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专项水平练习.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796472 上传时间:2021-12-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专项水平练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专项水平练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专项水平练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专项水平练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专项水平练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专项水平练习.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专项水平练习班级:_ 姓名:_1. 阅读学弈,完成下列各题。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选择句子中加点字“之”的意思。一人虽听之(_),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_)。A弈秋   B鸿鹄   C弓   D箭2在句旁的方框里,各用一个词语批注两个人不同的学习态度。3学弈这个事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_。2. 古文

2、阅读。矛与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1解释带点的字。其人弗能应也。 弗:_ 应:_誉之曰 誉:_ 曰:_2“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这句话的意思是_,应读出_的语气。3这个寓言故事的寓意是_。3. 阅读理解。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谓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君欲止之,何不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曰吾甚恶紫之臭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公曰:

3、“诺!”于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国中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紫也。1写出文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衣:_。恶:_。2文中画线句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符号的地方用“”标出来。谓左右曰吾甚恶紫之臭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3造成齐国“五素不得一紫”这种局面的根源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作答。_4管仲的建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_4. 阅读下列两则文言文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儿侍父,立庭前。见梅树著花,松竹并茂。儿问曰:“霜雪之时,他树多枯落,何以三者独否?”父曰:“其性皆耐寒,与他树不同。古人称岁寒三友,即松、竹、梅也。”(岁寒三友)(材料二)子曰:“岁寒,然后知松

4、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1结合材料一,可以知道“古人称岁寒三友,即_、_、_也”。在霜雪之时,此三者没有枯落,是因为“_,_”(填写原文语句)。2下列选项中,对材料二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理解最准确的是(   )A.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这样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是不会凋落的。B.天气冷了,就知道松树和柏树最后凋落。C.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是最后凋落的。5. 文言文阅读。掩耳盗铃吕不韦 撰原文: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也!译文:范氏逃亡的时候

5、,有老百姓得到一口钟,想把它背走。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响声,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1写出这些字的意思:亡:_  钟:_则:_  负:_锤(chuí):_  况(huàng)然:_遽(jù):_ 悖(bèi):_2写出句子的意思:范氏之亡也,_恶人闻之,可也;:_悖也!_6. 文言文阅读。学弈(节选)其一人专

6、心致志,惟弈秋之( )为听;一人虽听之(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1给加点的“之”字选择合适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里。A指鸿鹄。   B弈秋的教导   C没有意义,可以不译2先解释加点字的含义,再写出全句的意思。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至:_   援:_译文:_3我可以用_、_等成语来形容第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用_、_等成语来形容第二个学生的学习态度。4学弈这则文言文选自_。通过这篇课文,我明白了_的道理。7.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题后问题。邻人卖犬艾子晨饭毕,逍遥于门

7、,见其邻肩两犬而西。艾子呼而问之曰:“子担犬安之?”邻人曰:“鬻诸屠。”艾子曰:“是吠犬也,乌屠?”邻人指犬而斥曰:“此畜生,昨夜盗贼横行,惧而噤不敢出一声。今日启门,不能择人而吠,妄啮而伤及佳客,是以欲杀之。” 艾子曰:“善!”注释:安之:即“之安”,到哪去。之,到。诸:相当于“之于”。乌:为什么。1解释  西_斥_启_  啮_是以_善_2翻译下列句子。  子担犬安之?_  鬻诸屠。_3“鬻诸屠”与“乌屠”中的“屠”词性及含义均不同。前者的词性是:_,解释为_;后者的词性是_,解释为_。4主人要把犬卖掉

8、,其原因是(用原句回答)_8. 文言文阅读。盲人过桥有盲子过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楣,兢兢握固,自分失手必坠深渊矣。道者告曰:毋怖,第放下,即实地也。”盲子不信,握楯长号。久之,手惫,失手坠地。乃自哂三声:“嘻,蚤知是实地,何久自苦耶?”夫大道之甚夷,沈空守寂,执一隅以自矜严者,视此省哉!选自应谐录(注释)涸(hé):水干。楯(shn): 栏杆上的横木。自分:自己分析、自己估计。第:只管。哂(shn): 嘲笑。蚤:通“早”。沈:通“沉”,沉溺,拘泥。省:省悟。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 道者告曰:毋怖 毋: _  (2)第放下,即实地也 即: _

9、(3) 握循长号 号: _  (4)何久自苦耶 苦: _(5) 夫大道之甚夷 夷: _  (6)执一隅以自矜严者 隅: 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道者告曰:“毋怖,第放下,即实地也。”_(2)嘻,蚤知是实地,何久自苦耶?_(3)夫大道之甚夷,沈空守寂,执一隅以自矜严者,视此省哉!_3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_9.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神童庄有恭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将军曰:“汝曾读书

10、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1解释:署(_) 适(_) 弈(_) 对(_) 夸(_)2翻译:诸役以其幼而忽之 ;_遽诘之曰 ;_庄以实对 ;_何难之有:_10. 文言文阅读。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

11、:“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1选择句子中带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聚集) B.公欣然曰(样子)C.白雪纷纷何所似(为什么) D.未若柳絮因风起(如)2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句是(   )A.与儿女讲论文义 翻译:跟儿子、女儿在一起谈论诗文。B.撒盐空中差可拟 翻译:比作在空中撒盐差不多。C.俄而雪骤 翻译:不一会雪突然停了。D.公大笑乐 翻译:谢太傅大笑起来,觉得很有意思。3关于“兄女”

12、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她的伯伯就是谢太傅;B.她的父亲叫谢无奕;C.她的丈夫是左将军王凝之。4这篇小古文主要告诉我们(   )A.谢太傅教学有方,善于引导儿女们从生活中学习。B.谢太傅的兄女才思敏捷,想象力丰富。C.我们要善于运用比喻,恰当的比喻可以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11. 文言文阅读。精卫填海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日“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选自山海经北山经(注释)发鸠(ji)之山:传说中的山名。柘(zh

13、2;)木:柘树,桑科植物。鸟:乌鸦。文首:头上有花纹。文,通“纹”,纹理。喙(huì):鸟兽的嘴。其鸣自詨(xiào):它的叫声像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詨,呼唤,大叫。炎帝:传说中的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为五帝之一。少女:小女儿。故:所以。为:化为,变成。堙(yn):填塞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_(2)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_(3)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_2认真读文章,然后思考填空。“精卫”的样子是_,它是_。这个故事象征了中华民族_的精神。3女娃死后化为精卫鸟,决心衔高山上的木头石块去填塞大海的情节有什么积极意义?_1

14、2.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孟母三迁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扑倒)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1解释加点词语。昔孟子少时(_) 乃去 (_)继而迁于学宫之旁 (_) 遂居于此(_)2指出下列句中“于”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

15、居住之所近于墓。 B.遂居于此。C.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 D.继而迁于学宫之旁。3翻译下列句子。此非所以居子也 译文:_每月朔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 译文:_4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谈谈你从中悟出的道理。_13.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1解释加点的词语。(1)反归取之(_)(2)至之市(_)2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句。宁信度,无自信也。_3“郑人买履”由于_一书。同样出自这本书的成语还有_。14.

16、 阅读下文,完成练习。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为”字的解释:A因为 B同“谓”,说   C是 D认为(1)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_)(2)孰为汝多知乎?(_)2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的节奏(标三处)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17、?3两个小孩的观点分别是什么?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最好用文言文回答)_4听了两小儿的话,孔子会怎么回答?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孔子曰:“_。”1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桃园结义玄德遂以己志告之,云长大喜。同到张飞庄上,共议大事。飞曰:“吾庄后有一桃国,花开正盛;明日当于园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结为兄弟,协力同心,然后可图大事。”玄德、云长齐声应曰:“如此甚好。”次日,于桃国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国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思,天人共我!”誓毕,拜刘备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1根据意思写文中词语。共同合作,互相帮助。(_)  背叛道理,忘记别人的恩情。(_)2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玄德、云长齐声应曰:“如此甚好。”_(2)上报国家,下安黎庶。_3文章主要写的是_、_和_(人物)在_(地点)结义的故事,其中_(人物)最大。这篇文章选自名著_。4该名著中还有哪些小故事呢?请再写两则。_7 /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