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专项突破训练北师大版.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786548 上传时间:2021-12-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专项突破训练北师大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专项突破训练北师大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专项突破训练北师大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专项突破训练北师大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专项突破训练北师大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专项突破训练北师大版.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专项突破训练北师大版班级:_ 姓名:_1. 阅读理解。石灰吟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1用/表示朗读中的停顿,这首诗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句是(   )A.千锤/万凿/出深/山。 B.烈火/焚烧/若/等闲。C.粉身/碎骨/全/不怕。 D.要留/清白/在/人间。2石灰吟当然要紧扣石灰的特点。请举一句诗说明描写了石灰的什么特点?_3有一个同学默写时,把第二句写成“烈火焚烧若等嫌”,把第四句写成“要留青白在人间”。这说明他对这首诗的理解有什么不足?_4这首诗吟的是石灰,赞颂了什么人?这种写法用一个四字成

2、语来表示,该怎么说?_2.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_,_。1把横线上写出诗的后两句。2这首诗的作者是_代诗人_这是一首_诗。表达了诗人_。3诗的前两句是_描写。诗中描写别时的景物有黄_。4诗的后两句是什么意思?_3. 对比阅读,完成练习。房兵曹胡马(唐)杜甫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1解释词语:锋棱:_ 堪:_2诗的前四句写马的_,后四句写马的_。A精神   B形态3分析画线诗句,完成练习。这两句诗描写了胡马的_和_。其中“_”一词写出了马的疾驰。在这两句中,_是静态描

3、写,_是动态描写。4诗的后四句与李贺的马诗中的诗句:_,_。都表现了诗人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5这首诗和李贺的马诗在表达方法上的相同点是( )A.比喻的手法 B.托物言志 C.以景写情4. 课外阅读。我爱这土地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1)结合诗句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汹涌:_深沉:_(2)作者把自己假设成一只鸟的原因是   。

4、(3)对文中画线部分理解正确的是( )A.“我”爱这片土地,是因为这片土地能给“我”提供生活的必需品,所以“我”感动哭了。B.“我”对这片土地的爱,也就是对祖国的爱,除了满眼含泪的方式,没有其他的方式表达“我”的爱。C.“我”的眼里常含泪水,是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对祖国爱得很深,当看到祖国有难的时候,心中的痛苦就十分强烈。(4)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5. 读古诗,完成练习。清 明清明时节雨纷纷,_。_?牧童遥指杏花村。1把诗句补充完整。这首诗作者是 代诗人   。2清明一诗描写的是_(节日)时的景象。3这首诗中哪一句描写了清明

5、时节的自然现象? _。4这首诗写出了清明时节人们( )的情景。A.踏青时十分喜悦 B.扫墓时凄凉、忧伤 C.喝酒时逍遥6.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兰溪棹歌(唐)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1结合语境给划线词语选择合适的意思。 凉月如眉挂柳湾。(_)A圆圆的月亮。     B新月。越中山色镜中看。(_)A越过中间。     B周代诸侯国名。兰溪三日桃花雨。(_)A桃花瓣落下来,像下雨一样。B江南春天桃花盛开

6、时下的雨。2根据下面的画面,写出合适的诗句。 一弯新月挂在柳湾的上空,月光清朗,凉爽宜人。_鱼群在夜半人静之时纷纷涌上溪头浅滩。_3判断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的正误。 这是一首富有民歌风味的船歌。全诗清新灵妙地写出了兰溪的山水之美及渔家的欢乐之情。(_)首句写行舟看见的江岸边的景色,因为是雨后的春夜,因此皎洁的月色显得更加清澄。(_)古诗描写的是江南春天的景色,从“桃花雨”一词可以判断出来。(_)“越中山色镜中看”,描绘出越中一带水清如镜,两岸秀色尽映水底的美丽图景。(_)7.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_,_。1补全古诗。2这首诗的作者是_

7、代诗人_。题目中的“值”的意思是_,整个题目的意思是_。3下列对古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句诗中诗人将主人不在家或不想让青苔留下木屐的痕迹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语言幽默风趣B.诗的后两句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实写出墙的“一枝红杏”,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并通过一枝红杏,引发无限遐想,让读者想象“满园春色”C.本诗景中有情,诗中有人,诗人“小扣柴扉”但园主人却“久不开”,说明园主人懒于社交,性情孤僻冷漠D.朗读这首诗时要注意语调的变化,前两句要语调低沉,语速缓慢,读出诗人的失望扫兴之感;后两句要语调上扬,语速稍快,读出诗人的欢快、喜悦之感4诗中揭示了

8、“一切美好的、充满生机的新事物,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发展,任何外力都无法阻挡”这一道理的诗句是“_”。8. 古诗欣赏。观书有感文/宋朱  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注释:艨艟(mén chn):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中流:河流的中心。1写出诗句“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的意思。_2作者为什么说“艨艟巨舰一毛轻”?_3本诗以水上行舟比喻什么?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_4你觉得在现代社会,我们要不要学习古人的那些读书方法

9、?为什么?_9. 课文理解。题西林壁宋苏轼_,_。_,_。1把诗句填写完整。2这首诗中有三组反义词,分别是什么?(_)(_)  (_)(_)  (_)(_)3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不同位置看_的感觉,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4俗话说:“当局者迷。”诗中有哪句诗说明这个道理?请你填在横线上。_10. 阅读宋词,完成练习。浣溪沙宋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_。谁道人生无再少?_!_。1补充词句。2词的序点出了词人所观所感的地点是_,其中的主要景物是_,景物的最大特点是_。这个序为词中的“_

10、”这一句作了铺垫。3词的上阕描绘了_、_、_三个画面。请你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些画面连贯地表述出来。_4词中表现词人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一句是:_。11.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乙)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1(甲)诗与(乙)诗中都提到了“故人”,“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两句诗是_诗中的“故人”写的。2(甲)诗与(乙)诗表现送别的季节都是春季。(甲)诗中能反映这一时令特点的诗句是“_”;(乙)诗中能体现这一时令特点的诗句是“_”。3(甲)诗

11、开篇就点明了诗人与友人惜别的地点是_,“西辞”说明朋友要向_(方向)去往广陵;(乙)诗开篇就点明了诗人与友人惜别的地点是_,从全诗的最后一句看,友人要去的方向是_。4(甲)诗的第一、二句除了勾画出惜别的画面外,还描写了南方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环境,从中可体会到诗人内心的_之情;(乙)诗的第一、二句写了“雨”“柳”这些景物,用春寒料峭、凄清冷落的氛围烘托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_心情。5(甲)诗中表现诗人长久翘首凝望的诗句是“_,_”,(乙)诗中表达诗人对友人分别后的牵挂与关怀的诗句是“_,_”。6(甲)诗与(乙)诗都有言外之意。(甲)诗的第一句的言外之意是_;(乙)诗的第二句的言外之意是_。12

12、. 课外阅读我最棒。七步诗_,_。_,_。_,_?1把古诗补充完整。2将最后两句诗改为陈述句。_3写出第三、四两句诗的意思。_4在你认为正确的说法后面画“”。(1)曹操的儿子曹丕即位后,嫉恨有才华的弟弟曹植。他命令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否则将其处死。曹植真的在七步内作成了这首诗,因而题目为七步诗。(_)(2)七步诗前四句描述了煮豆燃萁这一日常生活现象,最后两句话锋一转,集中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_)13. 理解阅读。囚歌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

13、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1第节诗中,“人”指的是_。“狗”指的是_。2第节诗,讲了革命者的坚定选择是_。3第节诗中,“地下的烈火”指的是_。“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意思是_。4第节诗中“烧掉”和“永生”矛盾吗?为什么?_5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什么精神?请用简短的话写出来。_14.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1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B.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

14、,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2“_”突出强调了飞来峰的高峻。3说说“不畏泘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所蕴涵的哲理。_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15. 古诗阅读。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提取信息)这首诗的作者是_代诗人_,这首诗抒发了诗人_的情感。2(品词析句)下面选项中,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理解正确的是(   )A.此处运用的是夸张的修辞手法,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B.花鸟本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春景,但在国破家亡时,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此处运用的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3(品词析句)“烽火连三月”中的“烽火”原指_,这里借指_。4(整体感知)下列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C.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D.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乱时期收到家书时的喜悦之情。7 /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