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雅疏证》的声训研究.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707747 上传时间:2021-12-0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8.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雅疏证》的声训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广雅疏证》的声训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广雅疏证》的声训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广雅疏证》的声训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广雅疏证》的声训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广雅疏证》的声训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雅疏证》的声训研究.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广雅疏证的声训研究声训就是因声求义。中国古代的声训,兴起于先秦,如易经。到汉代,声训大行于世,如董仲书的春秋繁露、班固的白虎通义中都大量运用了声训。汉代杰出训诂学家郑玄也多用声训。东汉刘熙的释名 ,更是自觉地运用了声训系统探求词语的语源义。宋代又出现“右文说”,为后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却没有形成较系统的理论。清代训诂学家将声训推向更高发展阶段,并出现一批集大成者。王念孙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的广雅疏证立足声训考释词义,多有创见,较少有主观臆测,代表了清代声训的高水平。他使声训成为语言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并将其推向一个新的高峰。王念孙的广雅疏证 继承了戴震“因声求义”的主张,采用了清代发达的古

2、音学, 采用以声音通训诂的方法, 对广雅进行了科学整理。 疏证的问世,阐发了广雅训诂方面的奥蕴。 无论从训释对象范围上, 还是从其数量上说,疏证所用声训都是极其客观的。 疏证不仅引证刘熙释名共达三四百处之多,本身又有声训三百五十余条,数量实为惊人,简直可以成为一部新释名。1. 王氏的声训理论王念孙在“训诂之旨,本于声音”这一总理论的指导下,创立了“就古音以求古义,引申触类,不限形体”的训诂方法。他成功的运用了“以声求义”这一原则解释了众多经典中的疑难词语,结论往往发前人之所未见,而且令人信服。就“古音以求古义”,就是要人们注意语音的发展。如释诂“好也”条: “女畜者, 说文女畜,媚也。媚,说也

3、。故媚好谓之畜,相悦亦谓之畜,又谓之好。 孟子 ? 梁惠王篇:畜君者,好君也。本承上君臣相悦而言,故赵岐注云:言臣说君谓之好君。好畜古声相近,畜君何尤,即好君何尤。 祭统云: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谓之畜。孔子闲居及坊记注并云:畜,孝也。释名云:孝,好也,爱好父母,如所悦好也。 畜、 孝、好声并相近。 畜君者, 好君也, 洚水者,洪水也”。 以上皆取声近之字为训。 后世声转义乘,而古训遂不可通矣。2. 广雅疏证以声音通训诂的基本情况从前辈学者的论述中我们可清楚地看到, 广雅疏证的最大特色是以声音为突破口研究词义,研究此词与彼词的关系。广雅疏证中贯彻因声求义的方法,所用术语出现最多的是“

4、语之转”“语之变转”“声之转”“一声之转”“声相近”“古同音”“声义同”“声近义同”;其次是“音相同”“古声同”“古声相近”“古同声通用”“古声义同”“声近义通”、“声义相近”“声义相通”“声同义同”“声近义同”“古同声同义”等等,概括起来,不外近、同、通、转四种,用来说明词语假借现象,辨析方言歧义,阐明联绵字等。徐复曾说:“书中推阐声近义同声转义近之理,处处皆是,其以声音通训诂,语多独创,其词源、词族之研究,尤微至。”据统计,书中明言“某之某言也”者约有800 条,明言“声转”“语转”“一声之转”“声递转”“变转”“叠韵转”“切音”以及“方俗语有轻重”“缓急”等者300 余条。如释诂 “大也

5、”一条, 明言“某与某通”者13 条,“声近义通”9 条,“之言”4 条,“语转”2 条,“同声”3条,“字同”2 条,“字亦作”、 “又作”3 条,合计 38 条。其以声通训诂,于是可见一斑。3. 疏证以声音通训诂的内容3.1 破假借破字主要是说破假借。 疏证在破字中往往不注重指明本字与借字,而径直用“字异义同”把包括本字、借字、异体字、区别字、古今字在内的诸字贯通起来,这就是与一般的破假借的情况不大相同了。如:释器“蔽膝也”条下说:说文作市,诗作芾,白虎通义作绋,并字异而义同。疏证卷一上“正也”条:谏者,说文云:“谏,证也。”周官 ?司谏注云:“谏尤正也,周道正人行。”正与证通。释诂卷一上

6、“大也”条:般者,方言:“般,大也。”郭璞音盘桓之盘。大学:“心广体胖。”郑注云:“胖犹大也。”士冠礼注云:“弁名,出于?Q。?Q,大也,言所以自光大也。”?Q、胖并与般通。这样,疏证就将多个形殊声近而义同的字贯通起来,使疑者豁然开朗了。3.2 探源探源主要是指探索语源意义和命名缘由。通过抽绎一组音近异同的词语的义类,判定同源关系及其语源意义。如:释器“ ?谓之 ?r ”条下云:?,所以拘持鸟兽。二者不同而同为拘持之义,故其训同也。(卷七下释器 )释诂:“质。化也。”王念孙疏证:“诸书为训质为化者,质,当为货,字之误也。 说文:货,财也。从贝、化声。徐锴传云:可以交易曰货。货,化也。 广韵引蔡

7、氏化清经云:货者,化也。变化交易之物,故字从化也。是货、化二字古同声同义。”释诂:“几,微也。”王念孙疏证 :“几之言几希也。系词传云:几者,动之微。皋陶谟云:惟几惟康。说文 :叽,小食也。众经音义卷九引字林云:“玑,小珠也。是凡言几者皆微之之义也。”3.3 指明转语疏证以声音通训诂的方法还体现在指明转语上。王氏一书用“一声之转”“声转”“语转”等术语说明语转情形的共300 余条。如:释诂:“ ?、委,积也。”王念孙疏证:“委,亦 ?也,语之转耳。” “涂”与“覆”义相近。故涂谓之“镘”,亦谓之。释兽“李耳,虎也。”王念孙疏证 :“李耳、李父,语之变转。” A、 B,一声之转。释诂:“掸,提也

8、。”王念孙疏证 :掸者,太玄 ?盛 ?次五:何福满肩,提祸掸掸。掸与提,一声之转。”释草:“秆、 ?M,稿也。”疏证 :“秆、稿,一声之转也。秆、 ?M、稿,一声之变转也”。 (卷十上)“榜”“辅”一声之转。“榜”之转为“辅”,犹“方”之转为“甫”,“旁”转为“溥”矣。 (又“辅也”条)“输”“脱”声之转。“输”之转为“脱”,若“愉”之转为“悦”矣。 (又“脱也”条)“渠”与“魁”一声之转,故盾谓之“渠”,亦谓之“魁”;帅谓之“渠”, 亦谓之“魁”; 芋根谓之“芋渠”,亦谓之“芋魁”也。 (又卷八上“盾也”条)释训:“逍遥, ?葆嘁病!薄妒柚贰暗 ?韵之转也。 ”(卷六上“逍遥,?葆嘁病碧酰

9、?释训:“绸缪,缠绵也。”疏证:“此叠韵之转也。”(卷六上“绸缪,缠绵也”条)释训:“俳 ?荩 ?便旋也。”疏证 :“此叠韵之变转也。俳 ?荨 ?之正转为盘桓,变之则为便旋。”(卷六上“俳 ?荩?便旋也”条)4. 王氏声训研究的贡献与不足4.1 贡献王念孙对训诂学的最大贡献,就是通过对广雅作“疏证”,揭示了汉字表义“以声音为纽带”的规律,科学论证了“训诂之旨,本于声音”的道理。从而使汉语言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表现了高度的创造性。王念孙对声训的研究,在中国训诂学史上开了一个新头,即以声音为纽带研究字与字之间的关系。真正进入了对词组的研究阶段,使得语义学之研究发生了重大革命。王氏的这一“就古音

10、以求古义”的方法,使声训摆脱了偶然性和猜测性,对后人的训诂学研究起了很大的启发作用。4.2 不足之处王氏虽善于理董训诂,但由于时代的影响和疏证体例的限制,王氏只能随文立说,缺乏系统的阐述,所以仍不免有支离破碎的毛病。 声训也不是无所不能的,它有自身的弱点,即一个字有多少同音字便可能有多少种训释。而这些训释之间又根本没有什么关系,使人莫衷一是。疏证卷帙繁浩, 历时多年, 自然有些顾此失彼之处,其不足乃至错误在所难免。其中的声训也有一些失误,主要表现在沿用前人的错误和可信度不大的声训上。例如释诂“桐,痛也”条,引用释名云:“桐者,痛也”。 释言“癸之为言揆也”, 引郑注月令云:“壬之言任也”,“癸

11、之言揆也”,“庚之言更也”,“辛之言新也”等。再如“陵之言凌迟也”,又说“陵之言隆也”。陵迟即陵夷,指地势迤逦渐平。 而隆则指地势高起。 地势高起应是其本义,凌迟当时其引申义。而疏证却没有说明二者的关系,只是把它们并列而已。另外,由于王念孙十分重视古音,所以他用的“声同”“声近”“声转”之类的概念并不严格明确。 如释诂卷四下:“麽,微也。”疏证:“菲与麽,声近而义同。”释诂卷二上:“ ?,小也。”疏证:“靡、麽古同声。”这是由于王念孙使用了“声”的两个概念即“声母”和“汉字整个音节的读音”所造成的。王氏说的“古同声”是指声母相近,“声近”是指汉字整个音节的读音相近;王氏有时也用“一声之转”和“

12、声并相近”没有分别。例如释诂卷四下:“剖、辟、片、胖、半也。”疏证:“皆一声之转也。剖者, 襄十四年左传 :与女剖分而食之。杜预注云:中分为剖。片、胖、半,声并相近。”另外,他有时对声义关系也求之太过(事实上义通者未必声近);他强调意义上的相同、相近、相音等,但对其中的“异”却缺乏必要分析,特别是对有些同条而异义的情况也为加以辨别;广雅疏证中还有一些声训涉及的词没有声同声近,在具体疏证中,也有失误的地方,不再举例。但总的来说,王念孙的广雅疏证精华多,糟粕少。5. 结语上述不足与王念孙广雅疏证在声训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相比,只不过是白璧微瑕。他的不足是时代局限所造成的。我们在对待王念孙广雅疏证在声训上的成就与不足的问题上,应该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的态度,而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孙慧明,山东省鲁东大学汉语言文学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