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精选文档.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703250 上传时间:2021-12-0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7.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等待”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精选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等待”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精选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等待”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精选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等待”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精选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等待”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精选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等待”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精选文档.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等待”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教育是慢的艺术。意思是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学会等待。因为教学内容有难易、 学生思维水平有差异, 因此课堂教学需要适时的等待。 何时等待,等待多久,都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一般在学生需要思考、需要交流、需要操作、需要内化时,教师应该耐心等待,有时哪怕是十几秒钟的时间, 学生都有可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精彩。一、等一等,让学生先思考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总想让孩子快些回答问题,他不管孩子怎么思考,还要不要思考,要的是立即说出答案并给他评价了事! ” 这句话显然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关注学生思考过程的重要性。当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后,要有一个等待的时间,不能马

2、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学生回答。 哪怕少数学生已经想出答案, 也要给其他学生思考的时间。 当数学问题有多种解法需要择优时, 当学生理解某个问题有偏差需要纠正时, 教师都应该等待, 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思考。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就应该让他自己想。【案例 1】新版教材把三年级上册的 有余数的除法调整到了二年级下册,且新增了一道例 6。例 6:按照下面的规律摆小旗。这样摆下去,第 16 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教师在抛出这一问题后,学生先分析“知道了什么” ,此时已经有少部分学生想到了结果,但多数学生还在酝酿中。师:请小朋友们静静地思考,并写下自己的解答方法。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学生主要用到画图、 文字表示

3、与列式解答这三种方法解决问题,其中列除法算式解答的人最多,约占半数,用文字表示的人较少。 因此教师在反馈时着重分析画图法与列除法算式这两种,而且除法算式各部分含义又可与图对应。通过展示部分学生的解答方法, 共同分析,学生都能认识到用画图、文字表示的方法很形象,容易理解,但是如果小旗数量多就不适用了。从比较中不难看出列除法算式最简洁, 而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看余数。本课是有余数的除法单元的最后一节新课, 问题的难度不大,如果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多数学生都能正确解答, 差别只是方法的不同与做题速度的快慢。旧版的教材中,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都是安排在练习中,受时间

4、的限制,教师往往直接就请列除法算式的学生说一说解答思路, 其余学生听一听,说一说, 对学困生而言较难理解并掌握。本案例中尽管在教师抛出这一问题后已有少数学生能直接解答, 但教师依然耐心地等一等,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 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在反馈时沟通了每种方法之间的联系, 结合图示帮助学生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让学生自主感受各种方法的优劣, 体会用除法解决问题最简洁。从图到算式之间有了过渡, 这对学习能力弱的学生来说会有很大帮助。二、等一等,让学生先交流课堂不应该只有教师的一家之言,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交流的机会。课堂上的交流当然不是毫无目的的谈天、 闲聊,而是指生生之间、师生之

5、间围绕教学主题及其相关问题,在“是什么” “为什么”“如何解决”等方面,相互之间所进行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认识活动过程及沟通过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 年版)也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 要让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的过程,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案例 2】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例 2:有多少个圆点,在数数的基础上,教学 1000 以内数的组成,进而教学读数和写数。还特别突出了数感的培养。 整个例题分 4 个层

6、次,以下是第二层次的教学过程用计数单位“百”去圈(数数)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先呈现点子图和问题,学生感觉点子密而多,这个数应该较大。学生估计比 100 多。接着请学生圈、数,要求让人能一眼看清有多少个圆点。约三分之二学生的圈法如图 1、图 2,约三分之一学生的圈法如图 3。教师在这里等一等,安排了同桌互相交流圈法的活动。师:先跟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圈的?有多少个圆点?学生都很热烈地与同桌交流圈法。在同桌间的交流结束后,接着进行全班交流。生 1:我先一百一百地圈,再十个十个地圈,还剩下5 个。一共有二百三十五个圆点。师:有几个一百,几个十和几个一呢?生 1:2 个一百, 3 个十和 5 个一。生

7、2:我也是先一百一百地圈,再圈30,剩下 5 个也圈起来。生 3:我是十个一圈,剩下 5 个,合起来也是二百三十五。师:这三种圈(数)法,每种都能正确地数出圆点的个数,你们最喜欢哪种?为什么?生 4:我喜欢第一种圈法,因为能一下子就看清有多少个圆点。生 5:我喜欢第二种圈法,圈起来快,看得清楚,二百三十五个圆点。大多数学生表示赞成。师:刚才不少小朋友选择了第三种圈法, 现在为什么喜欢的人变少了?生 6:看过去眼睛很花,一下子看不清有多少个,还容易数错。生 7:圈的次数太多了,我刚才就比别人数得慢很多。还是先一百一百地圈好。在这个案例中,例题第二层次的教学让学生经历了用计数单位“百”去圈(数数)

8、的过程,意在巩固学生对计数单位的认识,为学习数的组成做铺垫。学生在估计出比 100 多以后,开始圈、数,结果有人数得又对又快, 有人数得慢且错误多。 教师为此特意安排两次交流。第一次是同桌交流怎样圈,互相了解各自的圈法。这激起了学生的思考,同桌的圈法与自己的相同还是不同,他是怎样想的,为全班交流、优化数法做好准备。 第二次是全班交流怎样圈,让学生体会当圆点个数多于 100,又不超过 1000 时,用“计数单位“百”去圈(数数)的方法好。通过两次交流、 比较,突出了教学重点, 效果较理想。三、等一等,让学生先操作皮亚杰曾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

9、” 可见操作对小学生知识学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数学的学习同样需要学生适时的动一动手。【案例 3】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中“有趣的搭配” 一课时,教师安排了如下操作环节。明明有 5 件衣服。黄衣、蓝衣两件上衣,粉裙、蓝裤、紫裙三件下装。明明问: 一件上衣配一件下装为一套,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在学生理解题意后,教师请学生思考并操作。师:先想一想,明明的衣服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再动一动手,用学具摆一摆。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 同桌间交流后, 教师邀请学生上台来用教具进行演示。生 1:我先选择了一件黄衣,分别和粉裙、蓝裤、紫裙三件下装搭配,有 3 种搭配方法,然后用蓝衣分别和三件下

10、装搭配,也有3 种搭配方法。 3+3=6,一共有 6 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师:你问问小朋友们同不同意你的方法?还有没有其他不同的搭配方法?生 2:先选择一条粉裙和两件上衣搭配,有 2 种搭配方法,再选择一条蓝裤和两件上衣搭配, 也有 2 种搭配方法, 最后用剩下的一条紫裙和两件上衣搭配,也有 2 种搭配方法。 2+2+2=6。师:先确定上装再选择下装,或先确定下装再选择上装,这两种搭配方法虽然顺序不一样, 但衣服搭配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都是 6 种,有没有 7 种、5 种的?你喜欢这两种搭配方法吗?这样搭配有什么好处?生:只要我们按一定的顺序去搭配,就不会遗漏,也不会重复。案例中教师通过让学生先

11、思考明明的衣服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再动手用学具来摆一摆,然后指名学生上台边演示边解说,每位学生都经历想、摆、说的过程。看似简单的内容,学生经过思考、操作,厘清思路, 先确定什么再确定什么,理解能力弱的学生也找到了方法。同时为后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各种搭配方法记录下来做好铺垫。虽然费一些时间, 但思考、操作的过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个人都经历了探索的过程, 学生在活动与思考的过程中构建了属于自己的知识。这是教师满堂讲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这样的等待显然是值得的。四、等一等,让学生先更正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要急于告诉学生正确答案,不妨先等一等,给学

12、生有一个自行更正的过程,让学生想一想,试着自己改正错误,找出错误的原因。【案例 4】在教学长方形周长时,不少学生喜欢用(长 +宽)× 2 这种方法计算周长,因为计算方便, 但经常有学生会把小括号漏掉,其实他们仍然先算长加宽的和,只是觉得“ ( )”加与不加都没关系。也就是学生对四则运算的顺序的理解还不到位。于是在碰到类似的判断题时一个长 6 厘米、宽 4 厘米的长方形,它的周长是 6+4×2 部分学生就会毫不犹豫地打“” 。师先问打“”的学生:你是怎样想的?生 1:先算 6+4=10,再乘 2 等于 20。教师没有马上否定这个学生的回答, 也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答案。而是请

13、其他学生发表看法。生 2:这个算式应该先算 4×2=8,再算 6+8=14。所以是错的。不少学生赞同他的看法。师: 6+4×2 算出的是什么?谁能试着用画图来解释?生 3:算出的是两条宽与一条长的和,还少一条长, 6+4×2 不是这个长方形的周长。生 4:要么给 6+4 添上括号,要么再加 6,这个算式就对了。学生表示理解。案例中教师通过等一等, 把四则运算顺序渗透在长方形的周长教学中,既加深学生对长方形周长意义的理解,又加深学生对“先算小括号里的”这一运算顺序的理解。可见,在面对学生做错的题时,等一等,不仅能从中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资源,且最终的效果,较之直接讲评更是事半而功倍。人的成熟和成长是个过程,过程的快慢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教师就是要尊重这个差异,学会等待,给学生多一些自主探索的机会,多一些与人合作交流的机会。 当然教师在等待过程中也要注意把握适时、适度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等”出学生学习的乐趣, “等”出教师教学的精彩。(浙江省余姚市实验学校315400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