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高二语文蜀道难同步练习题.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908696 上传时间:2021-12-0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版)高二语文蜀道难同步练习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完整版)高二语文蜀道难同步练习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完整版)高二语文蜀道难同步练习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高二语文蜀道难同步练习题.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 15 15 课蜀道难 【学业达标评价】 一、阅读蜀道难第一段,完成 1 14 4 题。 1.1. 作者在这一段中写“尔来四万八千岁” 这一时间概念,用意是什么? 答案:写时间是为了说明古蜀国历史久远, 这么长时间不与秦塞相通, 足见蜀道之难。这样写时空杂糅,烘托蜀道的艰险。 2.2. 作者开篇即慨叹蜀道“危乎高哉” ,对下面行文有何作用? 答: _ 答案:这样感叹一句,是为引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 川、扪参历井 3.3.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两句运用的表现手法是什 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运用了夸张手法、衬托手法。诗人紧扣“高” “危”,用夸张手 法把崇山

2、峻岭峭壁巉岩间的蜀道写得惊心动魄、 令人望而生畏: 山高 得连黄鹤也飞不过,猿猴也愁于攀援。同时又借“鹤” “猿”来侧面 衬托,暗写人行走之难。 4.4. 本段分几层叙述蜀道的来历?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答: _ 【解析】第一问注意结合原诗进行分析。 第二问注意神话本身的意义 及作者的用意。 答案:分三层:第一层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状况,已寓高山阻隔之意, “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第二层描述秦蜀之间重山叠岭的地貌, “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第三层叙述蜀道来由。 作用:表现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 赞 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二、阅读蜀道难中的诗句,完成 5 5

3、8 8 题。 5.5. 李白运用丰富和奇特的想像, 充分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请结合选 文的诗句,分析诗人是怎样运用点面结合的。 答案:“上有攀援”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 泥长叹”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这是点面结合。 6.6. 诗人给“畏途”营造了凄清、惊险的气氛,请对此作简单分析。 答案:“但见”四句渲染了凄清的气氛; “连峰”四句渲染了惊险的气 氛。 7.7. 结合选段,概括古老蜀道的特点。 (不超过 1010 个字) 答: _ 答案:逶迤千里,峥嵘高峻。 8.8. 结合所选的两段,分析蜀道难的语言特点 答案:奔放、散文化的语句。使用设问句、感叹句和排比句式,

4、语势 参差,错落有致,又极其酣畅。 三、 9.9. (2009 2009 莱芜检测)在下面句子的横线处另选两个人物,并化用其 作品(不必完全引用) ,补写两个句子,做到内容连贯,句式一致。 是中国人,就有权利向上帝要一座山。杜甫需要一座泰山,让他领略 “一览众山小” 的豪迈; _ , ; _ , _ ;毛泽东需要一座井冈山,让他胸有“凌云志” ,夺取 建立新中国的胜利。 答案(示例):李白需要一座天姥山让他追求“日月照耀金银台”的 光明与自由苏轼需要一座庐山让他认识“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 【素能综合检测】 一、积累运用 1.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A. 鱼凫(fU

5、) 石栈(zhdn)边塞(sdi) 长 吁短叹(XU) B.B. 猿猱(ndo) 扪参(shen)喧豗(hui) 嗟 来之食(jie) C.C. 巉岩(chan) 吮吸(yUn) 砯崖(ping) 峥 嵘岁月(zheng) 难兴邦(ndn) 【解析】选 G G “吮”应读shun 2.2.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D.凋零(dido) 湍急(tudn) 崔嵬(wi) A.A. 危乎咼哉危:咼 B.B. 开国何茫然茫然:指时间久远 C.C. 以手抚膺坐长叹坐:坐着 D.D. 可以横绝峨眉巅绝:越过、渡过 【解析】选 C C。坐:徒,空。 X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刿断止确的一

6、项是 ( ) 问冇两游何时述 徂见悲鸟号古入 I育泥何盘盘 I但悲小见九州同 4- A.A. 两个“何”字相同,两个“但”字也相同。 B.B. 两个“何”字相同,两个“但”字不同。 C.C. 两个“何”字不同,两个“但”字相同。 D.D. 两个“何”字不同,两个“但”字也不同。 【解析】选 G G什么;多么;只。 4.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A. 使人听此凋朱颜 B.B. 猿猱欲度愁攀援 C.C. 砯崖转石万壑雷 D.D. 舞幽壑之潜蛟 【解析】选 Bo BBo B 项为动词的为动用法,为发愁。 A C C、D D 三项 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分别为“使凋谢”

7、 “使滚动” “使 |舞动 o 5.5. 与“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A.A.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B.B. 奚以知其然也 C.C. 但见悲鸟号古木 D.D.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解析】选 Bo BBo B 与例句均为宾语前置句。A C C、D D 三项为状语后置 句,另 C DC D 两项也是省略句。 6.6. 对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A. “问君西游何时还”,这里的君是指入蜀的友人。 B.B. “又闻子规啼夜月” ,暗含古代蜀王杜宇死后化为杜鹃(即子规) 的典故。 C.C. 作者描绘“悲鸟号古木” “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 观,是

8、借景抒情的写法。 D.D. 作者大肆渲染了旅愁及蜀道上空寂、 苍凉的环境气氛,目的在烘托 入蜀友人的感受。 【解析】选 D D。作者并未谈及友人的感受。 7.7. 对蜀道难这首诗评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A. 这首诗大体按照由古及今, 自秦入蜀的线索, 抓住各处山水的特点, 以展示蜀道之难。 B.B. 这首诗融贯着诗人的浪漫主义激情, 主要表现在诗人寄情山水, 放 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 而是用奇特的想像让景色带 上浓郁的主观色彩,赋予诗人情感的气质。 C C . .这首诗以七言为主,其余是散文化的杂言,句式参差错落,长短不 齐,形成了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 D.D. 殷璠编的河

9、岳英灵集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 有此体调也”,是因为李白在这首诗中创制了新乐府的诗歌形式。 【解析】选这首诗不是新乐府的诗歌形式。 8. 8. 名句填空。 (1 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_ 。 ( 2 2)但见悲鸟号古木, _ 。 _ 愁空山。 ( 3 3)飞湍瀑流争喧豗, _ 。 ( 4 4)剑阁峥嵘而崔嵬, _ _ 。 答案:(1 1)猿猱欲度愁攀援 (2 2) 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 (3 3) 砯崖转石万壑雷 (4 4)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9. 9. 仿照下面的句子,另选两位名人,写一段文字。 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是他人生价值的宣言, 也 是 他

10、 作 为 一 位 天 才 诗 人 高 度 自 信 达 观 豪 放 的 写 照 。 _ 。 。 参考答案: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是他自己 的写照,也是他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体现。 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是他临终的遗嘱,也 是他作为一位爱国诗人终生追求的梦想。 10.10. 把下面的四句话按恰当顺序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 唐诗难道不正是表达了中国青少年的梦么?唐诗是早晨, 是少年,不 是下午茶。 _ 们要让我们的民族在长途跋涉风尘仆仆中有 做梦的机会,历尽坎坷风霜满面仍有少年精神,那么,就让我们的下 一代多读唐诗吧! 早晨是不提问题的,不分

11、析的,不反省的 是清新的样子,是神采飞扬的 早晨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下午茶的精神是反省的,沉思的,分析性的,要不停想问题的 【解析】句与句相对,应跟在句之后,句承前接“不是下午 茶”两句是对“早晨”的解释,应跟在后,且句为比喻说 法,宜放在句之前。 答案: 二、类文阅读 (J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订12 题。 行路难三首(其一) 李白 金樽清洒斗十千玉盘珍莹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菇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 来垂钩碧溪上忽复乘矗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跻* 今安在?长凤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1.11. 诗篇前四句写诗人面对美酒珍肴,却表现出反常的举

12、动,“停” “投” “拔”“顾”这四个连续动作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参考答案:“停”“投”侧重写诗人无心宴饮的苦闷。 “拔” “顾”是前两个动作的升级,既写不甘安于现状的愤激,又写走投无 路的惆怅。 12.12.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请 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采用了象征手法, “黄河”“太行”象征作者追求的宏大理 想。 用“冰塞川”“雪满山”写道路艰难,象征自己仕途受阻的艰难 处境。 (二) (2008 2008 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

13、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一水:亦作“二水”。 13.13. 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 样的感慨。 键词“吴宫”、“晋代”,可知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颈 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山” “青天”、“水”、“白鹭洲” 可知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 前一联是昔, 后一联是今,目的显而易见,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参考答案: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 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 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14.14. “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 什么样的思解析】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 抓住想感情? 【解析】结合作者经历及诗歌内容, 可以推知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浮 云”比喻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他们使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 会为统治者所重用 参考答案:比喻。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忧贤 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