课的落脚点。 但如果在小学美术课堂上单纯强调视觉因素, 手段单一化的结果是容易引起儿童的感官疲劳。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当特别注意手段和形式的多样化。结合个人的艺术体验和教学实践,笔者认为, “通

12、感”是一种美好的生命体验,而且源自人的本能,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本领。也正因如此,它具有良好的“渗透”性,是易于为小学生接受的带入、引导的形式。善加利用“通感” ,把它引入课堂,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就可以成为一种“学习方式” ,同时它也是一种思维技巧和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正如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2011 版)所指出的那样,美术课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研究和探索适合学生身心特征和美术学科特点的多种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的积极性视、听、触觉等多种感觉有组织地协同运用,就可以带领学生投入感觉互通的奇妙体验之中,给学生创造更全面的审美空间和切身体验美的机会。善用“通感”学习方式,利用“通感”的审美性和艺术性, 就能以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把美和深刻的感官体验带进课堂学习中,促进实现体验性学习的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