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考点练习.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787819 上传时间:2021-12-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冀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考点练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冀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考点练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冀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考点练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冀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考点练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冀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考点练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冀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考点练习.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冀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考点练习班级:_ 姓名:_1. 阅读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注)必:一定。择:选择。其:代“他们”。善者:好的方面,优点。不善者:缺点。1.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_2.举个你身边“三人行,必有我师”的例子,写下来。_2. 小古文阅读。锯竿入城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世之愚者,莫之及也。(注释)鲁:鲁国。执:手拿着。老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圣人:才智超人的人。但:只是。愚:愚蠢。1理解词句的意思。(1)“初竖

2、执之”中“初”的含义是_。(2)写出画波浪线的句子的意思:_2文中老父的话要读出怎样的语气呢?请选择正确答案。(   )A.疑惑,询问。 B.嘲笑,反问。 C.自作聪明,反问。3判断正误。正确的在括号里打“”,错误的打“×”。(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到任何事都要学会变通,要灵活,不要片面与固执。  (_)(2)文中的“老父”助人为乐,但是却给那人出了一个馊主意。 (_)(3)“世之愚者,莫之及也”的意思是世上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人了。(_)4读完古文,你想对这个“执长竿者”说些什么?_3. 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3、,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1这则寓言名叫_,选自_作者是_时期_家_。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_(2)物莫能陷也_(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_(4)其人弗能应也_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1)誉之曰。译文:_(2)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译文:_4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A.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盲目夸大,否则会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B.不要自己夸耀自己。C.同伙间不要相互争吵或冲突。D.同学之间要互相团结,不

4、要发生矛盾。4. 课内阅读。梁国杨氏(sì shì)之子九岁,甚(shèn shèng)聪惠。 孔君平诣(zh   yì)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wéi wèi)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yng   yìng)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qín   qíng)。”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给下列句子中的“闻”字选择正确解释:A.听见;B.听

5、见的事情、消息;C.有名望的;D.用鼻子嗅;E.姓。你号,今天有幸能见到你本人,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啊!( )西湖是全国闻名的风景区。(   )你知道吗?今天晚间的新闻真让人寻味。( )你闻出这是什么味了吗?( )闻家的人都拌到外省去了。( )解释文中语句。孔君平诣其父,乃呼儿出。_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_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_5. 古文阅读。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_,_, _。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_最急。心既到矣,

6、眼口岂不到乎?1按原文内容填空。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谓:_漫浪:_3作者在三到中,强调了心到的重要,这是因为(用文中原句回答)_6. 文言文阅读。鲁相嗜鱼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 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长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既无受鱼而不免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注释)相鲁:做鲁国的宰相。即:假如。下人:迁就他人。色:脸色。枉:歪曲。免:罢免。恃:依靠。1“嗜鱼”的意思是()。A.

7、喜欢养鱼 B.喜欢吃鱼 C.喜欢钓鱼 D.喜欢玩鱼2“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的原因是()。A.公孙仪嗜鱼 B.公孙仪有威信C.公孙仪是鲁国的宰相 D.公孙仪能帮人做事3结合注释,翻译下面的句子。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_4用“   ”画出能体现文言文所蕴含道理的句子。5文言文中的公孙仪具有_的品质。(填序号)机智聪明   精打细算  秉公执法   清正廉洁7. 小古文阅读。草书大王张丞相好书而不工。当时流辈皆

8、讥笑之。丞相自若也。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其侄曰:“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注)流辈:人们。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得句:得到佳句。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诟:责骂。胡:为什么。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好:_ 使:_ 执:_2用现代汉语写出句子的意思。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_3“当时流辈皆讥笑之”的原因是_(用文中的句子回答)4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_8.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

9、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注释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其-他的,代词。坠-掉,落。于-在,到。遽-立刻,急忙,马上。契-用刀刻。是-指示代词,这儿。吾-我的。之-结构助词,不译。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其-他,代词。者-的地方。求-找。之-剑,代词。矣-了。而-但是。若-像。此-这样。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1解释加点字。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10、自(_)是吾剑之所从坠 是(_)2翻译句子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_3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_)修辞,请变成陈述句_4文中刻画楚人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了他什么特点?_5这寓言叫什么?它说明了什么道理?_9. 阅读理解。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因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1给带线的字注音。  (1)少习骑(   ) 

11、0; (2)溯黄河(    )   (3)数建奇功(    )2解释带线的字。  (1)长而益精(   )   (2)皆次当行(   )  (3)易男装(   )   (4)凡十有二年(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  _  (2)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  _4文中表达主旨的一句话是_,表达了作者_的感情。10. 课外阅读。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12、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1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俄而雪骤。翻译:不一会儿雪突然停了。B.撒盐空中差可拟。翻译:跟在空中撒盐。C.与儿女讲论文义。翻译:与子侄辈一起讨论诗文。2用横线画出文中的比喻句。把“”比作“”和“”。3对文章的内容理解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结尾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表明了作者赞赏谢道韫的聪颖和才气。B.谢太傅认为后一喻比前一喻好。C.“公大笑”中的“笑”意有讽刺兄子胡儿“撒盐空中差可拟”不恰当。D.“柳絮”一喻给人春天

13、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一句有着深刻的意蕴。4这则小古文主要想告诉我们的是 ()A.谢太傅教学有方,善于引导儿女们从生活中学习。B.谢太傅的兄女才思敏捷,想象力丰富。C.我们要善于运用比喻,恰当的比喻可以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11. 阅读理解。董遇“三余”读书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注释)言:此指董遇说。 苦渴:苦于。1根据注释理解古文的意思,给句子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1)人有从学

14、者。(_) a从中  b跟从 c想要(2)读书百遍,而义自见。(_) a明白  b 看见 c显现(3)或问“三余”之意。(_) a又,再 b或者 c有的人2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B.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C.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3文中说的“三余”指的是(_)、(_)、(_)。4从这篇文言文中,我们得到了关于读书的启示:不仅要(_),还应该(_)。12. 阅读课文节选,完成练习。读书有三到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

15、,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1解释带线的词语。  余尝谓:_   漫浪诵读:_  既不专一:_  心到最急:_2“读书有三到”,即_、_、_,其中最重要的是_,因为_。(用文中句子回答)3“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这句话是一句_句,意思是:_13. 课文精彩回放(按原文填空,再回答问题)。楚人有_于郑者,为_之柜,薰以_,缀以_,饰以_,辑以_,郑人_。(1)请用“”在文中画出朗读时的节奏。(2)“薰”通_,“辑”通_。(3)课文选自_,作者_,后世称他为_,

16、战国末期_家。他是_的学生,_家学派代表人物。(4)“买椟还珠”的意思是_(5)郑人为什么会“买椟还珠”呢?_14. 阅读理解。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自度其足  _  (2)至之市而忘操之 _(3)吾忘持度  _   (4)反归取之 _2翻译句子。(1)何不试之以足? _(2)宁信度,无自信也。_3从这篇寓言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_4这则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 _15. 课内阅读。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yù  yì)也。二者不可得兼 (jin  qin),_。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_。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画出来。2把画横线的地方按原文填空。3解释所填句子的意思。_7 /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