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突破训练.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787825 上传时间:2021-12-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冀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突破训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冀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突破训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冀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突破训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冀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突破训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冀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突破训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冀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突破训练.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冀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突破训练班级:_ 姓名:_1. 阅读孔子论学,完成练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选自论语)注释行:行走。焉:在其中。故:旧的知识。习:复习说:同“悦”高兴、快乐。1请给下面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说_(shu  yuè)   矣_(y  ài)2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时可这样停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B.用以上句子选自论语。论语记录的全是孔子说的话。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讲的是学过的内容经常练习是愉快

2、的事。D.孔子通过以上句子告诉我们学习的态度和方法。3读了以上文段,你得到的启示是:学习应该_、_、_。2. 阅读理解。自护其短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1解释文中加点词。而:_ 啖:_ 去:_ 欲:_2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不一样的一项是(   )A.仕于南方  不得已而从仕B.或曰:“啖菱须去壳。”  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C.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学而不厌

3、,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3在下列句中括号里填上句子省略的成分。(_)曰:“我非不知。并壳者,(_)欲以(_)去热也。”4这个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_。3. 课内阅读我最棒。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吾盾之坚(_) 吾矛之利(_) 或曰(_) 弗能应也(_)2那个人采用了什么办法让楚人哑口无言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_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请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_4. 回忆课文,

4、回答问题。梁国杨氏子九岁,。孔君平,父不在,乃。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曰:“此是。”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1补充原文。2判断下面的说法,对的打“”,错的打“×”。(1)“君”与“夫子”都是对人的尊称。(_)(2)句中的“家禽”和现在的“家禽”意思一样。(_)3文章的第一句话点明了人物及其特点,起到_的作用。4杨氏之子中哪一句可以看出孔君平与杨氏子很熟?_5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_5. 阅读理解。王曰:“子不好色,亦有说乎?有说则止,无说则退。”玉曰:“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

5、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注释:止:与下文“退”相对,指留下。臣里:我家乡。东家之子:东边邻居的女儿。著(zhuó):搽。施朱:涂烟脂。束素:一束白色生绢。这是形容腰细。含贝:比喻牙齿整齐洁白。1上文哪些语句影响到课文白鹭作者的遣词造句?请用“_”画出来。2找出文中的两组反义词,写在下面的括号里。例:(止)(退) (_)(_) (_)(_)6. 阅读学弈一文,回答下列各题。弈秋,通国之善弈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

6、然也。注释弈:下棋。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鸿鹄:天鹅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使弈秋诲二人弈:教诲B惟弈秋之为听:只C思援弓缴而射之:援助D虽与之俱学:一起2翻译: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_3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图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_7.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滥(làn)竽(yú)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ln)食(sì)以数百人。宣王死,愍(mn)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选自韩非子)注释:滥竽:不会吹竽。竽,一种古代乐器。处士:古代称有学问、有品德而没有做官的

7、人为处士。说:通“悦”,喜欢。廪食以数百人:拿数百人的口粮来供养他们。廪,粮仓。食,供养。愍王:齐国国君,宣王的儿子。1下列语句翻译是否正确,正确打“”,错误打“×”。(1)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_)(2)宣王说之:宣王对南郭处士说。(_)2宣王时,南郭处士能为王吹竽的原因是_,愍王时,南郭处士逃走的原因是_。(请用原文回答)3“滥竽充数”本来的意思是_,现在我们常用这个成语来讽刺那些_的人。8. 小古文阅读。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

8、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盖士人读书  _第三要有恒 _如井蛙之窥天  _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_2翻译句子。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翻译:_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翻译:_9. 阅读理解。董遇“三余”读书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注释)言:此指董遇说。 苦渴:苦于。1根据注释理解古文

9、的意思,给句子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1)人有从学者。(_) a从中  b跟从 c想要(2)读书百遍,而义自见。(_) a明白  b 看见 c显现(3)或问“三余”之意。(_) a又,再 b或者 c有的人2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B.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C.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3文中说的“三余”指的是(_)、(_)、(_)。4从这篇文言文中,我们得到了关于读书的启示:不仅要(_),还应该(_)。10.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鹬(y

10、ù)蚌相争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qián)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战国策)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1)蚌方出曝(  )AbàoBpù(2)强秦之为渔夫也 (  )Awéi   Bwèi(3)两者不肯相舍(   )Ash

11、 Bshè2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1)“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句中的“雨”作动词用,是下雨的意思。( )(2)“渔者得而并禽之”句中的“禽”同“擒”,是捕捉、抓住的意思。( )(3)“以弊大众”中的“弊”意思是问题、毛病。( )(4)“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句中的“恐”意思为害怕、恐慌。()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1)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_(2)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_4结合短文内容,仿句填写。例:鹬蚌相争,渔翁并擒。_相_,_并_。5苏代对赵惠王讲“鹬蚌相争”的故事,目的是什么?这样讲有

12、什么好处?_11.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汉江 临 泛(唐) 王 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注释楚塞:楚国的边界。战国时这一带本为楚地。三湘: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在今湖南境内。山翁:指晋代山简,竹林七贤山涛之子。曾任征南将军,好饮,每饮必醉。(1)第三、四两句诗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江水的_, 两岸青山的_。(2)你认为第五、六两句诗哪两个词用得妙?为什么?_(3)从整首诗来看,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_。12. 阅读与理解。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

13、,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1请你用一个成语为本文拟个标题,填在文前的横线上。2翻译下面文言句子。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_3选出与本则寓言的寓意相反的一个成 ()A.画饼充饥 B.画虎类犬 C.画龙点睛4你能说出这个寓言的寓意吗?请写在下面。_13. 阅读理解。融七岁时,值祖父六十寿诞,宾客盈门。一盘酥梨,置于寿台之上,母令融分之。融遂按长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父奇之,问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独小,何故?”融从容对曰:“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

14、长,为人之道也!”父大喜。1解释加点词语。A置于寿台之上 _B融遂按长幼次序而分  _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他人得梨巨,唯己独小,何故?_3请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上面的故事。_4通过阅读选文,你发现主人公有哪些优点值得你学习?(最少写出两点)_5“小明说:家里就我一个孩子,我不需要向主人公学习。”你赞成这种说法吗?为什么?_14. 课外阅读。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1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俄而雪

15、骤。翻译:不一会儿雪突然停了。B.撒盐空中差可拟。翻译:跟在空中撒盐。C.与儿女讲论文义。翻译:与子侄辈一起讨论诗文。2用横线画出文中的比喻句。把“”比作“”和“”。3对文章的内容理解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结尾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表明了作者赞赏谢道韫的聪颖和才气。B.谢太傅认为后一喻比前一喻好。C.“公大笑”中的“笑”意有讽刺兄子胡儿“撒盐空中差可拟”不恰当。D.“柳絮”一喻给人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一句有着深刻的意蕴。4这则小古文主要想告诉我们的是 ()A.谢太傅教学有方,善于引导儿女们从生活中学习。B.谢太傅

16、的兄女才思敏捷,想象力丰富。C.我们要善于运用比喻,恰当的比喻可以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15. 阅读理解。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因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1给带线的字注音。  (1)少习骑(   )   (2)溯黄河(    )   (3)数建奇功(    )2解释带线的字。  (1)长而益精(   )   (2)皆次当行(   )  (3)易男装(   )   (4)凡十有二年(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  _  (2)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  _4文中表达主旨的一句话是_,表达了作者_的感情。7 /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