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知识点.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713170 上传时间:2021-12-05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为学知识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为学知识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为学知识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为学知识点.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为学知识点1、 作者介绍彭端淑(1699-1779),清代著名文学家,与李调元、张问陶并称“清代四川三才子”,著有白鹤堂文集。为学原名为学一首示子侄,选自白鹤堂文集,文章是彭端淑为勉励他子侄们努力学习而写。2、 解题“为学”即做学问。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勉励他的子侄们努力学习。 示:给看。3、 重点字词为:做 资:天资、天分 昏:愚昧 庸:平凡 逮:赶得上 怠:松懈 迄乎成:等到学成了 旦旦而学之:每天不停地学习 吾资之聪,倍人也: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 屏弃:摒弃 材:才能 敏:聪敏、机敏 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 用:作用

2、 常:常规,永远不变的鄙:边境 语于富者:对有钱的和尚说。语:(yù)告诉,对.说 之:往、到 何如:怎么样? 子:你 何恃而往:凭什么去。恃:凭借 吾一瓶一钵足矣:我只要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就足够了 下:顺江而下 犹:还、尚且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越:到、及还:回来 以告富者:把去南海这件事告诉了那个有钱的和尚 惭色:惭愧的神色 去:距离 顾:难道 是故:因此 自败者也:是自己毁了自己 自力者也:是靠自己的努力学成的4、 全文翻译1、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天底下的事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

3、做,那么难的也变得容易了;不去做,那么容易的也就变困难了。人们求学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 只要肯学,那么困难的也变容易了;不去学,那么容易的也会变困难了。2、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我天生资质愚笨,赶不上别人;我天生材质平庸,赶不上别人。每天不停地学习,长久不懈怠,到了有成就的时候,也就不知道自己的愚笨平庸了。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我反应敏捷,超过别人,舍弃而不用,那跟愚笨和平庸的人就没什么不同了。孔子的

4、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既然如此,那么愚笨平庸,聪明敏捷的作用,哪是固定不变的呢 !3、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四川的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有。穷和尚告诉富和尚说:“我想要前往南海,你认为怎麼样 ?”富和尚说:“你凭着什么去呢? ”穷和尚说:“我只要一个瓶,一个钵就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一直想雇船沿着长江顺流而下,尚且不能到达。你凭着什么去呢?”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

5、南海回来,把到过南海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露出惭愧的神色。4、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位于西边的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富和尚不能前往,穷和尚却可以到达。人们在立志上,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和尚吗! 因此,天资聪明和敏捷,既可以依靠又不可以依靠;自己依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愚笨和平庸,既可以限制人又不可以限制人;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学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4、

6、 课文内容理解1、两个和尚同时面对着困难,“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是因为什么呢?贫僧立志而行,在困难面前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去为,而富和尚只强调客观条件,不立志而行。2、 文章中所讲述的蜀鄙二僧的故事想要揭示一个什么道理? 为学的成败,不在天资的高低和客观条件的好坏,而在于人们的主观上是否努力。勤奋努力,意志坚定,难事也能变容易;反之,则一事无成。2、 作者是如何提出观点的?作者先由天下事说起,天下事难不难关键在于做不做,进而推出做学问难不难关键在于学不学,正反对比,亮明观点做学问,只要学,难的也会变简单,不学,简单的也会变难。3、 作者是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的?第二段,作者从正反两方面说明昏庸与聪敏的辨证关系,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再用曾参传圣人之道加以佐证.第三段通过蜀鄙二僧的故事比喻论证。4、 本文想要告诉大家一个什么道理? 文章着重论述做学问的道理,指出人的天赋才资并非决定学业有否有成就的条件,只有通过主观努力,才能有所成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