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M复习资料总结.docx

上传人:doc321 文档编号:12895690 上传时间:2021-12-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4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DEM复习资料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DEM复习资料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DEM复习资料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DEM复习资料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DEM复习资料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DEM复习资料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EM复习资料总结.docx(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DEM复习资料第一章 概述数字地形的表达方法及其分类数字地形模型(DTM,Digital Terrain Model)数字地形模型是地形表面形态属性信息的数字表达,是带有空间位置特征和地形属性特征的数字描述。数字高程模型数字高程模型是用一组有序数值阵列形式表示地面高程的一种实体地面模型,即数字高程模型是对二维地理空间上具有连续变化特征地理现象的模型化表达和过程模拟,简单地说,空间起伏连续变化现象的数字化表示和分析工具的集合。DEM和DTM的区别与联系(1)数字地形模型是地形表面形态属性信息的数字表达,是带有空间位置特征和地形属性特征的数字描述;数字高程模型中地形属性仅为高程。(2)在地理信息系

2、统中,DEM是建立DTM的基础数据,其它的地形要素可由DEM直接或间接导出,称为“派生数据”,如坡度、坡向 。(3)高程模型最常见的表达是相对于海平面的海拔高度,或某个参考平面的相对高度,所以高程模型又叫地形模型。实际上地形模型不仅包含高程属性,还包含其它的地表形态属性,如坡度、坡向等。数字高程模型的分类按照结构分类:基于面单元的DEM;基于线单元的DEM;基于点的DEM。按照数据源分类:以航空和航天遥感资料为数据源;以地形图为数据源;以地面实测纪录为数据源;以各种专题底图为数据源;以统计报表和行政区域底图为数据源。按照内容分类:综合性的DEM(全国性的DEM,包括地形、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

3、区域性DEM(局限于某个行政区或自然区,比例较大,框架线条趋细);专题性DEM;单项DEM。按照结构形式分类:规则格网DEM;等值线DEM;曲面数字DEM;平面多边形DEM;空间多边形DEM;散点DEM。按连续性分类:不连续型DEM (Discontinuous DEM) ;光滑DEM (Smooth DEM)DEM最主要的三种表示模型规则格网模型、等高线模型和不规则三角网模型DEM 的特点精度的恒定性、表达的多样性、更新的实时性、尺度的综合性第二章 DEM的数据组织与管理DEM的建立(它的建立实际上是一种地形数据的建模过程。)DEM的建立首先要对地形曲面进行抽象、总结和提炼,形成高度概括的地

4、形曲面数据模型,然后在此数据模型基础上,将观测数据按照一定的结构组织在一起,形成对数据模型的表述,最后借助计算机实现数据管理和地形重建。DEM 数据设计基本原则适用性运行性更新性相关性相容性先进性高质量完备性安全性镶嵌数据模型镶嵌数据模型(Tessellation model)源于这样的思想:空间对象可用相互连接在一起的网络来覆盖和逼近,或者说用在二维区域上的网络划分来覆盖整个研究区域。镶嵌数据模型按照网格形状可分为规则镶嵌数据模型和不规则镶嵌数据模型。规则镶嵌数据模型:就是用规则的小面块集合来逼近不规则分布的地形曲面。 评价: 优点: (1)其数据结构为通常的二维矩阵结构,每个网格单元表示二

5、维空间的一个位置,不管是沿水平方向还是垂直方向,均能方便地利用简单的数学公式访问任何位置的格网单元; (2)处理这种结构的算法比较多而且成熟,大多数计算机程序语言都有矩阵处理功能。 (3)以矩阵形式存储和组织数据还具有隐式坐标,即格网单元的平面坐标隐含在矩阵的行列号之中,从而不需要进行坐标数字化。 缺点:是不管地形变化复杂还是简单,均采用相同的结构,导致数据冗余而给数据管理带来不便。不规则镶嵌数据模型:是指用来进行镶嵌的小面块具有不规则的形状和边界。 特点: 不规则三角网数字高程模型由连续的三角面组成,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取决于不规则分布的点的位置和密度。地形变化越简单,采样点就越少,则单元格就

6、越大;反之地形变化比较复杂,数据点分布比较密集,格网单元就越小。与规则格网的区别: TIN模型不需要维护模型的结构规则性,不但能灵活地随地形的复杂程度而改变格网单元大小,避免平坦地形的数据冗余,而且又能按地形特征点线如山脊点、山谷线、地形变化线等表示地形特征。DEM数据结构规则格网DEM数据结构(1) 简单矩阵结构(2) 行程编码结构:DEM行程编码的基本思路是:对于一幅DEM,常常在行(或列)方向上相邻的若干点具有相同的高程值,因而从第一列开始,在格网单元数值发生变化时依次记录该值以及重复的个数,应用时可利用重复个数恢复DEM矩阵。(3) 块状编码结构:块状编码方案是行程编码方案从一维扩展到

7、二维的情况,它采用方形区域作为记录单元,每个记录单元包括相邻的若干栅格。该数据结构是由记录单元的初始位置(行、列号)、格网单元高程值和方形区域半径(正方形区域的边长,采用格网间距倍数表示)所组成的单元组,即(行号,列号,格网高程值,区域半径),整个DEM数据文件由该单元组组成,根据初始位置和区域半径可恢复高程矩阵。(4) 四叉树结构四叉树数据结构是一种对栅格数据的压缩编码方法。基本思想是将一幅栅格数据层或图像等分为四个部分,逐块检查其格网属性值(或灰度);如果某个子区的所有格网值都具有相同的值,则这个子区就不再继续分割,否则还要把这个子区分割为四个子区;这样依次分割,直到每个子块都只含有相同的

8、属性值或灰度为止。不规则三角网DEM数据结构(TIN结构) TIN 的面结构TIN的面结构在基本链表结构基础上增加了用来描述三角形之间拓扑关系的数据,也就是说TIN的面结构一般由三个表组成,即坐标表、三角形顶点表以及邻接三角形表。特点:由于存储了三角形之间的邻接关系,TIN内插、检索、等高线提取、显示及局部结构分析都比较方便。不足:存储量较大,而且在TIN的编辑中要随时维护这种关系。TIN 的点结构TIN的点结构由坐标文件和三角形顶点的邻接指针链组成。三角形顶点的邻接点是指共用该顶点的所有三角形其余两顶点的不重复顶点的集合,可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顺序组成。每个顶点的邻接点顺次存储在一个链表中。

9、特点:存储量小,编辑方便。不足:但三角形及其邻接关系需实时再生成,计算量比较大。TIN 的点面结构在点结构基础上,增加组成三角形三顶点的数表。特点:结构存储量与面结构的大致相当,编辑、显示比较方便。不足;由于三角形之间的关系是隐式的,检索与内插效率不太高。TIN 的边结构TIN的边结构是从组成整个TIN模型的所有三角形中,抽取其不重复边集所组成。特点:存储量比较小,非常适合等高线的提取不足:编辑、内插以及检索不太方便。TIN 的边面结构边面结构重点在于刻画三角形边和三角形面之间的拓扑关系,一般由边表和邻接三角形表组成。在边表中,定义该边的起点、终点和左右相邻三角形,而邻接三角形表中则记录三角形

10、之间的拓扑关系。特点:为上述所有结构中存储量最大的,虽然在检索、等高线提取等方面比较方便。不足:不利于动态更新和维护。格网DEM和TIN的对比DEM数据库数据组织定义:DEM数据的管理和调度方式。组织方式:“工程-工作区-图幅”工程:是指一个区域内的全部DEM数据。图幅:是按照一定规则对研究区域进行二维划分是DEM数据采集、建立、操作和调度的基本单位,每一个图幅由若干行和若干列格网单元组成。工作区:是当前感兴趣的研究区域,一般情况下工作区就是图幅,如果需要,也可将多个图幅定义为一个工作区。LOD模型当一个工程具有不同的分辨率的DEM时,则形成细节层次模型(levels oF Detail LO

11、D)LOD模型形成方案:(1)形成某一地区不同分辨率的DEM,通过一体化管理建立金字塔数据库核心是不同分辨率DEM的融合。(2)在地形可视化中,实施细节分层是一个热点。DEM元数据第三章 DEM数据获取方法DEM数据源及其特征(1) 遥感图像当前的遥感技术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多平台、多波段、多分辨率和全天候的对地观测技术,并正朝着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和高时间分辨率的方向发展。遥感图像应用注意的问题:遥感影像的几何畸变遥感数据的增强处理遥感影像数据的解译和判读遥感数据的不确定性问题遥感数据的不确定性来源:数据固有的不确定性数据获取过程的不确定性数据处理的不确定性数据转换和传输中的不确定性数据分

12、类和信息提取中的不确定性(2) 地形图定义:地形图(topographic map)指的是地表起伏形态和地物位置、形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图。具体来讲,将地面上的地物和地貌按水平投影的方法,并按一定的比例尺缩绘到图纸上,这种图称为地形图。特点: (1)具有统一的大地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统一采用“1980年中国国家大地坐标系”和“1985国家高程基准”。(2)具有完整的比例尺系列和分幅编号系统:国家基本地形图含1:5千、1:1万、1:2.5万、1:5万、1:10万、1:25万、1:50万、1:100万8种比例尺地形图。缺点:1) 地形图现势性较差2)地形图存储介质单一,容易变形3)地形图精度有限(3

13、) 地面测量数据原理:用GPS,全站仪、经纬仪在已知站点的测站上,观测目标点的方向、距离和高差三个参数,进而计算出目标点的三维坐标。在经过适当的转换获得高程。优点:可获取较高精度的高程数据不足:工作量大、周期长、更新困难,费用高。(4) 既有DEM数据对已存在的各种分辨率的DEM数据,应用时要考虑自身的研究目的以及DEM分辨率、存储格式、数据精度和可信度等因素。基于不同观点的采样(1)统计学观点:DEM表面可以看作是点的特定集合(采样空间)有随机采样和系统采样两种方法。因此,对特定集合的研究可以转化为对采样数据的研究。(2)几何学观点:DEM表面通过不同的几何结构来表示,这些结构按其自身的性质

14、可分为规则和不规则两种形式。(3)基于特征的采样观点(地形曲面的几何特征):形态各异的地形表面通过具有特征意义的点和线划分为一系列单一的地貌形态。点和线具有不同的地形信息。特征要素:地形特征点和特征线特征点:山顶、洼地、鞍部、山脚点、山脊点、山谷点等。不仅能表示出自己的高程信息,还能给周围点更多的地形信息。特征线:山脊线、山谷线、断裂线(陡坎、海岸线、水涯线等)将特征点相连形成。(4)地形的复杂程度 关于地形的复杂程度可以用粗糙度和不规则性来描述。地形复杂度表达方法:光谱频率法、分数维、地形曲率、相似性、坡度(5) 地貌单元类型不同的地貌类型划分对DEM数据采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如黄土地貌破碎

15、,要分布较多的采样点,而平原地区高程数据的精度要求比较高(对坡向、流域网络影响比其他地区要大)。采样数据的属性采样:确定在何处需要测量点的过程,这个过程有三个参数决定:点的分布、点的密度和点的精度。(1) 采样数据的分布:由数据位置和结构来确定,指数据点的分布形态。(2) 数据的密度:是指采样数据密集程度,与研究区域的地貌类型和地形复杂程度相关。用于刻画地形形态所必须的最少的数据点。(3) 数据的精度:是指数据点本身所具有的精确度,是数据获取过程中各种不同类型误差的综合反映。采样布点原则沿等高线采样、规则格网采样、剖面法、渐进采样、选择性采样、混合采样(1) 沿等高线法: 采样时将Z轴固定,即

16、固定高程值沿等高线采集高程点。平坦地区不宜使用。(2) 规则格网采样:通过规定X和Y轴方向的间距来形成平面格网,在立体模型上量测这些格网点的高程值。规则格网采样能确保所采集数据的平面坐标具有规则的格网形式。(3) 剖面法:类似于规则格网法,唯一的区别是在格网法中量测点是在格网的两个方向上都规则采样,而在剖面法中,只沿一个方向即剖面方向上采样;在剖面法中,通常情况下点以动态方式量测,而不像在规则采样中以静态方式进行。(4) 渐进采样(Makarovic,1973):小区域的格网间距逐渐改变,而采样也由粗到精地逐渐进行。优点:渐进采样能解决规则格网采样方法所固有的数据冗余问题。缺点:在地表突变邻近

17、区域内的采样数据仍有较高的冗余度;有些相关特性在第一轮粗略采样中有可能丢失,并且不能在其后的任一轮采样中恢复;跟踪路径太长,导致时间效率降低。 (5) 选择性采样:为了准确反映地形,可根据地形特征进行选择性的采样,例如沿山脊线、山谷线、断裂线以及离散特征点(如山顶点)等进行采集。这种方法的突出优点在于只需以少量的点便能使其所代表的地面具有足够的可信度。(6) 混合采样:是一种将选择采样与规则格网采样相结合或者是选择采样与渐进采样相结合的采样方法。该方法在地形突变处(如山脊线、断裂线等)以选择采样的方式进行,然后这些特征线和另外一些特征点,山顶点、洞穴点等,被加入到规则格网数据中。数据采集方法对

18、比原始数据粗差检测与删除的方法(1) 基于趋势面的粗差探测与处理(2) 三维可视化粗差检测技术(3) 基于坡度信息的规则格网分布数据粗差探测技术(4) 基于高程信息的不规则分布数据粗差探测方法(5) 基于等高线采样数据粗差探测方法我国1:5万DEM1:5万DEM的格网间距为25米,高程数据采用国际上通用的二维阵列数据格式存放,与其他DEM一样,网格中心点的高程值作为该格网单元高程值,单位为m。平面坐标系为1980西安坐标系为大地基准,投影方式为高斯克吕格投影,以6度分带,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第四章DEM的建立DEM质量评价标准保凸性:若逼近面与实际曲面的波动次数相等或接近,而且两

19、者对应的脊线、谷线位置和走向基本一致,则保凸性好,反之保凸性差。逼真性:逼近面F(x,y)和实际地形曲面f(x,y)对应点之间应满足关系式:MAX|f(x,y)-F(x,y)|  ,则认为逼近面达到逼真性要求。光滑性:光滑性是指曲线上切线方向变化的连续性,或者说曲线上曲率的连续性。曲线的平顺性指曲线上没有太多的拐点。构筑模型的一般内容和过程采用合适的空间模型构造空间结构;采用合适的属性域函数;在空间结构中进行采样,构造空间域函数;利用空间域函数进行分析。位置区域或空间域空间结构是为把特定区域内的空间目标镶嵌在一起而对区域进行的划分,划分出的各个空间范围称为位置区域或空间域。构建DEM

20、的思路首先、在二维平面上对研究区域进行格网划分(格网大小取决于DEM的应用目的),形成覆盖整个区域的格网空间结构。然后、利用分布在格网点周围的地形采样点内插计算格网点的高程值,最后按一定的格式输出,形成该地区的格网DEM。DEM内插DEM内插的概念:高程点的位置变换和加密处理,通称为DEM内插,其数学基础是二元函数逼近,即利用已知离散点的三维空间坐标数据,展铺一张连续数学曲面,将任一待求点的平面坐标带入曲面方程,可算出该点的高程数值。内插的实质:就是根据分布在内插点周围的采样点的高程求出未知点的高程,在数学上属于数值分析中的插值问题。DEM内插方法分类按数据分布规律分类:有基于规则分布数据的内

21、插方法、基于不规则分布的内插方法和适合于等高线数据的内插方法等;按内插点的分布范围:内插方法分为整体内插、局部内插和逐点内插法;DEM内插数学模型整体内插定义:就是在整个区域用一个数学函数来表达地形曲面。整体内插函数通常是高次多项式,要求地形采样点的个数大于或等于多项式的系数数目(P78)。缺陷:由于以下原因,在DEM内插中整体内插并不常用:1)整体内插函数保凸性较差;2)不容易得到稳定的数值解;3)多项式系数物理意义不明确,这容易导致无意义的地形起伏现象;4)解算速度慢且对计算机容量要求较高;5)不能提供内插区域的局部地形特征。优点:整个区域上函数的唯一性,能得到全局光滑连续的DEM;充分反

22、映宏观地形特征,编程简单。局部内插(分块内插)定义: 将地形区域按一定的方法进行分块,对每一块根据地形曲面特征单独进行曲面拟合和高程内插,称为DEM分块内插。优点:区域分块简化了地形的曲面形态,使得每一块都可用不同的曲面进行表达。一般地,可按地形结构线或规则区域进行分块,而分块大小取决于地形的复杂程度、地形采样点的密度和分布。方法:不同的分块单元可用不同的内插函数,常用的内插函数有线性内插函数、双线性内插函数、多项式内插函数、样条函数(由多项式分段定义)、多层曲面叠加法等。逐点内插法定义:就是以内插点为中心,确定一个邻域范围,用落在邻域范围内的采样点计算内插点的高程值。逐点内插本质上是局部内插

23、,但与局部分块内插有所不同,局部内插中的分块范围一经确定,在整个内插过程中其大小、形状和位置是不变的,凡是落在该块中的内插点,都用该块中的内插函数进行计算,而逐点内插法的邻域范围大小、形状、位置乃至采样点个数随内插点的位置而变动,一套数据只用来进行一个内插点的计算。基于不规则分布采样点的DEM建立(1) 直接法:通过不规则分布数据直接建立DEM,可采用整体内插、局部分块内插或逐点内插法,常用的是逐点内插法中的移动曲面拟合法和反距离权内插法。(2) 间接法:基于TIN的规则格网DEM建立首先根据采样点,建立研究区域的TIN,然后在其上进行格网点的高程内插。此过程也称剖分内插,本质上也是局部分块内

24、插的一种,只是分块范围是三角形。基于规则格网分布采样点的DEM建立1) 线性内插2)双线性内插基于等高线分布采样点的DEM建立1) 等高线离散化法:是将按等高线分布的数据看作是不规则分布数据,并不考虑等高线特性,整体内插、局部分块内插、逐点内插等数学模型均可用来内插生成格网DEM。2) 等高线内插法基本步骤为:(1)通过内插点作四条直线,分别为东西、南北、东北-西南和西北-东南;(2)计算每条直线与最近等高线的交点;(3)计算每条直线上两交点之间的距离和高差,求出交点之间的坡度;(4)在最大坡度线上,按公式zp=z5+(z1-z5)dp5/d15求取内插点的高程。3) 等高线构建TIN法这种方

25、法首先建立TIN,然后通过内插TIN形成DEM。其在效率和精度上优于前两种方法。第五章 DEM的可视化可视化可视化(Visualization)是指运用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将复杂的科学现象、自然景观以及十分抽象的概念图像化,以便理解现象,观察其模拟和计算的过程和结果,发现规律和传播知识。技术角度分为静态可视化和交互式动态可视化静态可视化:将整个地形区域范围以二维或三维图形图像形式显示成一幅图像。动态可视化:利用计算机动画技术,实现交互式地形浏览纹理角度分为基于分形、基于遥感影像、基于纹理影像地形一维可视化表达地形一维可视化表达的基本形式是地形剖面。地形剖面刻画沿一条直线或曲线在垂直方向上的

26、地形起伏情况。制作过程:(1)在等高线图上画一条线;(2)标记等高线与剖面线的交叉点,并记录其高程;(3)以高程为纵轴,距离为横轴,做图。地形(DEM)三维显示的基本流程(1) DEM三角形分割(TIN不需要此步骤):三角形是最小的图形单元,大多数图形系统都以三角形作为运算的基本单元(2) 透视投影变换:把三维物体变换为二维图形的过程称为投影变换。其基本原理包括两个方面:即投影变换和消隐处理(3) 光照模型:计算景物表面上任一点投向观察者眼中的光亮度大小和色彩组成。(4) 消隐和裁剪:消去三维图形不可见部分裁减掉三维图形范围之外的部分。消隐:为增强图形的真实感、消除多义性,在显示过程中一般要消

27、除三维实体中被遮挡的部分,包括隐藏线和隐藏面的消除。裁剪:在使用计算机处理图形信息时,计算机内部存储的图形比较大,而屏幕显示只是图的一部分。必须确定图像中那些落在屏幕之内和之外的部分,这个选择处理过程即为裁剪。(5) 图形绘制和存储 地物叠加纹理映射纹理:为了弥补上述灰度图像只是表示地形起伏情况的不足,就需要表现出地表的各要素特征,即可以通过添加表面细节来达成,这种在三维物体上加绘的细节称为纹理。根据纹理图像的外观可将其分为颜色纹理和凸凹纹理。纹理匹配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纹理图像的大小应与所绘制三维图像的大小相适应纹理图像中的景物视角、视距应尽量与所要生成的三维地形图的视角、视距保持一致。纹理图

28、像应选择亮度均匀的区域,避免阴影和强光部分的影响,这样在光照处理后可获得较理想的阴影和起伏感。可以在一幅纹理图像中按一定格式构成多种纹理(山体植被、平原田野、居民地等),使三维地形图有选择和有控制地进行多种纹理的复合。第六章 DEM精度分析误差、精度与不确定性误差(error):通常被定义为观测数据与其真值之间的差异。从性质上可分为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粗差。精度:数据准确度(Accuracy)和精密度(Resolution)的统称,指误差分布的密集或离散程度。不确定性(uncertainty):指对真值的认知或肯定的程度,是更广泛意义上的误差,包含系统误差、偶然误差、粗差、可度量和不可度量误差

29、、数据的不完整性、概念的模糊性等。DEM误差源分析地形表面特征数据源误差采点设备误差人为误差采样点密度和分布内插方法 DEM结构DEM误差分类体系数据误差是DEM数据源误差和由内插引起的高程数据误差。描述误差是DEM对地形表达的误差。常用DEM精度描述指标数值精度模型:中误差(RMSE),标准差(SD),平均误差(ME)误差自相关精度模型:误差的自相关性对各种地形分析结果影响是系统性的,将引起单一的、非空间统计模型(如RMSE)对分析结果评价上的偏差。DEM精度评定DEM高程精度的评定通常有理论分析和实验分析两种途径。 DEM精度评定方法和精度模型检查点法和DEM中误差模型逼近分析和

30、地形描述误差等高线套合分析和DEM定性评价模型实验方法和DEM经验模型理论分析与理论模型地形描述误差将在假定DEM高程采样误差为零条件下,模拟地面与实际地面之差异,定义为DEM地形描述误差(以后简称Et)。第七章 坡面地形因子提取地理数据地理数据是直接或间接关联着相对于地球的某个地点的数据,是表示地理位置、分布特点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诸要素文件。地理数据包括自然地理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地形数据是地理数据之一。数据类型数据类型被分为二类,即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空间数据:描述了对象的空间位置,包括它们的形状以及相互的空间关系。坡面因子分类的方法按照坡面因子所描述的空间区域范围按照提取坡面因子差分计

31、算的阶数按照坡面的形态特征坡面因子的分类按照坡面因子所描述的空间区域范围,可以将坡面因子划分为微观坡面因子与宏观坡面因子两种基本类型。地面曲率因子地面曲率是对地形表面点的扭曲变化程度的定量化度量因子,地面曲率在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上分量分别称为平面曲率和剖面曲率。平面曲率指的是地面上任一点位地表坡向的变化率,它是一个反映等高线弯曲程度的指标。实质是对DEM进行坡向提取,而后对这个坡向提取坡度。剖面曲率指的是地面上任一点位地表坡度的变化率,实质是对DEM求取两次坡度。地表粗糙度地表粗糙度:是反映地表的起伏变化和侵蚀程度的指标,一般定义为地表单元的曲面面积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面积之比。高程变异系数高

32、程变异系数:是反映分析区域内地表单元格网各顶点高程变化的指标,它以格网单元顶点的标准差与平均高程的比值来表示。PPT练习题第一章1.DEM和DTM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2.DEM的特点?3.DEM与GIS得关系?4.DEM是二维、三维?还是其他?为什么?5.DEM的研究内容?第二章1.DEM数据模型设计遵循的基本原则有哪些?2.镶嵌数据模型的思想、类型和应用范围?3.规则镶嵌数据模型构造方法、特点?4.不规则镶嵌数据模型构造方法、特点?5.DEM的数据结构有哪些?6.格网DEM与TIN的比较?7.什么是元数据?第三章1.DEM数据源及其特征2.地理信息可以分为特征要素和非特征要素,分别是什么?3

33、.DEM采样方法有哪些?4.我国基础DEM比例尺有哪些?第四章(1)有哪些方法可以生成TIN?阐明各种方法的技术路线和优缺点。(2)在TIN和格网DEM的生成中,如何考虑地形特征线?基于等高线数据建立TIN,有什么问题?如何进行处理?(3)比较各种内插方法的优缺点。第五章1.简要说明生成明暗等高线的技术路线和方法。2.DEM地形可视化的理论基础都有哪些?3.地形可视化的方法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第六章1.什么是误差?什么是不确定性?二者有何区别和联系?2.DEM精度表达方法有哪些?3.什么是地形描述性误差?第七章.坡面因子分类的方法有哪些?.坡面复杂度因子有哪些?在地形分析中各有什么意义?16 / 16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