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往年真题部编版.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712618 上传时间:2021-12-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往年真题部编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往年真题部编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往年真题部编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往年真题部编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往年真题部编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往年真题部编版.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往年真题部编版班级:_ 姓名:_1. 阅读乐园。王戎识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注释:尝与诸小儿游:曾有一次跟许多小孩一起玩。多子折枝:果子很多,把枝头都压坏了。诸儿竞走取之:众小孩争着跑去摘李子。树在道边而多子:李树长在路边却还有很多果实(未被摘去)。取之,信然:摘下那李子来尝,果然是这样。1. 王戎“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此时,他会想些什么?_2. 与诸小儿相比,有哪些过人之处?_2. 阅读小古文,回答问题。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

2、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注释)匡衡:西汉经学家。不逮:指烛光照不到。穿壁:在墙上打洞。邑人:同县的人。大姓:富户,大户人家。佣作:被雇佣劳作。偿:报酬。资给:资助。遂:终于。大学:有学识的人。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邻居有烛而不逮   逮:_(2)主人怪而问衡   怪:_2翻译句子:愿得主人书遍读之。_3文章主要写了哪两件事?第一件是_。第二件是_。4我们应该在哪些方面向匡衡学习?_3. 小古文阅读训练。一人性缓,冬日共人围炉,见人

3、裳尾为火所烧,乃曰:“有一事,见之已久,欲言恐君性急,不言又恐伤君。然而言是耶?不言是耶?”人问何事,曰:“火烧君裳。”其人遽(jù)收衣而怒曰:“何不早言?”曰:“我道君性急,果然。”11文中所写之人的特点是_。作者是通过对他的_描写来体现的。22写出你对加点字的理解。见人裳尾为火所烧:_欲言恐君性急:_3写出下面这句话的意思。我道君性急,果然。_4. 阅读下面的古文,回答问题。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注释)鬻(yù

4、;):卖。陷:陷落,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或:有的人。弗:不。夫:放在句首的语气词,不译。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1)吾矛之利_(2)其人弗能应也_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_”的句子。_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_,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4文中的楚人所说的“_”和“_”是自相矛盾的。5. 课内阅读。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宋 朱熹)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1)余尝谓 _  (2)心不在此_(3)却只漫浪通读_  (4)心到最急_

5、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1)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_(2)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_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三到之中心到最急”的原因是:心到,眼、口才能到。B.文段阐述了怎么读书的问题,其中心到最重要。C.文段告诉我们读书要高度集中注意力,这样不仅能够加快阅读速度,还能提高阅读质量。6. 阅读短文。(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乙)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幼时殊无异人之处,少长,虽长

6、大,貌寝陋,人咸易之。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激愤,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以赴古人之奥区,以自畅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书有弗记者乎?(注释)寝陋:相貌丑陋  易:轻视  迩:近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1)调:_  (2)劳:_(3)咸:_  (4)善:_2翻译句子(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_(2)书有弗记者乎?_3郑板桥之所以“善诵”是因为_(用自己的话概括)4用“/ ”标出下列句子朗读的节奏。无 丝 竹 之 乱 耳5用

7、甲文语句回答。“陋室”所以不陋的原因是_。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_。6甲文表达了作者_的愿望和_的生活情趣。7. 小古文阅读。七步成诗文帝(曹不)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注释:行大法:指处死。漉(lù):过滤。萁(qí):豆秸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豆在釜中泣(_)2这首诗是_让_作的,他们都是_的儿子。3对画线语句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魏文帝曾经命令东阿王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B.魏文帝尝试命令东阿王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4用你自己

8、的话说说“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含义。_8.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杨氏之子(节选)梁国杨氏(sì shì)子九岁,甚(shèn shèng)聪惠。孔君平诣(zh yì)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wéi wèi)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yng yìng)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qín qíng)。”1用“”画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2先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的字,然后再翻译句子。(1)孔君平诣其父,乃呼儿出。_(2)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_(3)儿应声答曰:

9、“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_3“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对话精妙极了,妙在何处?_4填空:“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这句话起到_作用。5你认为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小孩?_9. 阅读与理解。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nìn)信度,无自信也。”注释:履:鞋子 度(duó):测量   度(dù):量的尺寸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反:

10、_ 宁:_2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至 之 市 而 忘 操 之。3“郑人买履”是一个_故事,这个故事告诫我们_。 请再写出两个类似的成语_、_。4“之”的意思有:助词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 代词,这、那 往,请给下面句中“之”的选择正确的意思。至之市而忘操之。(_)(_)10. 课外欣赏。范氏之亡也,言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吕氏春秋·自知(注释)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亡,逃亡。钟:古代的打击乐器。负:用背驮东西。锤:槌子或

11、棒子。況(huàng)然:形容钟声。遽(jù):立刻。恶:害怕。悖:荒谬。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1)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 走:_则:_  (2)遽掩其耳   遽_其:_  (3)恶人闻之  恶_之:_2翻译句子。(1)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_(2)恶人闻之,可也;恐己自闻之,悖矣。_3“恶己自闻之,悖矣。”这位盗钟者到底“悖”在哪里?_4请你说说这则寓言的寓意。_5成语“掩耳盗铃”就出自这里。请你写出“掩”字开头的两个成语。_11. 文言文阅读。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

12、,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注释)值:碰上。昼寝:白天睡觉。托寐:装睡。会:指钟会。既而:过了一会儿。成礼:完成礼仪。1用学过的方法读懂故事,再判断下列说法。(1)故事中的“兄弟”指的是钟毓和钟会。(_)(2)故事中的兄弟二人都偷偷喝了酒。(_)(3)根据文言文的用词规律,“因共偷服药洒”中的“因”可以扩为“因为”来理解。(_)(4)联系上下文,“既而问毓何以拜”这句话前面省略了问话人“父亲”。(_)(5)兄弟二人的做法,肯定有一个人是对的,有一个人是错的。(_)2联系上下文,说说加点字的

13、意思。其父时觉:_且托寐以观之:_12. 阅读杨氏之子,回答问题。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惠:_   诣:_   乃:_   示:_2结合文意,照样子,写一写。杨氏   杨梅 杨家水果_  _  _3“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_。4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1)解释这句话的意思。_(2)

14、这句话精妙极了,妙在何处?_13. 课内阅读。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_1在横线上补全文段。2解释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吾矛之利(_)   弗能应也(_)   不可同世而立(_)3此文段出自文言文_,这则文言文意在告诉人们:_4本文篇幅短小,给人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比如,一个“誉”字,就可以让人想到_。“何如”一问,能让人联想到_。14. 古文阅读。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_,_, _。心不在此,则

15、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_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1按原文内容填空。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谓:_漫浪:_3作者在三到中,强调了心到的重要,这是因为(用文中原句回答)_15. 阅读与理解。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1请你用一个成语为本文拟个标题,填在文前的横线上。2翻译下面文言句子。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_3选出与本则寓言的寓意相反的一个成 ()A.画饼充饥 B.画虎类犬 C.画龙点睛4你能说出这个寓言的寓意吗?请写在下面。_7 /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