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常考简答.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922694 上传时间:2021-12-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常考简答.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传染病常考简答.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传染病常考简答.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传染病常考简答.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常考简答.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传染病简答题 1.感染过程的表现?(1) 病原体被清除无症状,可通过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实现。(2) 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又称亚临床感染(subclinicalinfection)是指病原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临床上不显岀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隐性感染结束后,大多数人获得不同程度的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如甲肝、乙脑。少数人转变为病原携带状态,如伤寒杆菌、志贺杆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3)显性感染(overtin fecti on)又称临床感染(cli ni calin fe

2、cti on)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在大多数传染病中, 显性感染只占全部受感染者的一小部分(“冰山一角”)。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按病原体种类不同而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与带虫者等。按其发生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分为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与慢性携带者。所有病原携带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无明_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且在体内繁殖并能排岀体外;因而在许多传染病中,如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 乙型肝炎等,成为重要的传染源。(5)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

3、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 引起显性感染。特点: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但在体内不繁殖且一般不排出体外(这是与病原携带状 态不同之处)。常见的潜伏性感染有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疟原虫、结核杆菌等感染。2 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1) 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岀体外的人和动物。传染源包括:1、患者2、隐性感染者3、病原携带者4、受感染动物(2) 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病原

4、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1、呼吸道传播2、消化道传播3、接触传播4、虫媒传播5、血液、体液传播(3) 人群易感性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susceptibal person)当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达到一定水平,若又有传染源和合适的传播途径时,则很容易发生该传染病 流行 3.传染病的四个基本特征?(1) 有病原体(pathogen)每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异性病原体引起(2) 有传染性(infective)这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3) 有流行病学特征(epidemiologic feature) 、流行性(epidemicity)?散发

5、(sporadic occurrenee):某种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一般发病水平?流行(epidemic):某传染病在某地的发病率显著高于近年来的一般水平?大流行(pandemic):若某传染病的流行范围甚广,超岀国界或洲界时称为大流行?暴发流行(epidemic outbreak):传染病病例发病时间的分布高度集中于一个短时间之内者。 、季节性(seasonal ):时间上分布 、地方性(endemicity ):空间上(地区分布) 、人群(humanity):年龄、性别、职业(4) 有感染后免疫力(postinfection immunity)人体感染某种病原体后,都能产生针对该病原体及其产物

6、(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 4.我国法定传染病包括几类几种?按甲类传染病预防,管理的包括哪几种? 法定传染病分为 3类38种(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1种)。甲类(1.鼠疫、2.霍乱)强制管理的传染病,城镇要求发现后6h内,农村不超过l2h上报。乙类(3.传染性非典型肺炎、4.艾滋病、5.病毒性肝炎、6.脊髓灰质炎、7.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8.麻疹、9. 流行性岀血热、10.狂犬病、11.流行性乙型脑炎、12.登革热、13.炭疽、14.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15.肺结核、16.伤寒和副伤寒、17.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8.百日咳、19.白喉、20.新生儿破伤风、21.猩红热、22.布鲁氏菌病、

7、23.淋病、24.梅毒、25.钩端螺旋体病、26.血吸虫病、27.疟疾)为严格管理的传染病,要求于发现后12h内上报,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丙类(28.流行性感冒、29.流行性腮腺炎、30.风疹、31.急性岀血性结膜炎、32.麻风病、33.流行性和地方性 斑疹伤寒、34.黑热病、35.包虫病、36.丝虫病,37.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 染性腹泻病38.手足口病)为监测管理传染病。 5 病毒性肝炎病原学分型和临床分型?病原学分型: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戊型肝炎临床分型:急性肝炎(包括急性黄疽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疽型肝炎),慢性肝炎(再分为轻、中、

8、重三度),重型肝炎(有急性、亚急性、慢性三型 ),淤胆型肝炎,肝炎肝硬化 6急性期黄疸性肝炎的分期和临床表现?(1) 黄疸前期起病较急,可有发热,平均热程3天,突岀症状为全身乏力、胃肠消化道症状(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等)和尿色逐渐加深。此期血清转氨酶, 尤其是丙氨酸转氨酶 (ALT)已明显升高。本期平均57天。(2)黄疸期 尿色继续加深呈浓茶状,巩膜、皮肤岀现黄染,全身乏力和胃肠消化道症状可有所好转。血清转氨酶和胆红素等指标升高。可有肝脏肿大,部分可岀现轻度脾大。本期持续26周。(3) 恢复期症状消失,黄疸消退,肝、脾回缩,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本期平均1月。 7 慢性肝炎的临床表现?(1

9、)、轻度慢性肝炎。 乏力和胃肠道症状轻或无 无黄疸等阳性体征 肝功主要显示转氨酶的升高,胆红素在正常上限 2倍内,白蛋白正常(35g/L ),凝血酶原活动度(PTA)70% 肝活检仅有轻度肝炎(相当于原慢迁肝和轻型慢活肝)病理改变,可有轻度纤维组织增生。(2)、中度慢性肝炎 存在不同程度的乏力不适、胃肠道症状和尿黄 可伴有黄疸、蜘蛛痣、肝掌、毛细血管扩张或肝病病容,可有肝肿大和进行性脾肿大等慢肝体征 肝功转氨酶升高,胆红素为正常上限的25倍,白蛋白32.134.9g/L,PTA 60%70%可伴有肝外器官损害,自身抗体升高 肝活检有中度慢活肝(相当于原中型慢活肝)的病理改变。(3)、重度慢性肝

10、炎 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便溏和尿黄等 可伴有黄疸、蜘蛛、肝掌、毛细血管扩张或肝病病容,脾肿大,无门脉高压的表现 肝功能转氨酶升高,胆红素大于正常上限的5倍,白蛋白W 32g/L,PTA40%r 60% 肝活检呈重度慢性肝炎(相当于原重型慢活肝)的病理改变,还可具有早期肝硬化的病理改变。 8.急性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 又称暴发型肝炎(fulmi nant hepatitis),常有过度疲劳、精神刺激、营养不良、妊娠等诱因 以急性黄疽型肝炎起病,但病情发展迅猛,W2周出现极度乏力,高度胃肠道症状,迅速出现H度以上的肝性脑亶(出现神经、精神症状,表现为嗜睡、性格改变、烦躁不安

11、、昏迷等,体检可见扑翼样震颤及病理反射) PTA低于40%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黄疸迅速加深,有明显的岀血倾向;有时黄疸很浅或尚未岀现黄疸 有上述表现者应考虑本病 可有肝臭,可存在肝肾综合征、脑水肿表现。9.三大主症,五期过程?典型病例具有三大主症:发热、充血岀血和肾脏损害。依次岀现五期过程,即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 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 (1)发热期临床表现 发热:高热, 37 天,多为稽留和弛张热。 特点:越高越长病情越重;轻型及家鼠型常于热退后病情减轻; 中、重型病人热退病情加剧。 全身中毒症状: 三痛 (头痛、 腰痛和眼眶痛) 、乏力、“病重感”,消化道症状, 呼吸道症状, 精神神经

12、症状 嗜 睡、烦躁、谵妄或抽搐等。 毛细血管中毒症状:充血、出血和渗出水肿。 充血:皮肤、黏膜 ,“三红” ,酒醉貌 。出血 :皮肤、黏膜及腔道出血。渗出水肿:渗出征象, “三痛” ,皮下水肿、球结膜水肿或胸水、腹水 。 肾脏损害:蛋白尿、血尿、各种管型,特点:岀现越早、越显著病情越重,颗粒管型示肾小管损伤重。另外, 尿蛋白变化快。 肝脏损害:家鼠型多见, ALT/AST 升高,个别岀现黄疸。(2)低血压休克期的临床表现一般发生在 46 病日, 迟者 89 病日。 发热末 or 热退同时发生, 少数在热退后发生。 一般 13 天,短者数小时, 长者 6 天以上。表现:血压改变;心血管系统的表现

13、;水电及酸碱紊乱;DIC;脑水肿、脑岀血;肾损加重,岀现衰竭,少尿或无尿;ARDS多器官功能衰竭。特点:发热期症状、体征进行性加重。休克的发生与否及持续时间的长短,取决与病情的轻重,但在很大程度 上取决与早期治疗是否及时、得当。( 3)少 尿 期* 发热期直接进入少尿期;低血压休克期进入少尿期;低血压休克期与少尿期重叠。* 一般发生于 58 病日;持续时间短者 1 天;长者 10 余天;一般 25 天。* 少尿:24h尿量<500ml;无尿;24h尿量<50ml。非少尿型肾功能衰竭。 少尿期的表现主要为急性肾衰的表现,包括:* 尿的改变量和质的改变;* 水、电、酸碱失衡的表现;*

14、高血容量血征;* 有毒代谢产物所致内环境紊乱, 器官功能障碍“尿毒症”。 症状: 消化道症状、 神经系统症状, 岀血等。 ( 4)多 尿 期* 由少尿期进入多尿期; * 多数患者由发热期直接进入多尿期; * 亦有少数患者由低血压休克期进入多尿期。* 一般岀现在病程的第 914 天,短者 1 天;长者可达数月。 此期新生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尚未完善;尿素氮等贮留物质的高渗性利尿作用。使尿量明显增加。 多尿期的临床表现 - 三个阶段:是少尿期的延续,即尿量 500-2000ml 之间。临床表现同少尿期,但有的病人 BUN,Cr 反而升高,尿毒症的症 状加重,有的患者因并发症而死于此期。* 多尿早期:为

15、尿量 >2000ml 的最初 3-4 天, BUN,Cr 等尚未下降,尿毒症的临床表现依然存在,症状仍重。实 质上是多尿型肾功衰竭。* 多尿后期:多尿 3-4 天后,尿量 >3000ml 并迅速增加, BUN,Cr 等逐渐下降至正常,尿毒症的表现逐渐消失。 注意:此期入量不足易导致水电紊乱,严重者发生低血容量休克、二次肾衰。越过少尿期的患者三个阶段 的表现不明显。(5)恢复期的临床表现* 多尿期后,尿量恢复为 2000ml 左右。多数患者第 3-4 周进入恢复期, 13 月内完全康复,少数重症患者恢复 期。可达 6 月以上。* 少数患者可留有:高血压、肾功能障碍、心肌劳损、垂体功能

16、减退等症状。10. HFRS 的诊断依据?临床诊断: 1. 临床特征:三大主征(发热及肾损是必备)五期经过(不典型经过)。 2. 实验室检查。 3. 流行病学。病原学诊断:1.血清学诊断:特异性 IgM、IgG,特异性抗原等。2.PCR及核苷酸序列分析。11. HFRS 发热期的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 控制感染、减轻外渗、改善中毒症状、预防 DIC 。* 具体措施: 1. 一般治疗:休息、饮食、监护以及转院问题等。2. 抗病毒:病毒唑、干忧素等。3. 减轻外渗:降低血管的通透性及液体疗法。4. 改善中毒症状:镇痛、镇静、止吐、退热及激素。5. 抗自由基治疗:Vit C、E丹参、心痛定、还原型

17、谷胱甘肽等。6. 预防DIC:抗凝、止血治疗。7.预防低血压休克。12. 高危人群存在以下情况两项或两项以上者,应考虑艾滋病可能。( 1)体重下降 10%以上。(2)慢性咳嗽或腹泻 1 个月以上。(3)间歇或持续发热 1 个月以上。(4)全身淋巴结肿大。( 5)反复出现带状疱疹或慢性播散性单纯疱疹感染。( 6)口咽念球菌感染。13. AIDS 传播途径?1、性接触传播 全球HIV感染者75%通过性接触传播,是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欧、美国家以往是以同性恋传 播为主,近年来各国则均以异性恋传播为主。2、 注射和血源传播静脉药瘾者之间共用针头;输入被HIV污染的鲜血、血浆或其他血制品,如血友病应用第

18、忸因子;医院消毒隔离措施不严,使用非一次性注射器,可造成医源性传播。3、 母婴传播感染本病的孕妇可通过胎盘、产程中及产后血性分泌物或哺乳传播给婴儿。据报道HIV-1 的母婴传播感染率为 30% 50%而HIV-2较低,不到10%。流行病学( 3)4、其他途径 包括应用HIV携带者的器官移植或人工受精、口腔科操作、共用牙刷和刮脸刀片等。吸虫昆虫 能否传播本病尚无定论。14. AIDS 临床表现?本病潜伏期较长,一般认为210年左右可发展为艾滋病,HIV侵入人体后可分为四期。(1)急性感染(I期) 感染HIV后,小部分(约10%15%病人可岀现发热、全身不适、头痛、厌食、肌痛、关节痛、皮疹和淋巴结

19、肿大,类似血清病的症状,一般持续314天后自然消失。(2) 无症状感染(H期)可由原发HIV感染或急性感染症状消失后延伸而来,可无任何症状,此阶段可持续 2 10 年。(3)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综合征(皿期)除腹股沟淋巴结以外,其他部位两处或两处以上淋巴结肿大,直径1 厘米以上,质地柔韧,可自由活动,无压痛,持续肿大3个月以上。(4)艾滋病(W期)全身性症状,即发热、乏力不适、厌食、体重下降、持续性腹泻和易感冒等症状。除全 身淋巴结肿大外,可有肝脾肿大。神经系统症状,岀现头痛、癫痫、进行性痴呆、下肢瘫痪等。免疫缺陷所致的机会性感染,包括卡氏肺抱子虫、弓形虫、隐球菌、念球菌、结核杆菌、巨细胞病毒、EB病毒、疱疹病毒等感染,可造成肺部、胃肠道、神经系统、皮肤粘膜、眼部等系统的机会性感染。免疫缺陷而继发肿瘤,如卡氏肉瘤、非霍奇金病等。( 5)常见各系统临床表现艾滋病期:CD4+T细胞 <200/mm3 ( 0.2 X 109)艾滋病晚期:CD4+T 细胞 <50/mm3 (0.05 X 109)存活 1218 个月。HIV感染的三种临床结局典型进展者810年快速进展者 25年长期存活者> 12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