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实验教案.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746217 上传时间:2021-12-0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02.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必修三实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实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实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实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必修三实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必修三实验教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实验一生物体维持PH 稳定的机制【实验原理】细胞代谢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碳酸等,人和动物吃的食物消化吸收后经代谢会产生一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这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内环境,常使PH发生偏移。但一般情况下,机体能通过使 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目的要求】通过比较自来水、缓冲液(如Na2HPO4、NaH2PO4等的溶液,在加入酸或碱后,能使PH 的变化减弱)和生物材料在加入酸或碱后PH的变化,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稳定的。【实验过程】一、材料用具生物材料(肝匀浆、马铃薯匀浆、用水 5:1 稀释的鸡蛋清、 黄瓜匀浆),PH=7的磷酸缓冲液, 0.1mol/L HCl (盛于滴瓶中)

2、、0.1mol/L NaOH(盛于滴瓶中) 、4 副防护手套、 50ml 烧杯 1 个、50ml 量筒 1 个,彩色铅笔、 PH计或万能 PH试纸、镊子、自来水。二、方法步骤和记录1、将 2.5ml 自来水倒入 50ml 烧杯中2、用 PH计成 PH 试纸测试,并作记录3、一次加一滴 0.1mol/LHCl,然后,加入 5 滴后再测 PH,重复这一步骤直到加入了30 滴为止。将 PH测定结果记入表中。4、,并向其中倒入 25ml 自来水。测定并记录起始PH,再如步骤3,一滴一滴地加入 0.1mol/L 的 NaOH,测定并记录 PH。5、充分冲洗烧杯,用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1 至步骤 4,记录

3、结果6、充分冲洗烧杯,分别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1 至 4 记录结果。三、现象观察不同实验材料 PH 变化记录表加入 0.1mol/L HCl加入 0.1mol/L NaOH加入不同数量液滴后的PH加入不同数量液滴后的PH051015202530051015202530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 1生物材料 2四、实验结论1、根据所得数据,以酸或碱的滴数为横轴以PH为纵轴,画出自来水PH变化的曲线。以实线表示加入酸后PH的变化,虚线表示加入碱后 PH的变化。再用其他颜色的线条分别表示生物材料、缓冲液PH的变化情况。2、根据实验结果,说出不同实验材料PH变化的特点。五、实验评价你的实验测得的不同情况下的

4、PH值是否存在误差?分析误差存在的原因,如何降低误差? 误区警示 1、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次的“充分冲洗烧杯”请你分析目的是什么?解析:第一次“充分冲洗烧杯”是为了避免酸性物质HCl 与碱性物质NaOH发生中和发应,使实验现象不明显,减少误差。第二次和第三次“充分冲洗烧杯”是为了防止不同的生物材料混合,影响实验效果。2、实验过程中腐蚀性物质使用注意事项及解决措施。解析: HCl 和 NaOH都有腐蚀性,应避免它与皮肤和眼睛接触,也不要入口。若有洒落或溅出,要立即用水冲洗15min ,并告诉老师。3、生物材料最好是一种植物材料,一种动物材料。【问题探究】一、问题思考学习必备欢迎下载1、就实验加

5、入HCl 或 NaOH后的 PH的变化来说,生物材料是更像自来水还是更像缓冲液?2、分析缓冲液的PH变化情况为什么与自来水的不同。3、尝试对生物材料维持PH稳定的机制进行解释。二、探究创新1、通过“生物体维持PH稳定机制”的实验探讨,你认为生物体内环境中其它环境(如血糖、温度、H2 O、无机盐等)是否也可以维持稳态?2、内环境的稳态会不会失调?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失调?实验二模型建构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实验原理】胰岛素和胰高糖素的生理功能分别是:胰岛素能使,胰高血糖素能促进,并促进组织细胞的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从而使。生物体中依靠这种作用的激素共同维持血糖的平衡。【目的要求】让学生通

6、过模拟活动充分掌握和理解在不同情况下,两种激素应如何起作用共同控制血糖的平衡。增强学生交流和判断思考能力。【实验过程】一、材料用具15 张“糖卡”正面写上“每1L 血液中的 0.1g 葡萄糖”,背面写上“糖元” , 2 张胰岛素卡2 张胰高血糖素。二、方法步骤1、模拟吃饭后的反应甲将 2 张“糖卡”放到桌子上,使血糖浓度,此时由拿出张卡使甲的2 张“糖卡”由背翻到面,血糖浓度维持平衡。2、模拟运动时的反应甲从桌子上拿走了1 张正面朝下的 “糖卡”,使血糖浓度,此时由 _拿出张卡,使的 1 张“糖卡”由面翻到面,血糖浓度维持平衡。三、实验结论当生物体内血糖浓度升高时,能血糖浓度;当血糖浓度下降时

7、,能血糖浓度。因此,生物体中血糖浓度能。四、实验评价与其他小组交流构建模型的过程和结果,相互借鉴,并就活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误区警示】1、应选用不同颜色的纸做“糖卡”,胰岛素卡和胰高血糖素卡。2、卡上字应醒目,方便活动操作。3、各组应对此活动进行交流。【问题探究】一、问题思考当血糖水平升高时,胰岛是怎样反应的?反应的结果怎样?当血糖水平降低时呢?二、探究创新当身体不能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时,将会发生什么情况?实验三探究: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目的要求 】1、进一步学会探究性实验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创新思维能力。2、学会用探究的实验方法来研究生长素类似

8、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3、理解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可以促进生根,体会科学理论在应用到生产实践的过程中,往往也有许多要探索的问题。4、通过小组之间分工合作,培养协作精神。【方案设计】一提出问题: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多少呢?二作出假设:浓度的可以使插条基部的薄壁组织细胞恢复分裂能力,产生愈伤组织,长出。三设计实验:选择生长素类似物配制生长素类似物母液设置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梯度制作插条分组处理插条学习必备欢迎下载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配制生长素类似物母液:5mg/ml(用蒸馏水配制,加少许无水乙醇以促进溶解)插条处理方法:浸泡法或沾蘸法【实验过程】一材料

9、用具: 当地主要绿化树种或花卉(如:月季、杨、加拿大杨等)生长旺盛的一年生枝条,或小组想要研究的其他植物的枝条。蒸馏水、天平、量筒、容量瓶、滴管、试剂瓶、烧杯、玻璃棒、矿泉水瓶。常用的生长素类似物: 萘乙酸( NAA)、2,4-D 、IPA、IBA 和生根粉等,可选其中的一种;所用药品包装说明上所列举的其他材料。二方法步骤:设置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梯度:用容量瓶将生长素类似物母液分别配成浓度为的溶液,分别放入矿泉水瓶中,深约。再取一矿泉水瓶,加入等量的清水,作为,及时贴上相应标签。制作插条:将准备好的枝条剪成长约的插条,插条的形态学上端为面,下端要削成面,这样在扦插后可;每一枝条留34 个芽,所

10、选枝条的条件应。分组处理:将制作好的插条,分成组(每组不少于3 个枝条),分别将其基部浸泡在盛有清水和浓度为溶液的矿泉水瓶中,处理几小时至一天。进行实验:设置个相同的水培装置,加入等量的完全营养液,在相同的外界条件下,分别培养经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及清水处理过的插条,注意保持温度为。三观察现象:定期观察每组实验材料的生根状况,并记录结果。(浓度: mg/ml ;时间:天)生浓度清0.20.40.60.81234根5时间数水1第 一2天3平均1第 二2天3平均1第 三2天3平均1第 四2天3平均1第 五2天3平均四实验结论: 经过天观察,用浓度为处理过的插条生根最早,生根数最多,所以对于植物来说

11、,促进插条生根的这种生长素类似物的最适浓度是。学习必备欢迎下载五实验评价:实验结果与你预期的结果一致吗?你做出的假设是否得到了确认?【误区警示】在本实验中,生长素类似物的功能与其促进根生长的功能是一回事吗?在本实验中,若在适宜浓度范围内不能生出不定根,请分析可能的原因?【问题探究】一问题思考:你们小组提前做本探究活动的预实验了吗?预实验的作用有哪些?你们小组认为在施用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时,要考虑的因素有哪些?二探究创新:就此次探究活动,你们小组还能作进一步的探究吗?你有没有一些改进此探究活动的措施?实验四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实验目标】初步学会用样方法调查双子叶植物种群

12、密度;帮助学生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通过亲身调查周边植物,帮助学生更进一步认识自然,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操。【实验原理】样方法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计算每个样方内的平均个体数,然后将其平均数推广,来估计种群整体。我们需要根据不同形状的调查地段选择相应的取样方法。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一下几种:五点取样法,样方的形状可以是方形的、长方形的、条带状的或圆形的,但样方必须具有良好的代表性,这可以通过随机取样来保证。等距取样法 :当调查的地段为长条形时,可用等距取样法。先将调查地段按纵向分成若干等份,由抽样比率决定样方之间的距离或间隔, 然后按这一相等

13、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的方法,叫做等距取样法。长条形的总体为100m长,如果要等距抽取10 个样方,那么抽样的比率为 1 10,抽样距离为 10m。然后可再按需要在每 10m的前 1m内进行取样,样方大小要求一致。五点取样法 :当调查地段为方形时,可以按梅花形取五个样方:先做该地段的两条对角线,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确定一个样方的中心,在每条对角线上距边角1/4 对角线长处,各确定一个样方的中心,共五个样方。样方面积一般为1m2,如果该种群的密度较小,样方面积可适当扩大。【材料用具】卷尺、尼龙绳、木楔、钢笔、记录本、植物分类图鉴【实验准备】调查前教师先进行实地考察,找出比较典型的地块。选择学生比较熟

14、悉、容易识别而且分布比较均匀的双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这样有利于数据的分析、比较。像一年蓬这类单株生长特征明显的双子叶植物,就是很理想的调查对象。教师事先对该地块进行种群密度取样调查,并可采集好有关植物并制作成标本,使学生掌握好调查对象的形态特征。如果遇上样方边界的压线个体,按左上原则处理,压线个体出于线的左侧或上方,则计入样方内。【方法步骤】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等距取样法) 。先将调查总体分为若干等分,有抽样比率决定距离或间隔,然后按这一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学生对照植物分类图鉴掌握调查对象的形态特征。计数(附种群调查记录表)计算种群密度。【结果分析】计算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内该种群算术平均

15、数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该算术平均值即为调查区域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应结合调查区域相关情况对该估计值做出生物学解释。【注意事项】选取地势开阔、平坦、植被茂盛的地点作为调查地点,如校园草地、公园、田埂等都是比较理想的地点。注意避免有深水、陡坡、毒虫等有安全隐患的地点;根据调查对象划定调查地段的大小。调查地段应大小适中,面积过大则费时费力,面积过小则失去调查意义;地段形状可以是规则或者不规则,地段边界按植被分布或地理边界划定;选取样方的个数根据地段总面积而定,地段较大的,样方数可相对多些;实验五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目的要求】1、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

16、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2、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学会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3、通过小组间的分工合作,培养协作精神。【方案设计】一、提出问题培养一种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二、猜想假设酵母菌种群的数量随时间呈_型增长变化。三、设计实验全班同学分成甲、乙、丙等若干实验组。分别用等量培养液,在相同适宜环境中培养等量酵母菌。每天用血球计数板,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并作记录,连续7 天。 7 天后,各组向全班汇报本小组7 天的数据,算出每一天数据的全班平均值,根据平均值画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曲长。【实验过程】一、材料用具:究所需要的菌种和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

17、试管、血球计数板(2mm×2mm×0.1mm方格)、滴管、显微镜等。二、方法步骤和记录1、取相同试管若干支,分别加入5ml 肉汤培养液,塞上棉塞。2、用高压锅进行 _灭菌后冷却至室温,标记甲、乙、丙等。3、将酵母菌母液分别加入试管各5ml,摇匀后用 _计数起始酵母液个数,做好记录。4、将各试管送进恒温箱, _下培养 7 天。三、现象观察每天同一时间,各组取出本组的试管,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个数,并作记录,连续观察7 天。菌数 时间( 2.5 ×104 个)(天)起始1234567组别甲乙丙平均四、实验结论1、根据表格平均值作出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7 天中的变化

18、曲线。4菌数( 2.5 × 10 )8642时间(天)12345672、培养液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呈_型增长变化。五、实验评价用你所在小组的记录数值所描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与平均值作出的曲线相比相似程度怎样?试作出解释。【误区警示】1、操作过程中要建立“有菌”的观念,不能随意谈笑。2、以防培养液带上杂菌与酵母菌形成_关系,抑制酵母菌培养。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时,应将试管 _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几次,以便使酵母菌均匀分布,提高计数的代表性和准确性。3、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计数_两边上的菌体数,另两边不计数。【问题探究】一、问题思考1、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

19、采取怎样的措施?2、本探究需要设置对照吗?如果需要,请讨论说明怎样设计;如不需要,请说明理由。二、探究创新根据你对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作出推测,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实验六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一实验目的:1初步学会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统计方法。2能对土壤中部分常见的动物进行分类。3学会设计表格进行观察和统计。二实验原理: (物种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土壤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研究土壤中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操作简便,有助于理解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三、丰富度调查方法:取样器采集调查;丰富度的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记名计算法:指在一定面

20、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目测估计法: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四方法步骤:1提出问题: 如土壤中有哪些小动物?它们的种群密度是多少?2制定计划:步骤时间地点内容方法备注第一步×年×月×日校池塘环境考察观察与测量带温度计、干湿计、记录本第二步×年×月×日实验室制作取样器见书直径 5cm 易拉罐、剪切工具第三步×年×月×日校池塘取样见书塑料袋、标签、记录本等第四步&

21、#215;年×月×日实验室采集小动物见书诱虫器、吸虫器、 70%酒精第五步×年×月×日实验室观察和分类见书放大镜显微镜生物图鉴第六步×年×月×日实验室统计和分析收集处理数据用实体镜计数准确真实第七步×年×月×日教室撰写报告文本调查报告注意调查报告格式第八步×年×月×日教室交流讨论全班交流比较各组结果讨论发现问题3实施计划: 本研究包括五个操作环节:准备取样采集小动物观察和分类统计和分析撰写研究报告。( 1)准备: 制作取样器;记录调查地点的地形和环境的主要

22、情况。(P76 )( 2)取样: 可以在野外用 取样器取样 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即: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如采集缺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在实验室进行观察。( 3)采集小动物:使用诱虫器取样,比较方便,且效果较好,但时间可能要长一些。也可采用简易采集法:将采集到的土壤放在瓷盆内,用放大镜观察,同时用解剖针寻找。发现体形较大的动物,可用包着纱布的镊子取出;体形较小的动物可用吸虫管采集。采集到的小动物可放入酒精中,也可将活着的小动物放入试管中。( 4)观察和分类: “观察和分类”需要借助动物分类的专业知识。 ( P76)( 5)统计和分析: “统计和分析” ,要求设计一个数据收集和统计表,并据此进

23、行数据分析。五、注意事项:土壤动物调查一般不能采用标志重捕法,理由是:大多数土壤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范围小,标记个体难与无标记个体充分混匀。 许多土壤动物(如蜘蛛、鼠妇、蜈蚣、马陆、蚯蚓,以及多种多样的昆虫)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进行此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进行采集、调查的方法。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实验七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目的要求】1. 设计和进行对照实验,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力。2. 分析土壤微生物分解淀粉的情况。 3. 学会检测淀粉和还原糖的方法,并根据现象作出合理判断和解释。【方案设计】一、提出问

24、题1. 土壤中生活着肉眼看不见的,这些生物的数量是极其繁多的,那么它们对有机物是否具有分解作用?2. 如果往淀粉溶液中加入土壤浸出液,淀粉会被分解吗?如何去检测?二、猜想假设土壤浸出液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它们可以将淀粉为。三、设计实验设计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加土壤浸出液,对照组加蒸馏水比较分析结果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验过程】一、材料用具:鲜土壤、蒸馏水、淀粉糊、碘液、斐林试剂。大烧杯、厚纱布、玻棒、滴管、试管、试管架、试管夹、酒精灯。二、方法步骤及结果记录1将取自农田、林地或花盆等处的土壤放人里面垫有厚纱布的烧杯中,加水搅拌,然后将纱布连同土壤一起取出。将留在烧杯中的静置一段时间备用。

25、2另取两只烧杯,编号为A、B,放人等量。在 A 烧杯中加入30mL土壤浸出液, B 烧杯中加入3在室温 (20 左右 ) 下放置 7 天后,分别取A、B 烧杯中的溶液20mL,各放人两支试管中,分别编号为4在 A1、B1 中加入,在 A2、B2 中加入。30mL蒸馏水。A1、 A2, B1、 B2。5观察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变化,记录实验结果。三、结果记录项目A1 试管A2 试管B1 试管B2 试管实验结果四、实验结论土壤浸出液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它们可以将淀粉为。五、实验评价实验结果与你预期的结果一致吗?你作出的假设是否得到了确认?【误区警示】1. 试简述此实验中需要过滤土壤,而不直接加土壤颗粒

26、的理由。解析: 过滤土壤是为了排除过多的土壤杂质,以得到富含微生物的土壤浸出液,如果直接加土壤颗粒会加大对照组实验的难度,使实验的结果难以分析。2. 实验中需要加入碘液和斐林试剂,操作时应该注意什么?解析: 要用两支滴管分别来吸取碘液和斐林试剂,不要混用;每滴一滴试剂都要震荡试管,斐林试剂加入后需要用酒精灯加热,要注意试管与酒精灯火焰的距离,要让试管受热均匀。【问题探究】一、问题思考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注意控制变量,让实验组和对照组除自变量以外的条件一致?二、探究创新有关分解者作用的探究,最好是在实验室进行,还是室外进行?实验八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目的要求】1. 初步学会设计并制作生态

27、缸。 2. 初步学会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方法,理解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各种因素。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方案设计】一、提出问题1. 你设计的生态缸是生态系统的哪种类型?2. 动物的大小和数量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影响?3. 植物种类及数量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影响?4. 设计的生态缸的稳定性有条件吗?二、猜想假设生态缸中的生物能稳定生活7 10天。三、设计实验制作生态缸观察生态缸稳定性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实验过程】一、材料用具浮萍、水草、蕨类植物和一些低矮杂草,仙人掌或仙人球23 株。 810 条,蜗牛 57 个,小乌龟23 只。2玻璃板 45m,粘胶足量;沙土810kg,含腐殖质较多的花土4050kg,

28、自来水足量。二、实验原理在有限的空间内,依据生态系统原理,将生态系统具有的基本成分进行组织,构建一个人工微型生态系统是可能的。三、方法步骤按 100cm*70cm*50cm的标准制作生态缸框架。在生态缸底部铺垫沙土和花土,花土在下,一边高,一边低;沙土在上,沙土层层厚5-10cm。在缸内低处倒进水。将收集或购买的动物和植物放在生态缸中,其中浮萍、水草与小乌龟放在水中,仙人掌或仙人球移植到沙土上,蕨类植物和杂草移植到花土上,蚯蚓与蜗牛也放置在花土上。封上生态缸盖。将生态缸放置于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四、现象观察观察植物、动物的生活情况,水质变化( 由颜色变化进行判别),

29、 基质变化。五、实验结论人工制作的生态缸, 其生态系统可以较长时间的相对稳定。此设计实验成功的关键之处:生态缸中放置的生物必须具有较强的生活力,放置生物的数量要合适。要考虑系统内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定期观察,同时做好观察记录。如果发现生态缸中的生物已经全部死亡,说明此时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已被破坏,记录下发现的时间。七、误区警示本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1. 制作完成的生态缸中所形成的生态系统,必须是封闭的,不能添加食物和气体,唯一可进入系统的只有光线,整个系统也是靠光线作能量推动的。2. 生态缸中的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必须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3. 生态缸必须是透

30、明的,既让里面的植物见光,又便于进行观察。4. 生态缸中投放的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投放的动物数量不宜过多,以免破坏食物链。5. 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有条件的,也可能是短暂的。6. 生态缸制作完毕后,应该贴上标签,写上制作者的姓名与日期,然后将生态缸放在有较强散射光的地方。要注意不能将生态缸放在阳光能够直接照射到的地方,否则会导致水温过高,而使水草死亡。另外,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不要随意移动生态缸的位置。【问题探究 】1本组制作的生态缸中哪种生物最先死亡?分析其主要原因。蜗牛可能先死亡。在生态缸中,蜗牛属于消费者,消耗氧气较多。2根据生态缸中生物存活时间的长短,分析如何改进实验装置以延长生态缸中生态系统的持续时间。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不可忽视,可适当增加生态缸中分解者的数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