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学考知识点(答案).docx

上传人:doc321 文档编号:12899580 上传时间:2021-12-0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99.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3学考知识点(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必修3学考知识点(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必修3学考知识点(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必修3学考知识点(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必修3学考知识点(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3学考知识点(答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植物激素调节1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相关实验:达尔文父子研究结论:苗尖端是感光部位,弯曲的部位在幼苗尖端下面。推论有某种化学物质由苗尖端向下传递。波森·詹森的实验及结论:插有明胶片的苗发生向光弯曲现象,插有云母片的苗则不弯曲。证明的确有一种化学物质由苗尖端向下传递。温特实验充分说明:苗尖中确实存在能够促进生长的化学物质。后来,其他科学家发现其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它是在细胞内由色氨酸合成的。2活动:探究2, 4-D 对插枝生根的作用:原理:用一定浓度的 生长素 类似物浸泡枝条,促进枝条生根,提高扦插成活率步骤:分组插枝浸泡测量根长度绘制曲线自变量:不同浓度的2, 4

2、-D 溶液结论:低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能促进枝条生根,高浓度会抑制扦插枝条生根3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不同作用:每种激素的作用决定于植物的种类、激素的作用部位、 激素的浓度等。生长素对根茎的生长,都是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植物不同部位对相同浓度生长素有不同的反应,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根 茎生长素对某器官作用效应相同时对应的有2 个浓度值,分别高于和低于最适浓度第二章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内环境与稳态1单细胞动物与多细胞动物进行物质交换的区别: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如变形虫)和简单的多细胞动物(如水螅)的细胞能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多细胞动物体内的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间接与外界环境进

3、行物质交换。2内环境的含义及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意义:多细胞动物体内的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细胞外液)叫内环境,它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等。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是细胞正常生存的必要条件。稳态是动物体通过调节形成的内部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主要依靠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来实现。二、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和联系: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作用范围准确、较局限较广泛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2神经元的主要结构、种类及特性:神经元的主要结构包括:细胞体、树突、轴突按照神经元的功能不同,可以分为三类: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

4、神经元)、中间神经元神经元特性:受到刺激后会产生神经冲动并沿轴突传递出去3动作电位的概念: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传导的电位变化过程。静息电位是指极化状态:神经纤维膜外正 电位,膜内负 电位。动作电位是指 反极化 状态:神经纤维膜内 正 电位,膜外 负 电位。以上两个状态通过 去极化、反极化 过程(钠离子内流)和 复极化 过程(钾离子外流)相互转化。4反射的概念、过程及结构基础:概念: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感受器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结构基础:反射弧(五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元、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元、效应器 )5体温调节的方式及过程:人体安静时主要由内脏、

5、肌肉、脑等组织的代谢过程释放热量,靠肌肉活动、脂肪氧化分解增加热量。人体通过 传导、辐射、对流、蒸发 等物理方式散热, 皮肤是主要散热器官。人的体温调节实际上就是通过神经系统感觉内、外环境的变化,由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调节人体产热量和 散热量平衡,从而实现体温稳定的过程。三、高等动物的内分泌系统与体液调节1激素及内分泌的概念:激素:人体的内分泌系统系统(无管腺和内分泌细胞)在一定的刺激(神经或体液刺激)作用下分泌到体液中的某些特异性物质内分泌:激素由细胞分泌后,不经管道而直接释放到内环境中,称为内分泌2体液调节的含义及其特点:激素或化学物质通过体液的传送,作用于特定的器官,调节它们的活动的过

6、程3 下丘脑的神经细胞分泌多种调节激素(如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腺垂体,调节、控制腺垂体的激素(如促甲状腺激素)分泌,而腺垂体激素又调节、控制有关内分泌腺体的发育和有关激素分泌。腺垂体还释放生长激素激素,作用于全部组织 ,促进蛋白质合成,刺激细胞生长生长,幼年时缺少该激素患侏儒症症。4甲状腺激素对发育、代谢的调节作用:促进物质代谢和 能量转换;促进生长发育;促进骨骼成熟;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婴幼儿时期缺乏患呆小症。5 雄激素:促进精子的生成;促进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激发维持男性的第二性征雌激素:促进卵子成熟和卵泡生长,以及生殖器官的发育;激发维持女性的第二性征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一

7、、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第一道防线是 体表屏障 ,包括身体表面的 物理屏障 和 化学防御第二道防线 白细胞 的吞噬作用及血浆蛋白破坏病原体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免疫(第一、第二道防线是非特异性免疫)二、特异性反应(免疫应答)1 特异性免疫的类型包括体液免疫免疫和细胞免疫免疫。前者主要与B 淋巴细胞有关,后者主要与T 淋巴细胞有关。特异性免疫的作用:针对特定病原体。细胞免疫直接对抗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癌 细胞以及移植器官的异体细胞;体液免疫通过 抗体 清除细胞外液中的病原体和 毒素。2抗原 是指可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非己物质。抗体 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效应B淋巴细胞(

8、 浆 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 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其合成场所是核糖体。骨髓中的增殖、分化主要参与胸腺T 淋巴细胞淋巴干细发育细胞免疫胞增殖、分化、发育B 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3淋巴细胞识别入侵者的过程:人体细胞膜上都有一种特异的糖蛋白分子,即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HC ),抗原被巨噬 细胞吞噬处理降解成肽 与细胞膜表面的MHC 结合形成 抗原 MHC 复合体 ,淋巴细胞、记忆细胞以此为依据实现对抗原或靶细胞携带的“非己”标志的特异性识别,并引起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4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过程:b细胞免疫过程:抗原二次免疫记忆细胞毒性 T 细胞吞噬处理分裂分裂分化巨噬细胞抗原

9、-MHC 复合体刺激细胞毒性 T 细胞效 应 细消灭 靶细胞呈递活化促进分化T 细胞辅助性 T 细胞胞毒性T分泌 多种蛋白质细胞体液免疫过程:抗原二次免疫 记忆细胞吞噬处理结合、致敏分裂分化分裂分泌消灭巨噬细胞抗原 -MHC 复合体B 细胞效应B细胞抗体抗原活化促进分化分泌辅助性 T 细胞白细胞介素 -2三、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1免疫功能异常反应(过度反应、功能减退):过敏反应(过度反应) : 致敏原 再次侵入人体引起的强烈有害的免疫应答。分速发型和迟发型两类。功能减退:先天性免疫缺乏病和后天获得的免疫缺乏病(最典型的是艾滋病 )2 HIV 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是一种 逆转录病毒,其遗传物质是

10、RNA ,主要感染并破坏 辅助性 T 淋巴细胞,从而导致病人的免疫 功能严重衰退。在人体有很长的潜伏期(810 年)。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及其预防措施: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三种:性接触 ; 血液传播 ; 母婴传播 。HIV 不会通过一般的身体接触或空气 途径传播,不会通过昆虫传播,也不会通过食物、握手或马桶座传播。第四章种群第五章群落一、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及特征概念:种群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的集合体。种群的特征:有出生率和死亡率、 种群密度、 年龄结构(分为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 性比率等。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最基本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 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性比率影响

11、出生率,年龄结构是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标志重捕法,其计算方法是由N/n=M/m 得 N=M.n/m。( N指某种群总个体数, M 指标志总个体数, n 指重捕总个体数, m 指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二、种群的增长方式1种群的指数增长和逻辑斯谛增长的含义及特点指数增长:在资源无限、空间无限和不受其他生物制约的理想条件下,种群呈指数增长(J形曲线),特点是增长率不变,增长速率越来越快逻辑斯谛增长:在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和受其他生物制约的条件下种群呈逻辑斯谛增长(S 形曲线),特点是起始呈加速增长,K/2时增长最快,此后便开始 减速增长,到K 值(环境容纳量)时便停止

12、增长或在K 值 上下波动, K/2时对种群合理利用最好2环境容纳量的概念:是指在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用K 值表示。三、群落结构1群落的概念:指在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群落是由一定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种群组成。2 垂直结构:是指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陆生群落中影响植物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而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条件,因此,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的食物和栖息环境不同。水生群落的垂直结构主要由光的穿透性、 温度和氧气的垂直分布决定的。一个湖泊自上而下可分为四层:表水层、斜温层、静水层、底泥层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生物

13、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由于土壤、地形、湿度等环境条件,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表现出复杂的斑块性和镶嵌性时间结构:指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如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四、群落的主要类型主要的陆地生物群落类型由于气候(特别是温度和降水量)、地形等环境条件的不同,各地分布着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主要的陆地生物群落是森林、草原、荒漠和苔原。热带雨林中的生物种类最丰富,是地球上最丰富的生物基因库。五、群落演替群落演替: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一个群落类型取代另一个群落类型的过程。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最后会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群落演替的类型:原

14、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原生演替:指在从未有任何生物定居过的裸岩、沙丘、和湖底开始的演替。经历的时间比较长。次生演替:由于火灾、洪水和人为破坏把原有群落毁灭,在被毁灭群落基质上所进行的演替。由于原有基质和环境条件较好,经历的时间较短 。第六章生态系统一、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1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成分: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及 非生物环境所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系统。组成成分由无机物、有机物、气候、能源、生产者、消费者、 分解者七大成分组成。2食物链的概念:在生态系统各生物之间,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取食关系而形成的一种 单 方向的营养关系。食物链是能量流动和 物质移动的渠道,也是有害物质移动和浓缩的通道。3生

15、物放大的含义:有害物质等通过食物链逐级积累与浓缩,在生物体内高度富集,导致危害的现象。生物营养级越高,受害越严重。4食物网的概念: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的复杂营养关系。5食物网的结构和稳定性的关系:生物种类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就越强。热带雨林最稳定,苔原最脆弱。6营养级的概念及其划分方法: 营养级是指处于 食物链 同一环节上的全部生物的总和,因此营养级之间的关系是一群生物和处于不同营养层次上的另一群生物之间的关系。如:食物链草鼠蛇鹰生态系统的成分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营养级别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四营养级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1

16、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能量流动模式图: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全部生产者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每个营养级的能量来源:生产者能量来源于太阳能,消费者能量来源于上一营养级。每个营养级的能量去路:自身呼吸消耗,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也就是贮存在构成有机体的有机物中(部分暂未被利用);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的生物体内;遗体、残落物、排泄物等被分解者分解,以热能形式散失。能量流动过程中能量的变化:光能化学能热能。能量流动的特点:逐级递减(传递效率约10% ); 单向流动不可逆。能量的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上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2生态系统

17、中碳循环的过程和特点碳循环的过程如图:碳在无机环境中的主要存在形式:CO2和碳酸盐。 碳在生物群落的各类生物体中的存在形式:有机物。碳在生物群落内部的传递形式:含碳有机物(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形式主要是 CO2。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是光合作用。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主要途径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生CO2。三、生态系统的稳态及调节1生态系统稳态的概念: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 自我调节 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

18、能力的基础是 负反馈 。物种数目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2反馈调节的概念,类型: 反馈调节指生态系统的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过程。反馈调节的类型:负反馈和 正反馈。3稳态的自我调节过程: 稳态是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特别是营养关系)来实现的。生态系统有自我调节的能力,但有一定的限度。当外来干扰超过一定的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要受到破坏。第七章人类与环境一、生物圈生物圈的概念和功能生物圈是指地球有生物存在的部分,包括所有 所有生物 及其 生存环境 ,它是地球表面不连续的一个 薄 层。是地球

19、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大气圈底层、水圈全部、岩石圈上部。生物圈的功能:生物圈是人类的生命维持系统,它为我们制造氧气、生产食物、处理废物和维持其他所有生物的生存。生物的能源一般来自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深海热裂口生物的能源来自地热和硫化氢的氧化。二、全球人口动态1人口增长的过程及后果近 100 年增长速度特别快,类似于指数( “J”形)增长,人口与资源的矛盾日益尖锐。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食物的生产也是有限的,人口增长的后果是对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对土地资源的压力,水资源的压力, 能源的压力, 森林资源的压力和环境污染的压力)。2控制人口过度增长的措施: 人类生存下去的唯一出路就是实施 计划生

20、育,设法降低出生率,做到自我控制。三、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1温室效应、臭氧减少、酸雨、水体污染、物种灭绝对环境和生物的影响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产生的 CO2 引起的。其危害主要是造成冰融化 ,导致海平面上升、气候异常、农业生产力下降、危害物种分布及多样性、危害生态系统稳态、危害建筑(冻土)等。造成臭氧空洞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大量使用了氟利昂类( CFCl 3 和 CF2Cl 2)制冷剂。主要危害是导致大量对人体和生物有杀伤作用的各种射线大量进入危害人类和其它生物的健康和生存。酸雨主要是由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大量燃烧产生的 硫和氮 的氧化物引起的。主要危害是破坏水体和土壤的 pH 伤害各种生物并危及建筑物的安全。水体富营养化,主要是由于水体中 N 、P 等元素增多(污染)引起的,水体污染还包括有机物污染、 病原体污染、 放射性物质和热污染等物理污染、 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污染等。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和意义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和 遗传多样性三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