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特点.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794701 上传时间:2021-12-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中学“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特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农村中学“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特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农村中学“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特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农村中学“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特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农村中学“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特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农村中学“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特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中学“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特点.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农村中学“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特点摘要 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农村产业结构了有很大的调整,城镇化进程也在加快,农民进城打工形成了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这时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孩。他们短期或长期失去了直接监护人,由在家的老人或亲戚来照管。社会、学校、家庭等因素导致“留守学生”出现了很多的心理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及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我国农村产业结构有很大的调整,城镇化进程也在加快。社会观点的改变,影响着农民的思想,他们不愿再守住几亩薄田过日子,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向城镇流动,所以农村留下了很多缺乏父母照管的孩子,形成了“留守一族”。其中留守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短期或长期失去了直接

2、监护人,由在家的老人或亲戚来照管,这时的学生正经历着心理的变化,经受青春期困惑,这时也正是他们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最关键时期的时候,但当各种心理问题产生时,他们没有经验又得不到父母的指导与关照,无助与困惑,不安与迷茫,给广大留守子女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带来很多负面影响从而引发了很多心理问题。本次课题我们通过走访、上课、QQ聊天、开设心理辅导及问卷调查等方式。其中心理问卷调查县内中学共13所,其中高中5所,初中8所,共30个班级1706名学生,调查中留守学生占637人占37。3%。通过调查发现农村中学“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特点主要有:一 对亲情的渴望。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在西南乡镇的一些村庄,因

3、为自然条件的限制,单靠农业种植收入少,所以更多父母为了生活选择外出打工,且绝绝大部分是到广东省,远离家乡,常年在外,很少能回家,调查显示父母均在区外占59。5%。而父母一般仅仅在清明或过年才回来一次,调查显示在外打工父母半年以上才回家一次的就占了41%,回来过完节也是匆匆又离家了,这多少都会给孩子留有失落感。 因为父母常年不在身边,留守学生一般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隔代抚养或寄住在叔伯兄弟及其它亲戚祖,有些甚至自己住。调查显示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隔代抚养占38。6%;寄住在叔伯兄弟及其它亲戚 占34。1%;留过学生自己住 占27。3%。因为家庭生活和教育存有缺陷,留守学生无法

4、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所以他们最渴望的就是父母的亲情呵护,毕竟亲情终究不能替代。在调查中希望父母能在我身边 226占41。8% 。可见他们多么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即使是妈妈的唠叨或是爸爸的严厉的呵斥也成了他们梦中的“享受”。二空虚。父母外出给留守生留出了巨大的自由时间和空间,而有些父母与学生沟通又很少,留守学生没有亲情的陪伴,又缺少亲情的关爱,当他们有心理问题时也不知道向谁诉说,难免有空虚无所适从的感觉。调查问到与父母沟通的情况:每周1、2次有 60人 ;每月1、2次有234人;每学期12次 224人 ;极少沟通119人。从这个数据来看,绝绝大部分父母与孩子沟通次数极少,所以有些因为心

5、灵的空虚学生盲目寻找其他精神支柱,他们中有些或早恋或迷上了打游戏,泡网吧,在虚拟世界的寻求精神寄托。有些学生在游戏中迷失了自我,没有了读书的上进心的,学校多方教育不听,成为“问题学生”。调查中叫他们请选择一个词语来描述你对生活的感受,认为幸福或快乐仅占19% ,烦恼或苦闷无聊 占58。4%。由此看来,因为空虚给留守学生带来的心理学问题还真很多,而由心理问题引发的学生行为习惯的改变也值得我们多方面的深思。三对现状不满 留守学生对现状不满并不是对衣食住行的不满,但如果有人问他们不满什么,他们也不一定能说出个所以然来。有可能是对父母不在身边的不满,有可能是对临护人的不满,也有可能是对学习的

6、不满等,但是父母和教师总觉得原来很听话的孩子怎会变成这样了呢?不爱学习,爱顶撞,总是跟长辈过不去,产生逆反心理。放假在家的时候,白天睡觉,晚上通宵看电视或上网玩游戏,生活规律完全颠倒。在学校养成自由散漫的习气,时间观点差,爱迟到、早退、旷课,上课睡觉,甚至逃课去上网,沉迷游戏等。当老师或父母对他们实行批评教育时,他们往往用离家出走等过激行为方式来回应。甚至有些走上了违法的道路。他们的不满用一种消极的方式来发泄,他们的不满主要是精神没有寄托,当无助时采用一种逆反的心理来发泄他们内心的苦闷。在调查中问到是否有某种不良的爱好时,回答有的就占35。6%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人惊心的数字。但对这些现象,一些

7、外出打工的父母并不了解原因,有些父母出于负疚心理在物质方面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但却养成他们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因为没了约束,更助长了他们的坏习性,在调查中当问到对自己当前的学习与生活状况感到满意时,不满意的就占40。7%,还有33。6%认为勉强过得去。由此看来,留守学生对现状不满意确实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四缺乏自信。留守生远离父母,有的寄人篱下,经常有被遗弃感,容易导致认知失真。他们进步时没有及时得到父母的表扬或肯定,他们往往不了解自己长处及自我价值,缺乏自信、自卑感强、自我否定、自惭形秽。一旦他们在生活在学习上遇到挫折。如果得不到鼓励,他们往往认为自己不行,甚至否定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是

8、一个智力很差的人。调查问:你觉得你是一位在各方面表现都很不错的学生吗?直接回答否的就有136占了21。4%,说不清的有242占40%。当问到如果考试没考好,你认为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说到自己本来就不行20。9%,从这个数据来看,留守学生中不自信的就超过一半。五困惑。 留守学生的困惑主要有:1.身体方面的困惑。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及心理发育时期,这时青春期的苦闷、成长的焦虑也时刻伴随着他们,身体的变化是青春期最明显的变化之一,它往往来得比较突然。许多青少年朋友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容易对身体的剧烈变化感到困惑。特别是第二性征的出现,性成熟标志的到来会使一些由于长期和父母分离学生得不到有效指导而不

9、知所措,引起内心的恐慌。2.学习方面的困惑。当前,社会竞争异常激烈,有些父母的期望值过高,学校课业任务繁重,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也有些父母或临时监护人对留守学生学习的关心不够,新读书无用论思想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使一些学生对学习缺乏热情,没有进取心、学习自觉性不强,产生了厌学情绪。所以他们不知道学习是为了什么。为了考试,为自己,为父母的期望还是为前途?这些他们并不弄明白,这也是他们困惑的原因。3.感情方面的困惑。中学生是一个人的青春期发育及日趋完善的阶段,正处于情感困惑期,对男女的相互吸引很是敏感。面对青春期的学生,青少年在思想意识上产生了成人感,对自己感觉是“我已经是大人了”,非常注意

10、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对异性既相互疏远又相互感兴趣,所以往往比较在乎别人,特别是异性对自己的评价,如果得不到正确的指导,又想寻求情感寄托的学生很容易陷入早恋,影响学业。4.对前途的的困惑。未来与前途、升学与就业的忧虑也是他们这个年龄段难以承受之重。特别是高中生,面临着高考,家庭、经济、就业、情感都使高中留守学生远比其他同龄人更加充满困惑和焦虑,未来在哪里,将来做什么,这是很多学生的迷茫及困惑。当有心理困惑时,很多学生感到很无助,他们不知道如果解决。调查显示,当存在心理困惑时,自己不能解决问题 占62。6% 。但是有些学生有时候他们也不明白真正的困惑是什么,所以他们总是以无所谓 说不清来表达。每项调

11、查显示,凡有问题问到“无所谓”,“说不清”项时回答“无所谓”,“说不清”的大概占30%左右。如果学生对什么都无所谓会助长了一种不良的心理现象,可能会变成对人冷漠,对事不关心,自私自利等心理问题。六烦恼 。父母关爱与沟通的的缺失使留守学生觉得自己是没人管的孩子,没人可以理解自己的处境,自己就这样活着,别人帮不了自己。但这种想法与之产生的抑郁情绪不会在外人面前轻易表现出来,即使是面对朋友,他们也只会假装开心,很少会透露个人真正情感。他们有时候会很莫明其妙的烦恼。调查显示没有烦恼的只有35人占5。5%,有烦恼的主要是学习上及生活上的烦恼,其中学习上的烦恼占21%,生活上的烦恼占64。5%。值得深思的

12、是当他们有烦恼时只有36。5%向父母倾诉,有40%选择向网友倾诉。这就是为什么经常出现网上学生上当受骗的事。 七孤独。由于隔代抚养,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存在难以抹平的“代沟”,且祖辈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相当部分是文盲。因此,两代人很难沟通。又有些留守生寄宿在亲戚家,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学生有心里话也不一定跟亲戚说。还有些学生自己住,更缺乏与人交流。这三种现象会让学生形成孤独的性格。人际交往障碍加上缺乏父母关爱,留守生内心产生严重自卑感,喜欢孤僻独行,不愿与人群居相处,常常自我封闭;有些形成多疑的性格而不相信别人,人为地局限了自然的交往面;或因情绪不良等原因造成人际关系紧张,

13、甚至与人发生冲突 。在调查中问到: 你觉得父母不在身边对你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感到孤独 有215人占33。8% 。由此可见父母的关爱对一个孩子心理健康成长来讲是多么重要,缺乏父母的关爱,哪怕是得到了所有人的理解,在孩子的内心深处还是有一道很深的伤痕留守学生的心理不仅是家庭的问题,也是学校的问题,还是个社会问题,它的解决也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只有在政府、社会、学校、家长的多方协作与努力下,留守生问题才有望得到解决参考文献:1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丛书2现代心理健康咨询3李秀英农村“留守学生”调查与思考J中国妇运2004(10)4 李金涛农村“留守孩”现象亟待关注J中国改革2003(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