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病虫害.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924187 上传时间:2021-12-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物病虫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作物病虫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作物病虫害.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作物病虫害.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物病虫害.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 . 昆 虫 纲 的 特 征 : 身 体 分 为 头 、 胸 、 腹 三 个 体 段2. 头部特点: 有口器和一对触角、一对复眼,通常还有23 个单眼;3. 胸部特点: 由三个体节组成,有三对分节的足,大部分种类有两对翅;4. 腹部特点: 一般由 911 节组成,末端有外生殖器,有的还有一对尾须5. 体壁特点: 又称外骨骼6. 昆虫头式类型 : 下口式 前口式 后口式昆虫的口器类型 : 咀嚼式口器 刺吸式口器 虹吸式口器 舐吸式口器 锉吸式口器7. 昆虫触角作用 : 主要功能是嗅觉和触觉,在觅食、求偶和产卵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8 . 复眼与单眼区别 : 复眼着生在昆虫头部两侧,由许多小眼组成

2、,昆虫复眼中小眼数目的多少与造像的清淅度成正相关。 复眼对光线的强弱、波长、颜色具有明显的分辨力。单眼一般为 3 个,呈倒三角形,排列在额区两复眼间。 单眼只能分辨光线的强弱和方向,不能看清物体的形状。10.胸足的类型 :、步行足:步行虫、瓢虫的足。、跳跃足:蝗虫、蟋蟀的后足。、捕捉足:螳螂、猎蝽的前足。、开掘足:蝼蛄、金龟子的前足。、游泳足:龙虱的后足。、携粉足:蜜蜂的后足。、抱握足:雄性龙虱的前足。11. 腹部作用 : 腹部是昆虫新陈代谢和生殖的中心12. 昆虫的内部器官系统 : 消化系统 循环系统 神经系统 呼吸系统 生殖系统13. 马氏管定义与功能 :在中肠与后肠的交界处,生有许多细长

3、的盲管,为马氏管。是昆虫的排泄器官,其功能 相当于高等动物的肾脏,它能从血液中吸收各组织排泄出的废物,并经后肠随粪便排出。14. 昆虫的呼吸系统 : 由气门和气管系统组成,以从空气中摄取氧气,15. 昆虫的神经系统 : 由脑、咽下神经节和纵贯全身的腹神经索、通往内脏的交感神经系统;分布在体壁上连 接感觉器官的周缘神经系统组成。昆虫的繁殖方式: 两性生殖、孤雌生殖、卵胎生、多胚生殖16. 孤雌生殖 : 也称单性生殖,是指卵不经受精就能发育成新个体的现象。17. 卵胎生 :胚胎发育是在母体内完成,即卵在母体内已孵化所产下的新个体不是卵而是幼虫18. 多胚生殖 :由一个卵发育成两个或更多个胚胎,最后

4、每个胚胎都发育成一个新个体的现象19. 完全变态与不完全变态区别 :不完全变态 又叫渐变态 ,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只经过卵、若虫和成虫三个阶段。直翅目,同翅目,半翅目(蝗虫、叶蝉、蚜虫、蝽类)完全变态 ,在其个体发育过程中,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鳞翅目、鞘翅目 膜翅目 双翅目 脉翅目(蝶蛾类 甲虫类 蜂类 蚊蝇类 草蛉类)20. 雌雄二型性 : 有些昆虫雌、雄个体除第一性征外,在形态上还有其他差异,称为第二性征21. 多型现象 :有些昆虫在同一个种群中,除了雌雄二型外,在同一性别中还有不同的类型,称为多型现象。22. 世代 :昆虫自卵或幼体产下到成虫性成熟产生后代为止的个体发育史称为一

5、个世代,简称一代23. 年生活史 :昆虫由当年越冬虫态开始活动起,到第二年截止越冬结束止的发育过程,称为年生活史。24. 植保工作方针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25. 直翅目: 蝗科(竹蝗 东亚飞蝗 中华稻蝗) 蝼蛄科 (华北蝼蛄 东方蝼蛄) 蟋蟀科(黄脸油葫芦) 螽斯科(绿 露螽); 同翅目: 叶蝉科)飞虱科 蚜虫科(棉蚜 大豆蚜) 粉虱科 ; 鞘翅目: 甲虫 瓢虫科; 鳞翅目 :通 称蛾、蝶类 (黏虫、稻纵卷叶螟、小地老虎) ; 膜翅目: 包括蜂类 蚁(寄生蜂) ; 螨类: 前 2 队足 后 2 对足26.病害三角关系 : 在自然情况下 ,植物病害形成的过程涉及植物 ,病原和环境三方面 ,呈一

6、种三角关系 ,即病害三角关系27. 病状: 指植物受病后本身所表现的不正常变化。病状类型 :变色 坏死 腐烂 萎蔫 畸形28. 病症: 是指在植物发病部位出现的病原物的个体。病症类型 : ( 1)霉状物( 2)粉状物( 3)锈状物( 4)粒状物( 5)索状物( 6)脓状物29. 真菌的菌组织 由菌核 菌索 和子座组成菌核:菌核的颜色较深,多为黑色或黑褐色,质地坚硬。菌索:高等真菌的菌丝体平行交织相互集结成绳索状,外形如同高等植物的根子座:致密的营养组织,形似坐垫。真菌的繁殖体基本单位孢子。 子实体:任何产生孢子的组织和结构(相当于高等植物的果实)30. 无性繁殖及孢子类型 : 是指营养体不经过

7、核配和减数分裂而产生个体后代的繁殖方式. (游动孢子 孢囊孢子 分生孢子 厚垣孢子 芽孢子 粉孢子)31.五个亚门真菌的形态特征 :亚门无性孢子营养体有性孢子鞭毛菌亚门游动孢子无隔菌丝、少数原质体、或单细胞卵孢子或休眠孢子结合菌亚门孢囊孢子无隔菌丝接合孢子子囊菌亚门分生孢子有隔菌丝子囊孢子担子菌亚门多数缺少有隔菌丝担孢子半知菌亚门分生孢子有隔菌丝多数缺少,子囊孢子,少数为担孢子腐霉菌属鞭毛菌亚门 炭疽病属半知菌亚门32.转主寄生 : 在两种亲缘关系很不相近的植物上才能完成生活史寄生性和致病性的关系: 寄生性和致病性使植物病原物的两种不同的性状, 寄生性强调的是获取营养的能力, 而致病性强调的是

8、引起病害的能力。 病原物的致病性必须以具有寄生性为前提, 没有寄生性的生物其致病性是 无从发挥的,但具有寄生性不一定都产生致病性。 寄生能力的强弱与致病性也没有直接的联系。 一般寄生能力 较弱的死养生物多具有较强的致病性,相反,寄生能力较强的活养生物对寄主的破坏和毒害则要缓和的多。寄生性的专化现象:由于病原物和某些科、属 种的寄主植物,甚至和某些品种经常发生营养关系后,便逐渐 失去了在其他寄主植物上寄生的能力,每一种寄生物 都只能寄生在一定范围的寄主上的现象。浸染的过程: 接触 侵入 潜育 发病四个过程。病害循环: 是指侵染性病害从寄主植物的前一个发病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9、。 主要涉 及病原物的越冬越夏、传播和初侵染与在侵染三个环节。单循环病害: 只有初侵染,没有再侵染的病害特点: 在植物的一个生长季中只有一个侵染过程,多为系统性病害,一般潜育期较长。多循环病害: 在 一个生长季中具有初侵染和再侵染的病害。特点: 有多个侵染过程,多为局部性病害,潜育期一般较短。33.锈菌目五种孢子类型 :1 性孢子器及性孢子 2 锈孢子器及孢子 3 夏孢子堆及夏孢子 4 冬孢子堆及孢子 5 担子及担孢子34. 腐霉属 疫霉属 霜霉属 属鞭毛菌亚门 白粉病属子囊菌亚门 炭疽病属半知菌亚门35. 一年生杂草类型 : 马唐 牛筋草 狗尾草 稗 藜 反枝苋等36. 全寄生与半寄生植物区

10、别 :全寄生植物:又称为非绿色寄生植物, 体内不含叶绿素或只有少量叶绿素, 因而完全不能或仅能进行有限的光 合作用。一切所需养分都可以从寄主获得。 (兔丝子 列当 无根藤)半寄生植物: 又称为绿色寄生性植物, 其叶片含叶绿素可进行光合作用, 制造所需营养物质。 。主要吸收水分, 又称 “水寄生 ”。 (樟寄生 桑寄生) 寄生性种子植物:植物由于根系或叶片退化,或者缺乏足够的叶绿素,不能自养,必须从其他的植物获取营养 物质而营寄生生活,属于高等种子植物,能够开花结籽37. 除草剂的选择性: (1)生物化学选择性 (2)生理选择性 (3)形态选择性 (4)位差选择性 (5) 时差选择性38. 综合

11、治理 :病虫综合治理是一种方案,它能控制病虫的发生,避免相互矛盾,尽量发挥有机的调和作用, 保持经济允许水平之下的防治体系。经济阈值 (ET) : 是为防止有害生物密度达到经济受害水平而进行防治的有害生物密度。略低于EIL 。轮作: 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和年度间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复种组合的种植方式。间作 : 一茬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在同一块田地上成行或成带(多行)间隔种植的方式。39.间作与套作区别:项目共同生长期的长短两种作物生长季节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间作长基本相同增加光合作用的面积套作短不同延长光照时间40.综合治理策略 :1. 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观念 农业生态

12、系统的观点,是整个综合防治细想的核心。在一个耕作区域,有非生物银子的自然环境,有各种作物 各种生物 各种农业活动等,这样多种因素后称了一个整体农业系统,在这个农业生态系中,各个组成部 分都不是鼓励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2. 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许多人意识到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植物保护方针的立足点需要加以巩固和提高, 预防性的措施需要继续巩固 和加强, 可持续的植物保护既要考虑到防治对象和被保护对象, 又要考虑到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利用, 要考虑到 整个农业生态体系的相互关系,利用自然控制作用。这种相互制约,使生态系统可以自我调节,才能使整个生 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 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

13、不排斥化学防治, 一切防治措施须对人、 畜、作物和有益生物安全。3. 协调运用各种防治措施综合协调并非是各种防治措施的机械相加, 也不是越多越好, 必须根据具体的农田生态系, 针对性地选择必要 的防治措施,达到辩证地结合运用,取长补短,相辅相成。从事病虫害防治的部门需要与其他部门,在保护环 境 持续发展的共识之下,对主要病虫害的治理, 合理运用农业 化学 生物 无力的方法, 以及其他有效的生态 学手段,找出合理的配合。4、经济阈值及防治指标当有害生物的种群密度达到经济阈值就必须进行防治, 而如果密度达不到经济阈值则不必采取防治措施。 因此, 人们必须研究有害生物的数量发展到何种程度, 就要采取

14、方防治措施, 以阻止有害生物达到造成经济损失的程 度,这就是防治指标。41.理想上的有害生物管理策略,应具备哪些特征:a 目的: 根据作物的不同栽培目的,达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当代和后代在经济、社会和生态等各方面的需求;b 出发点: 采取的任何措施和方法,都必须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追求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合理与稳定;c 措施和方法 : 一是通过对生态系统的调控和维护,达到系统健康稳定的状态; 二是增强作物自身的健康和抗性,使其免遭有害生物的危害; 三是在上述两项措施没有完全达到目的的情况下, 通过采取任何适当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降低有害生物的种群 密度,恢复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杂草的生物防治:以虫治草 以菌治草(鲁保一号防治菟丝子,最成功例子)以植物治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