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学数学中空间与图形课堂教学设计汇编.doc

上传人:水手 文档编号:1276409 上传时间:2018-12-12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9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中学数学中空间与图形课堂教学设计汇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最新中学数学中空间与图形课堂教学设计汇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最新中学数学中空间与图形课堂教学设计汇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中学数学中空间与图形课堂教学设计汇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中学数学中空间与图形课堂教学设计汇编.doc(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课程简介初中数学空间与图形课堂教学设计【课程简介】一、正确理解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标准,认识到应注重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中,特别是要注意引导学生对证明本身的理解,而不追求证明的数量和技巧,正确理解证明的要求控制的范围。二、结合一个完整的具体课例的教学设计,从教学内容的研究、学生状况的研究、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和教学过程的设计等五个方面,明确“空间与图形”课堂教学设计的具体要求。三、从教学目标的制定、数学活动的安排、例题习题的设置和信息技术的整合等四个方面,说明“空间与图形”课堂教学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学习要求】1.

2、先收看视频讲座,然后阅读推荐资料,最后完成思考与活动作业。2. 建议以教研组研讨的形式,针对本课程的内容,结合一个已有的“空间与图形”具体课例的教学设计,展开深入地课例分析。专题讲座初中数学中空间与图形课堂教学设计罗琳 北京十二中本节课,我们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初中数学中空间与图形课堂教学设计”。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具体研究:(一)初中阶段“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标准(二)“空间与图形”课堂教学设计的具体要求(三)“空间与图形”课堂教学设计的注意问题首先,我从理论的层面,谈谈对于初中阶段“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标准的认识。(一)初中阶段“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标准“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

3、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在初中学段中,也就是 79年级,学生将探索基本图形(直线、圆)的基本性质及其相互关系,进一步丰富对空间图形的认识和感受,学习平移、旋转、对称的基本性质,欣赏并体验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习运用坐标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发展空间观念。初中学段中,推理与论证的学习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在探索图形性质、与他人合作交流等活动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进一步学习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在积累了一定的活动经验与图形性质的基础上,从几个基本的事实出发,证明一些有关三角形、四边形的基本性质,从

4、而体会证明的必要性,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掌握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初步感受公理化思想。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像等探索过程;应注重对证明本身的理解,而不追求证明的数量和技巧。证明的要求控制在数学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范围内。正确理解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标准,这是我们实际进行教学设计的标尺。下面,我结合一个具体的教学实例 -旋转变换教学设计来谈谈“空间与图形”课堂教学设计的具体要求。(二)“空间与图形”课堂教学设计的具体要求教学设计类似于打仗之前的作战方案,它是教学结构的安排和教学环节的部署。教学设计一般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5、 、教学内容的研究:教学设计时应明确课堂教学中要产生哪些新的知识点,分析这些知识在数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它们与学生已有的知识间有着怎样的联系与区别。教学设计时还应研究通过课堂教学让(给)学生归纳出哪些重要的数学思维方法。教学内容基于教材但不局限于教材,正所谓用教材去教,而不是单纯的教教材。在旋转变换的教学设计中,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研究,明确了本节课是在平移变换的基础上学习旋转变换,它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和图形的一个新内容。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从生活走进课程,从课程走进社会”的理念。旋转变换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也是进行图案设计的重要工具。因此,在具体设计学生学习旋转变换的

6、概念和探索它的基本性质的教学环节时,根据教学内容,把握“生活 -数学 -生活”的设计原则,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旋转变换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而且使学生掌握有关数学画图的操作技能,增强对图形欣赏的意识,形成初步的审美能力。2 、学生状况的研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学也是一样。应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学习习惯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出恰当的教学目标,才能选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更加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来适应我们的教学。明确了旋转变换的教学内容后,了解到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学生,通过前面对平移变换的系统学习,学生对于图形变换已经有所认识,积累了一定的图形变换的数学

7、活动经验。同时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好的空间想象能力和一定的创新意识,这些对本节课的学习都很有帮助。旋转变换是图形变换中难度较大的一种,图形也较为复杂,学生对旋转图形形成过程的认识会有一定的困难。充分了解了学生的状况,教学设计中采用启发讲授、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充分地动手、动口、动脑,参与教学全过程。3 、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目标是教学前预设的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是教学中需要达到的教学效果的标准。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依据课标,还要针对学生的认知状况。教学目标

8、要具体,要多用些显性化的动词,如:使学生能识别 ,让学生在经历 的过程中获得 ,使学生会做 ,使学生能解决 的问题等等。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旋转变换”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通过具体实例认识旋转变换,理解旋转变换的概念和基本性质,并能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使学生经历对旋转图形的欣赏、分析、画图等过程,掌握有关画图的操作技能;通过多角度地认识旋转图形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通过师生互动、合作交流以及多媒体教学软件的使用,使学生发现旋转变换所蕴含的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4 、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教学重点应是所必须完成的教学内

9、容中最核心、最本质的部分,教学难点是教学中抽象难解、学生思维障碍较大、问题复杂不易掌握等内容。在重、难点的确定之前,要认真分析本节课的数学本质及学生的思维障碍,要设计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具体的方式方法。一般通过教学内容的研究,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学生状况的研究,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因此,“旋转变换的概念和基本性质,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探索旋转变换的基本性质”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5 、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是教学实施过程的整体规划,是施教过程中具体环节的设计,包括教学实施中的结构安排、教学流程的设置。教学设计中应体现出课堂的引入、教

10、师的讲解、课堂的设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例题的安排、教学内容的反馈、教师的指导、多媒体的使用、课堂内容的小结、课后练习等内容的具体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分为引入新课、学习新知、应用新知、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五个环节,需要设计出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运用怎样有效的教学方法、实施哪些必要的教学手段、采取何种的交流方式等去完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设计要具体且具有可操作性。( 1)引入新课:数学知识是数学问题中特有的本质属性,具有概括性和抽象性。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设计中,新课的引出大多采用列举事例、归纳概括的方式。空间与图形中的许多数学知识都来源于现实世界,教学设计中要从学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或生产

11、实际中常见的事例引出。旋转变换具体教学设计:因为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研究了平移变换。所以,我通过开门见山地向学生提出问题来引入新课: 提问:你能举出生活中与旋转现象有关的例子吗?学生举出很多与旋转现象有关的生活实例,我向学生说明: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钟表的指针、电风扇的扇叶、车轮等,在它们的转动过程中,就包含着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数学知识 -旋转变换。( 2)学习新知:知识形成的关键是把握知识中所揭示的本质属性,分清不同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教学中可运用多角度、多渠道、多方式的教学手段去呈现知识。数学知识是从一些数学问题、数学现象中产生的,这时应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分析、归纳这些数学现象的过

12、程,从而真正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旋转变换具体教学设计:a. 认识旋转变换在学生对旋转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后,我通过四个问题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实现对旋转变换概念本质的认识。问题 1:这些旋转现象有共同的特点吗?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与同桌进行交流,我适时安排课件的动画演示,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旋转现象,抽象出数学图形的旋转变换的特点。学生回答问题后,我引导其他学生修改、补充,总结出这些旋转现象的共同特点是“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绕定点转动”。问题 2:你能尝试叙述一下“旋转变换”的概念吗 ?我引导学生类比“平移变换”的概念进行思考,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修改、补充,达成共识后我进行板书(板书)在

13、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转动一个角度,得到一个新的图形,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变换,简称旋转。我接着引导学生讨论:问题 3:你认为在旋转变换的概念中,哪些是关键的字词?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回答,在其他学生补充后,我指出:“定点、方向、角度”是旋转变换的概念中的三个重要的关键词,它们也是影响旋转的三个重要因素,并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介绍和旋转变换有关的知识:定点 O称为旋转中心,转动的角称为旋转角,如果图形上的点 A经过旋转到点 A,那么这两个点叫做旋转的对应点。问题 4:钟表的指针在转动过程中,其形状、大小是否发生改变?电风扇扇叶的转动呢?学生就问题自由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14、,最后达成共识。我结合学生的发言指出:“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这是对概念的进一步理解和认识,并进行板书。b 探究旋转的性质在学生理解了旋转的概念后,我引导学生探究旋转的性质。这个内容的教学是本节课的难点。我采用“观察思考测量推广归纳”的模式展开教学,一步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突破难点。我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一个图形的旋转过程,请学生仔细观察。观察如图 1, ABC 是等边三角形, D是 BC边上一点, ABD 经过旋转后到达 ACE 的位置。然后,结合此图形的旋转过程我提出三个的思考题。思考( 1)旋转中心是哪一点?旋转了多少度?( 2)如果 M是 AB的中点,那么经过上述旋转后,点 M旋

15、转到了什么位置?( 3)请写出图中所有的旋转的对应点。在学生分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后,我请学生利用我提供的教具 -三角形纸板,在实物投影上一边演示操作一边回答问题,其他同学给予补充。答案:( 1)旋转中心是点 A,逆时针旋转了 60;( 2)点 M转到了 AC的中点 N的位置上;( 3)旋转的对应点:点 B对应点 C,点 D对应点 E,点 M对应点 N。在学生明确了此图中的“旋转中心、旋转角度和旋转的对应点”后,我安排学生进行动手测量。测量( 1)每组对应点与旋转中心连线所成的角的度数。( 2)每组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长度。通过测量你有什么发现吗?学生拿到下发的图形(图 2),以小组为单位进

16、行动手测量,并由各小组的代表进行汇报,师生共同总结得出:每组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都是旋转角,每组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师生达成共识后,我继续引导学生思考:你的发现是否可以推广到一般情况呢?学生和我一起借助几何画板课件的演示进行观察、分析和验证。推广(几何画板课件的演示)如图, ABC 绕某一点 O旋转一定角度后到达 ABC 的位置。 观察图中每组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长度的关系,每组对应点与旋转中心连线所成的角度的关系,上述结论是否成立? 改变点 O的位置,再对 ABC 作旋转变换,上述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对以上结论进行归纳。归纳旋转的性质

17、:任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都是旋转角,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3)应用新知:在教学设计中通过例题和练习达到应用、巩固新知的目的。教学中,例题和练习能承上启下,引入新概念,又能加深对概念、公式、法则、定理的理解;还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举反例还能证明假命题,揭示错误根源。教学设计中应充分发挥例题和练习的作用,并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激发求知欲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旋转变换具体教学设计: 例 1 如图 3, ACB 与 ADE 是两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ACB和 ADE都是直角,点 C在 AE上, ACB 以某个点

18、为旋转中心逆时针旋转一定角度后与 ADE 重合。( 1)请指出其旋转中心与旋转角度;( 2)如果再将图 3作为“基本图形 ”绕着 A点顺时针连续旋转组合得到图 4,那么图 4是图 3通过几次旋转组合得到的?每次旋转了多少度?答案:( 1)旋转中心是点 A,旋转角度是 45; ( 2)图 4是图 3绕着 A点顺时针通过 3次旋转组合得到的,旋转角度分别为 90、 180、 270。 图 4例 1由学生独立思考、发言讨论完成,我通过激励性评价明确正误。通过例 1的讲解,使学生巩固旋转的概念,初步认识旋转图形的形成过程。完成例 1的教学后,我用动画把图 4补充成一个漂亮的风车图案 (图 5),用这个

19、实例说明旋转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许多美丽的图案可以由旋转设计而成。当学生对旋转变换的概念有了一定的理解后,我开始例 2的教学。例 2是请学生按照题目要求完成作图,由三个不同层次的小题组成。 例 2 请按照题目要求完成作图。( 1)如图 6,画出 ABC 绕点 C逆时针旋转 90后的三角形。分析:假设点 B、 A的对应点为 B、 A,则 BCB 、 ACA 都是旋转角,且 ACA= BCB=90 , CB=CB, CA=CA答案:见图 7第( 1)小题的设计目的是使学生会按题目给出的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画出旋转后的三角形。( 2)如图 8, ABC 绕点 C顺时针旋转后,点 B的对应点为

20、点 B,试确定点 A的对应点的位置,并画出旋转后的三角形。分析:假设点 A的对应点为 A,则 BCB 、 ACA 都是旋转角,且 ACA= BCB=90 , CB=CB, CA=CA 答案:见图 9第( 2)小题是在第( 1)小题的基础上,使学生能根据题目给出的一组对应点找到旋转方向、旋转角度,并画出旋转后的三角形。( 3)如右图, ABC 绕点 C顺时针旋转后, B的对应点为点 B。试确定点 A的对应点的位置,并画出旋转后的三角形。分析:假设点 A的对应点为 A,则 BCB 、 ACA 都是旋转角,且 ACA= BCB , CB=CB, CA=CA解: 联结 CB; 以 AC为一边作 ACF

21、 ,使 ACF = BCB ; 在射线 CF上截取 CA= CA; 联结 BA下图中的 ABC 就是 ABC 绕点 C按顺时针旋转后的图形。第( 3)小题是在第( 2)小题的基础上,当旋转角不再是特殊角、同时没有网格背景时,使学生能根据题目给出的一组对应点找到旋转方向、旋转角度,并画出旋转后的三角形。通过例 2的教学,使学生在动手画图的过程中,理解旋转的性质,掌握有关画图的操作步骤,认识旋转图形的形成过程。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先独立画出图形再进行小组交流,并请学生利用实物投影叙述作图过程。完成例 2的教学后,我请学生结合自己的作图过程进行小结:如何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在学生交流的

22、基础上,我进行评价,师生达成共识:按题目要求找到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和旋转的对应点是作图的关键。为了让学生能进一步多角度地认识旋转图形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我将课本的练习第 2题改编成了一道开放性的拓展练习。 拓展练习 如图 10,点 O是六个正三角形的公共顶点,这个图案可以看作是哪个“基本图形”以点 O为旋转中心,经过怎样旋转组合得到的?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看哪个小组得到的方案最多?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请学生展示各种方案:( 1)图 11和图 12是分别以 “等边三角形 ”、 “折线 ”为基本图形,以点 O为旋转中心顺时针旋转 5次组合得到的,旋转角度分别为

23、60、 120、 180、 240、 300。 ( 2)图 13和图 14是分别以 “一个内角为 60的菱形 ”、 “一个底角为 60的等腰梯形 ”为基本图形,以点 O为旋转中心顺时针旋转 4次组合得到的,旋转角度分别为 60、 120、 180、 240。通过这道拓展练习的分析和讲解,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潜力。( 4)课堂小结:课堂小结是对一节课的浓缩概括、重点提炼,运用得好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般情况下课堂小结要突出如下的几个方面:重点知识的回顾、典型思想方法的归纳、易混易错内容的提示以及学生学习中的突出感受等。根据教学内容、特点也不必面面

24、俱到。旋转变换具体教学设计: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感知,我向学生提出三个问题:本节课我学会了、使我感触最深的是、我感到最困难的是学生在自由讨论、发言补充的过程中,回顾了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和重点。结合学生的发言,我给出评价和指导: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要能正确理解旋转变换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并能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影子,只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开动脑筋,就能用数学知识解决许多的生活实际问题。( 5)课后作业:课后作业需根据学生情况分层布置,一般分为“基础题”和“能力题”。“基础题”促进知识的巩固;“能力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

25、欲望,也为以后的教学埋下伏笔。不同层次的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通过个性化的学习,让不同能力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旋转变换具体教学设计:A 基础题:课后习题第 48页第 1、 2、 3题。B 实践题: 小小设计师如图是某设计师设计的方桌布图案的一部分,请你运用旋转变换的方法,在坐标纸上将该图形绕原点顺时针依次旋转 90、 180、 270,并画出它在各象限内的图形,你会得到一个美丽的“立体图形” !但是涂阴影时要注意利用旋转变换的特点,不要涂错了位置,否则不会出现理想的效果,你来试一试吧!第 1题是基础题,加深知识的巩固;第 2题是实践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让学生在坐标系中尝试画出旋转

26、后的图形,感受图形上点的坐标与图形旋转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数形结合意识,并为以后的教学埋下伏笔。当然,教学设计还应包括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方面,时间关系在此不详细说明了。(三)“空间与图形”课堂教学设计的注意问题1 、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目标的制定是教学设计中比较重要的环节,也是教师感到困难的环节。首先,请老师们对比两位教师制定的三角形边的性质的教学目标:教师 1:知识与技能: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定理及推论,用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定理及推论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究物体与几何图形的关系和变换过程,培养学生科学而有序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和

27、演绎推理能力,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活动的开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体验数学活动中充满着的探索和创造,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体验实际生活中三角形带来的特殊的美和对称的美。教师 2:使学生理解三角形边的性质,初步学会用三角形边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过程,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初步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

28、和发散思维能力。通过师生互动、合作交流以及多媒体教学软件的使用,使学生体验实际生活中三角形带来的特殊的美和对称的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对比,老师们很容易发现问题,分出优劣。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方面: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依据课标,还要针对学生的认知状况,切记不要追求“高”、“大”、“全”。目标过高,学生难以达到;目标过大,学生难以完成;目标太全,教学难以实现。教学目标可以使用“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也可以使用“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另一方面,教学目标应包括本节课对“知识技能、数

29、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的要求。但这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所以,在教学目标的具体表述中,这四个方面的要求是无法严格分开的,也就无需将教学目标具体到哪一条是“知识与技能”、哪一条是“过程与方法”、哪一条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2 、数学活动的安排: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任务需要完成。作为数学课,更应该体现的是“数学味”。而过浓的“数学味”容易让学生望而生畏,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课程标准实施后,数学课堂教学,特别是“空间和图形”的教学

30、,已经逐渐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通过“数学活动”创造一个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但愈演愈烈的“数学活动”一定程度上也会冲击了数学“双基”的教学,冲淡了数学课独特的“数学味”。三角形边的性质新课引入环节:(教学设计 1)上课伊始利用大屏幕向学生展示一个数学活动的内容,通过这个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从而引入新课。 动手试一试:你能摆出多少个不同的三角形?( 1)用 3根长度相等的棍子首尾依次相接,能摆成一个三角形吗?( 2)用 4根长度相等的棍子呢? 5根呢? 6根呢?请大胆尝试,把活动中产生的每一个不同的三角形都摆出来,并把这些三角形固定在纸上。学生分小组活动,活动

31、结束后,我首先请几个小组派学生代表上讲台展示本组的活动结果。然后对学生的数学活动进行小结,并提出新的问题。发现问题:( 1)为什么 4根棍子无法拼成三角形?( 2)你还发现其它不能拼成三角形的情况了吗?可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出现了意外的情况:师:下面请同学代表第 1小组进行汇报。(学生将固定好的三角形一一向同学展示,我及时给予激励评价。)师:同学说的非常好!通过刚才的数学活动,其他小组还有不同意见吗?(我本以为这个问题学生的答案是“没有了!”,我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进行下面的教学了,而我却意外地看到了一双高高举起的手)师:同学你有什么不同的想法?生:老师,我发现我能用 4根长度相等的棍子摆成一个三

32、角形。(我感觉一楞,心想:“怎么可能”,于是示意让学生将摆好的三角形拿到前面来给全班同学展示一下。等我看到学生的三角形,才发现问题。)原来课前我要求学生准备一些长度相等的棍子,准备用于课上的数学活动,大部分学生带来的都是牙签,这些牙签并不能严格保证“长度相等”。所以在课上实际进行数学活动的时候,很多学生就摆出了边长分别为 1、 1、 2的三角形。我只好再花好几分钟解释这个问题,才能进行下面的教学环节。另外,学生在完成“摆三角形”的数学活动中,由于我给出的问题太多,学生活动的时间也稍显过长。而在学生没有得出活动结论之前,我是无法进行活动总结的。这两方面的原因导致原计划 3分钟就结束的新课引入足足

33、花了我 6分钟,后面的教学时间也受到了影响,结果没有完成整节课的教学任务。(教学设计 2)上课前的 5分钟,伴着柔和的轻音乐,利用大屏幕通过循环播放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一组生活中三角形的图片。在此基础上,上课伊始单刀直入地通过复习提问引入新课,删掉了原来设计的数学活动。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角形。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生: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师:在“三角形”的定义中,有哪些关键词?生:关键词有:不在同一条直线、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 师:任意给出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是否一定能首尾顺次相接组成三角形?生 1:应该可以吧? !生 2:不一定行。师:大

34、家的意见不太统一。我们一起来借助几何画板验证一下。(1)根据附件l:请任意选取三条线段,将它们首尾顺次相接,看看是否能组成一个三角形?B.编码、概要设计、系统测试、计算机购置和新旧系统转换教学中,由学生选择线段,我在讲台上进行操作。因为选择的不同而得到了不同情况,师生进行总结。)生:任意给出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不一定能首尾顺次相接组成三角形。(二)以下第3小题至第6小题为互不相干的多项选择题。师:那么,所选的三条线段必须满足什么条件才能首尾顺次相接组成三角形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的内容 13.2 三角形边的性质(板书课题)。这次的新课引入只花了不到 2分钟的时间,在学生原有知识背

35、景的基础上,通过步步设问,产生新的认知冲突,这种“数学味”的新课引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因为节约了时间,在后面的教学中我还补充了 4道小题,突出了数学课对学生思维训练的要求,体现了数学课应有的“数学味”。原来设计的例题: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吗?请快速抢答,并简要说明过程。( 1) 8cm, 4cm, 5cm (能 ) ( 2) 5cm, 9cm, 3cm (不能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50( 3) 6cm, 6cm, 10cm; (能 ) ( 4) 4.6cm, 8.3cm, 3.8cm (能 )D076元( 5) 5 cm , 8 cm, 3 cm (能 ) ( 6) 4.4

36、cm, 7cm, 2.1cm (不能 )题解 皮质激素能抑制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当大量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时,使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功能显著降低,故容易诱发DIC。( 7) 4.3cm, 4.3cm, 4.3cm (能 ) ( 8) 3.5cm, 3.9cm, 7.1cm (能 )补充题:( 9) a-3, a, 3( a3) (不能 ) ( 10) a, a+3, a+5( a0) (不一定能 )( 11) a, b, a+b( a0, b0) (不能 ) ( 12) a+1, a+1, 2a( a0) (能 )一个成功的数学课要做到“数学活动”与“数学味”相契合。需要注意的是数学活动要少一点

37、观赏,多一些思考;引导提问要少一点共性,多一些个性;交流展示要少一点摆设,多一些实效。最重要的是认真思考希望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获得什么,也就是设计某个数学活动的目的,这是数学活动的“魂”。C201年12月31日少数股东权益为03 、例题习题的设置:( 1)适当地将课本例题进行拓展和延伸,引导学生在思路探索中学会思考。课本中的一些例题,看似平常,提出的问题也比较明确具体,但在教学中仔细分析会发现,有的例题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有不寻常的功能,在例题的背后还有一个广阔的天地,例题中蕴含着不少值得教师去深思、探索的问题。( 2)巧妙地对课本例题进行分解,引导学生在情景变化中提高应变能力。例题教学的目的

38、不是为了求得解答结果,而是通过题目的解答过程为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原型或模式。因此,在例题教学中,巧妙地进行例题分解,不但突破了教学难点,还促使学生在探索、比较、感悟中升华思维境界,提高解题技能。( 3)有意识地创设课本例题的开放性,引导学生在发散思维中优化思路。数学除了落实双基、培养文化素质外,还应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其他方面的素质。从片面追求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转向开发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因此例题教学中应引入开放题的设计,突出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将死知识变得能灵活运用,以致于达到融会贯通、全面掌握的层次。4 、信息技术的整合: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进行静

39、态的投影和动态的动画演示,进行复杂的画图、繁琐的计算,提高了作图、运算的速度和准确性,开阔了教学的空间,这是其它教具所不能替代的。1、数学、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对于学生理解数学本质,发展形象思维、直观能力都是有利的。但是,我们觉得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必须从教学的目标和技术的特点出发,结合教学内容,贯彻实事求是的原则,在保证数学基本技能训练的前提下,有选择地适时采用,讲求必要性、适度性、实效性,不能追求形式,为了整合而整合。另外,满足和过度地依靠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直观、形象的演示,由直观代替抽象由特殊代替一般、由猜想代替推理,就给了学生一个不全面的数学观,不利

40、于学生把握数学的本质。数学的发现往往需要经过猜想和证明两个过程,初中阶段还不能进行证明时,也要向学生进行说明,而不能把直观代替证明。C凝血酶时间延长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既要重视数学内容的具体化、经验化的一面,更要重视数学创造过程中数学内容的形式化、抽象化的一面。顾此失彼是不全面的数学教育。在利用信息技术突出了直观的基础上,一定也要注重理论的提升。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型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每小题均有多个正确答案,请从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在答题 卡相应位置上用2B铅笔填涂相应的答案代码。每小题所有答案选择正确的得分;不答、错答、漏答均不得分。涉及计算的,如有小数,保

41、留两位小数,两位小数后 四舍五入。答案写在试题卷上无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很多,我们可以归纳为:立足课标要求,运用先进理念,深入钻研教材,做好学情分析,合理制定目标,剖析重点难点,选择教学手段,优化设计过程。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设计中 ,我们要注重三个过程:一是知识的形成过程;二是知识结论的掌握过程;三是知识的巩固与应用过程。这三个方面都需要深层次的落实。我们反对直接给学生提供基础知识的结论,把“着力点”放在记忆知识的结论,然后通过大量解题,只注重落实在巩固与应用上。同样我们也反对把教学的“着力点”仅放在情境的设置上,只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而忽视知识的巩固与应用的过程,正确的做法应当是三者兼顾。常言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在每节课前,我们一定要认真备课,精心做好教学设计的工作。比如,在设计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科学地选择教学方法,合理地安排教学层次,而且还要认真分析学生思维活动的各种可能性,做好教学的预案。这样在教学中,才能随机应变,使我们的教学更加开放,具有生机与活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