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类比促迁移抓训练攻难点.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760629 上传时间:2021-12-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类比促迁移抓训练攻难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以类比促迁移抓训练攻难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以类比促迁移抓训练攻难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以类比促迁移抓训练攻难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以类比促迁移抓训练攻难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以类比促迁移抓训练攻难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类比促迁移抓训练攻难点.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以类比促迁移,抓训练攻难点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第一中学 李自新(733299)解题能力的提高是高中地理复习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担负着巩固、深化课堂知识以及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双重任务。那么在高考一轮复习已进行大半的时候,如何提高解题能力呢?“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因此,笔者认为在高三一轮复习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正确的引导,鼓励、启发学生在学习中合理联想,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利用已学的知识联系推论未学知识。即运用知识迁移法是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之一。   一、理解学科知识,夯实迁移基础实现

2、知识迁移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对地理课标的理解和概括,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对地理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的理解,要引导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来理解新学知识,教师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学生原有知识是否能够满足新知识的学习要求,如果学生已有知识理解新知识尚有困难,那么教师就需要及时给予知识的补充,以此来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了解,只有将知识的基本概念与应用原则相结合,才能做到真正的迁移。如在复习“海平面等压线图”时联想到前面复习的“等高线地形图”的知识,结果发现:高压与山顶、低压与洼地、高压脊与山脊、低压槽与山谷、气压鞍部与地形鞍部等在等值线表示方法和表现特征上很类似。所以在讲授“海平面气压场”知识时,首先

3、借助学生已有的等高线知识使学生产生学习正迁移,从而掌握判断各气压场形势的基本方法。然后及时地帮助学生指出两者的本质差异:等压线图表示海平面气压场分布的差异,而等高线图表示地形的高低起伏。这样,学生又快又牢地掌握了分析海平面气压分布图的方法,实现了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因此教师想促进学生学习迁移,首要的任务是抓好、抓牢基础知识的教学。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典型例题,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练习和应用机会,使学生真正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才能真正实现知识迁移。二、加强新旧知识联系,实现迁移通畅   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知识迁移就是,人们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学习发生影

4、响。由此可见,认知结构是知识迁移的基础所在,没有认知,知识迁移将无从谈起。在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学习发生影响的这一过程中,关联点是重中之重,只有找出两者之间的关联点,学生才能将知识进行迁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又要引导学生对过往知识进行总结温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可以自觉地建立新旧知识的关联点。因此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以类比促迁移,抓训练攻难点”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由此及彼,“以旧学新”,突破难点,掌握新知识,达到知识和方法的迁移。如在讲复习“海陆热力差异”的基本原理时,帮助学生适当回味:夏天游泳时,脚踩在地面和水中的感觉:水凉陆热。冬天户外活动则正好相反

5、,这对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海洋热容量比陆地大,夏季,陆地增热快,海洋增热慢;冬季,陆地散热快,海洋散热慢这一原理起了积极促进作用。但是联想生活中的旧概念与新概念、新知识之间有本质区别时,有时会产生学习负迁移现象。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两者本质差异防止学生学习负迁移的产生。又如在复习“正午太阳高度”知识时,帮助学生深刻分析我们生活中的“正午12时”概念是指“北京时间正午12时”,而“一日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中所指“正午”是“地方时正午12时”因此学生关于“我们这里12点时,并不是一天中最大太阳高度角时”的疑问自然消除了。   三、注重知识同化调整,提高迁移水平  知识的认知结

6、构是在学习的不断深入下扩大、深化和发展的,当新知识不易被学生掌握时,就要对原有知识进行改组,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不断提高迁移水平。如复习高中地理中四季的形成,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等知识,都是详述北半球的地理现象,教材中对南半球相应地理现象只以“反之”作结,学生对南半球的有关地理现象容易产生趋同于北半球的思维定势,所以在教学中注意南北对照,先“北”后“南”,变式教学,学生能举一反三,防止了思维定势对学习新知识的干扰。  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完成知识迁移与实际的契合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必须要合理的探究情境,随着新课标的实

7、施,教学情境探究成为地理教学中的一个新亮点。教学情境的探究有助于学生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形象化,它将地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同时借助探究,还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现思维的拓展,思维的拓展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以一定的教学探究情境为载体,学生更容易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如在复习“地球与地图”这一章时,对于“时区与日界线”这一部分知识(西十二区位于日界线东侧,属西半球,东十二区位于日界线西侧,也属西半球以及“东西半球的划分”中东经160线的东侧是西半球,西侧属东半球)则较难理解,从而导致区时换算、方位辨别等的错误。在高考复习中,注意引导学生换位探究:假设以本初子午线

8、为中央经线,来设计世界地图,那么中国的位置会怎样?东西时区与东西半球之间的关系又会怎样?经过绘图思考,学生会发现:我国才真正位于世界的东方,而地球上绝大多数东时区位于东半球,少数东时区(即东十二区和东十一区的大部分)位于西半球,同理,绝大多数西时区位于西半球,少数西时区(即西一区的大部分位于东半球。通过这种情境探究,既防止学生负迁移的产生,又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解题过程中学生对相关知识内在联系的思考和运用,更能达到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探究过程中既要符合学生兴趣又要与所学知识紧密相连。   总之,要创造行之有效复习方法,多层次,多角度思维能力提高始终不能放松。教师应在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上,注重夯实学习基础,糅合地理与生活间的联系。抓住地理学科知识本身存在的内在联系,为培养学生的迁移思维能力提供信息源,这样更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帮助学生将知识的“鱼”转化为解题能力的“渔”。(此文发表于中学教育科研2015.01期)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